高考歷史考前沖刺技巧
1、熟記歷史課本基礎知識
高考命題的根本和依據是課本,也是學生答題的前提,要取得理想的成績,就必須回歸課本,強化基礎。
高三歷史知識面覆蓋廣、層次深、能力標準要求高,熟記課本的基礎知識,每一個知識點。閱讀至少要達到五、六遍以上,還要過好“背”這一關。知識才能運用自如熟能生巧。
全面掌握課本中的目錄、正文、小字、注釋、課本插圖、年表、課后習題。還應包括其涉及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歷史事件及其基本線索和發展過程。
2、知識專題化、系統化
高三歷史知識的歸納與整理,是高三學生在復習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歸納的過程中,要盡量做到專題化、系統化。
可分別建立歷史章節知識結構、單元知識結構、單元內專題知識結構、模塊式專題知識結構、熱點問題知識結構等。這樣有了知識間的聯系線索。
3、同學交流共同進步
在學習中,與同學交流也是我們奪取優異成績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一個復雜的歷史問題,他們采用什么好的記憶方法?又會從哪些方面去分析與評價的?對于一些易錯的知識點,他們又是如何區別,如何牢記的?
通過交流,我們可以發現自已的不足,還可以學到他人的長處。在輕松的交流中得到經驗共同進步。
怎樣學好高中歷史的方法技巧
一、如何閱讀教材
1、以把握歷史知識結構基本要素特征為支點。
原因可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背景與條件;各個側面原因。
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個人、政黨、階級)、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點、意義一般包括性質、功績、經驗教訓。
性質一般從目的、人物、內容、結果等方面思考。
2、閱讀與辨證思維結合。也就是說,閱讀與理解和思考結合,流暢地讀,有理解地讀,有思考地讀。
二、如何記憶歷史知識
有人不是說“歷史不就是靠死記硬背嗎?”,有一點道理,歷史知識是需要記憶的,不記憶基礎知識可是大失誤。怎麼記呢?試試下面的方法:
1、機械記憶,就是死記硬背了,但是學死,不是死學,用死知識回答活問題。
2、理解記憶,對內容理解越深,記憶效果越明顯。記憶的知識越多,理解能力越強。
3、直觀記憶,可以利用圖、表等進行比較歸類,幫助記憶。
4、反復記憶,可不要忘光了再來。
三、如何理解歷史概念
歷史學科就是由歷史概念建立起的體系。怎麼掌握呢?分析歷史概念的構成要素,外延和內涵。
歷史概念一般分為:歷史人物類、歷史事件類、歷史現象類、歷史著作類、歷史結論類、理性型概念等。
例如歷史事件類中的“文藝復興”,外延是時間、地點、代表人物、主要成果;內涵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復封建斗爭。
高考歷史答題的技巧
1、首先在不能確定正確選項或對考察的歷史知識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確的,縮小選擇范圍,在確定正確選項。
2、然后為了增加難度,一些題目的中心詞或限制詞有意擴充、復雜化,在答題時要繞幾個彎,我們就需要將復雜的歷史題目簡化,可以像做語文一樣,劃出題目的主、謂、賓,依據這些關鍵詞來分析被選項。
3、隨后題目常出現的詞有“最┄、特點是、含義是、原因是、變化有、影響有、”等等,做歷史題時要將這些詞作一個記號,提醒思考時注意審題的方向。
4、最后有的歷史題干中的詞是我們平時沒有考慮過的,不好想就找一個接近的詞替換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績”可換成“積極作用”,“重大舉措”可換成“重大措施”等。
高中歷史提分技巧有哪些
1、高中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能僅靠學習,還要學會知識歸納和整理。在歸納的過程中要盡量做到專題化、系統化。高中生可以分章節、單元進行知識總結,這樣就有了知識間的聯系線索。
2、高中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很多??嫉闹R,恰恰是高中生的不足之處。而這類知識往往課本中也沒有相關正面的描述,這樣的知識即是難點也是重點。所以高中生想要掌握好這類知識,就要在貫通基礎知識的同時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
3、高中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僅要不斷地學習,還要回顧以前所學的知識和新的歷史知識,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歷史想要得高分,最重要的就是列好基本框架,每一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線索,這樣才能對歷史的學習有一個整體清晰的認識。
4、高中歷史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熟悉課本,還要注意一些小細節,像是課本中的小字、注解等都是揭示歷史事件的重要資料。這些知識不需要背下來,但是要做到有印象。有的時候考試就會考到這些細節。
5、高中歷史想要得高分,首先要重視課本,夯實歷史基礎知識。高中歷史的學習尤其是要分析歷史的動因和影響,理解歷史表象背后的因果關系。另外,要重視閱讀課文目錄,經常閱讀目錄,便于高中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結構和知識的融會貫通。
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
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通過分封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過層層分封,西周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點有嫡長子繼承制、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政治制度方面體現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級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特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起來。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緣關系方面的體現就是宗法制。
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并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
(2)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是其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韓非子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
(4)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環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所以一直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5)西漢時期:兩漢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對儒學進行了改造,適應了中央集權制的需要,從而確立了儒學在傳統文化中的正統地位。
中國古代科技和文學藝術
(1)科技: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發明和發現,對周邊國家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都產生過巨大影響。
(2)古代書畫:古代中國書畫一體,其藝術獨具東方神韻,在世界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對周邊國家產生重大影響。
(3)古代文學:中國古代的文學也輝煌燦爛。從春秋的《詩經》、戰國的楚辭,直至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不斷得到發展.并呈現平民化的趨勢。
(4)古代戲曲:以京劇為代表的古代中國戲曲獨樹一幟,雅俗共賞。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1)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共產黨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國共合作促成國民革命高潮到來。
(2)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農村 革命根據地。
(3)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以偉人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中國的抗戰,是在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下的全民族抗戰。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兩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5)1946年6月,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l947年春,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對陜北、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開始反攻。
(6)1948年9月至l94 9年1月,解放軍取得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