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運動與民主政治進程
時間:
未知2
歷史備考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與民主政治進程
一、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中國歷史進入民主革命時期 鴉片戰爭后,隨著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也發生了變化。鴉片戰爭前,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來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關鍵提示 反封建反侵略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革命的任務決定了革命的性質。
2.民主革命的準備——太平天國運動
(1)性質: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2)革命斗爭內容 ①政治上:在天京建立了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頒布了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②軍事上:發動金田起義;永安突圍;奪取武漢三鎮;占領天京;北伐、西征、東征;破江北大營;三河鎮大捷;破江南大營;安慶保衛戰;天京保衛戰等。 ③經濟上:在太平天國占領區,農民進行抗租斗爭,沒收地主土地,禁止地主收租等。
(3)特點:發生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肩負著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遭到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向西方學習,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關鍵提示 太平天國運動不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不具有資產階級性質,所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之所以把太平天國運動納入民主革命的范疇,是因為大平天國運動反封建反侵略,說明太平天國肩負了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跟蹤思考 你怎樣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革命性質? 3.真正意義上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主要內容
①組織上:先后建立了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日知會等;1905年,建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
②思想理論上:把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革命斗爭的思想武器,大力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與保皇派進行論戰;提出了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③武裝斗爭上: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主要有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鎮南關起義、廣州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等,推翻了清朝統治。
④政權建設上:同盟會會員吳永珊等在四川榮縣建立革命政府,這是同盟會會員建立的第一個縣級革命政權;武昌起義后,成立了湖北軍政府;1912年初成立了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
⑤法律建設上:南京臨時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12年春,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2)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績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關鍵提示 辛亥革命結束的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不能說是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或“封建統治”,一定要用“君主專制”加以限定。
(3)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4.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斗爭
(1)宋教仁改組國民黨
1912年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后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表面上贊成共和,實際加緊專制統治。宋教仁將同盟會聯合’幾個小黨派,改組為國民黨,希望通過國會選舉,重組內閣,限制袁世凱的權力。不久,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贏得參眾兩院大多數議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2)二次革命(1913年)
①起因:袁世凱制造“宋教仁案”;出賣國家主權,同五國銀行團簽訂《善后借款合同》;孫中山號召武力討袁;袁世凱罷免國民黨籍的江西、安徽、廣東三省都督。
②斗爭方式:武裝起義、宣布獨立。
③力量:國民黨人掌握的軍事力量。
④結果:失敗。
⑤失敗原因:國民黨力量渙散,北洋軍閥力量強大。
(3)護國運動(1915~1916年)
①起因:袁世凱復辟帝制與出賣國家利益。
②斗爭力量:廣大人民;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蔡鍔、李烈鈞、唐繼堯組織的護國軍。 ③斗爭方式:政治輿論上號召維護共和制度,反對袁世凱稱帝,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和《第二次討袁宣言》,梁啟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軍事上,組織武力討袁。
④結果: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
⑤歷史啟示:出賣國家民族利益,違背民主潮流,必然遭到全國人民的唾棄而敗亡。
(4)新文化運動
①起因: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繼續用封建思想禁錮人們的頭腦,以維持其統治;資產階級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打破封建的束縛,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
②斗爭的目標:反對專制;反對愚昧和迷信;反對舊道德,即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傳統道德;反對舊文學。
③斗爭力量:主要是北京大學的一批進步知識分子和《新青年》的一些撰稿人。
④斗爭方式:創辦《新青年》雜志,宣傳民主和科學思想,發表一些進步文章。
⑤特點:既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又是一次文學革命;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 作用: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
一、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中國歷史進入民主革命時期 鴉片戰爭后,隨著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也發生了變化。鴉片戰爭前,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來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關鍵提示 反封建反侵略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革命的任務決定了革命的性質。
2.民主革命的準備——太平天國運動
(1)性質: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2)革命斗爭內容 ①政治上:在天京建立了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頒布了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②軍事上:發動金田起義;永安突圍;奪取武漢三鎮;占領天京;北伐、西征、東征;破江北大營;三河鎮大捷;破江南大營;安慶保衛戰;天京保衛戰等。 ③經濟上:在太平天國占領區,農民進行抗租斗爭,沒收地主土地,禁止地主收租等。
(3)特點:發生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肩負著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遭到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向西方學習,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關鍵提示 太平天國運動不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不具有資產階級性質,所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之所以把太平天國運動納入民主革命的范疇,是因為大平天國運動反封建反侵略,說明太平天國肩負了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跟蹤思考 你怎樣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革命性質? 3.真正意義上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主要內容
①組織上:先后建立了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日知會等;1905年,建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
②思想理論上:把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革命斗爭的思想武器,大力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與保皇派進行論戰;提出了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③武裝斗爭上: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主要有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鎮南關起義、廣州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等,推翻了清朝統治。
④政權建設上:同盟會會員吳永珊等在四川榮縣建立革命政府,這是同盟會會員建立的第一個縣級革命政權;武昌起義后,成立了湖北軍政府;1912年初成立了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
⑤法律建設上:南京臨時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12年春,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2)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績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關鍵提示 辛亥革命結束的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不能說是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或“封建統治”,一定要用“君主專制”加以限定。
(3)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4.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斗爭
(1)宋教仁改組國民黨
1912年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后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表面上贊成共和,實際加緊專制統治。宋教仁將同盟會聯合’幾個小黨派,改組為國民黨,希望通過國會選舉,重組內閣,限制袁世凱的權力。不久,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贏得參眾兩院大多數議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2)二次革命(1913年)
①起因:袁世凱制造“宋教仁案”;出賣國家主權,同五國銀行團簽訂《善后借款合同》;孫中山號召武力討袁;袁世凱罷免國民黨籍的江西、安徽、廣東三省都督。
②斗爭方式:武裝起義、宣布獨立。
③力量:國民黨人掌握的軍事力量。
④結果:失敗。
⑤失敗原因:國民黨力量渙散,北洋軍閥力量強大。
(3)護國運動(1915~1916年)
①起因:袁世凱復辟帝制與出賣國家利益。
②斗爭力量:廣大人民;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蔡鍔、李烈鈞、唐繼堯組織的護國軍。 ③斗爭方式:政治輿論上號召維護共和制度,反對袁世凱稱帝,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和《第二次討袁宣言》,梁啟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軍事上,組織武力討袁。
④結果: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
⑤歷史啟示:出賣國家民族利益,違背民主潮流,必然遭到全國人民的唾棄而敗亡。
(4)新文化運動
①起因: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繼續用封建思想禁錮人們的頭腦,以維持其統治;資產階級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打破封建的束縛,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
②斗爭的目標:反對專制;反對愚昧和迷信;反對舊道德,即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傳統道德;反對舊文學。
③斗爭力量:主要是北京大學的一批進步知識分子和《新青年》的一些撰稿人。
④斗爭方式:創辦《新青年》雜志,宣傳民主和科學思想,發表一些進步文章。
⑤特點:既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又是一次文學革命;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 作用: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