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鴉片戰爭專題練習及答案
1.下列對鴉片戰爭前清王朝的情況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閉關自守B.正當的對外貿易中居于出超地位
C.開始大規模向西方學習D.以“天朝上國”自居
解析:鴉片戰爭前,清王朝沉醉于“天朝上國”的迷夢中,C項不符合史實。
答案:C
2.1839年6月,林則徐當眾銷毀鴉片的地點在()
A.廈門B.金門C.虎門D.澳門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道光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1839年,林則徐將收繳的大量鴉片在虎門海灘銷毀。
答案:C
3.下列對鴉片戰爭危害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
B.中國人民的負擔大大加重
C.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D.中國被迫全境開放
解析: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開放的是五個通商口岸,而不是全境。
答案:D
4.下列各項不屬于《南京條約》內容的是()
A.割香港島給英國
B.開放廣州、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
C.中國海關收取英商貨物的關稅要與英方商定
D.外國人可以到內地經商、游歷
解析:D項屬于《天津條約》的內容。
答案:D
5.近代史上,火燒圓明園的殖民強盜是()
A.英法聯軍B.英美聯軍
C.八國聯軍D.俄國軍隊
解析:火燒圓明園發生于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這次戰爭是由英法兩國聯合發動的,它們將戰火燒到了北京及其附近地區,搶劫并焚毀了圓明園,犯下種種滔天罪行。
答案:A
6.《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所共有的內容是()
A.割占中國領土B.允許外國人傳教
C.外國公使進京D.開放通商口岸
解析:B、C兩項為《天津條約》的內容,A項為《北京條約》和《南京條約》的內容,只有D項是三個條約所共有的。
答案:D
7.下圖中所列的四個城市中,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沒有遭到英法聯軍進攻的是()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占了北京。圖中的①“京師”就是今天的北京,包含①的選項均不正確。
答案:D
8.鴉片戰爭前,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中國一直處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國工業品很難在中國找到市場
B.中國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C.中國手工品的質量優于英國機器產品
D.清政府實行閉關自守政策
解析:“根本原因”是本題考查的角度。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此階段,中國實行閉關自守政策,而這一政策實行的根源在于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市場。
答案:B
9.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在本質上的相似之處是()
A.開始于侵略者對廣東沿海的進攻
B.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占據中國的市場和掠奪中國的財富
C.推進到清朝的統治中心京津地區
D.外國侵略者以武力挫敗了清政府的抵抗
解析: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列強對外擴張的根本目的在于搶占市場,通過輸出商品掠奪財富。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A、C兩項屬于表面現象,D項是英國實現其目的的手段。
答案:B
1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夷船到廣通商,獲得甚厚。……不論所帶何貨,無不全銷;愿置何貨,無不立辦。……爾等感恩即須畏法,利己不可害人,何得將爾國不食之鴉片煙,帶來內地,騙人財而害人命乎!查爾等以此物蠱惑華民,已歷數十年,所得不義之財,不可勝計,此人心所共憤,亦天理所難容。”
材料二“該夷商等速即遵照,將夷船鴉片盡數繳官。由洋行查明何人名下,繳出若干箱,統共若干斤兩,造具清冊,呈官點收,驗明毀化,以絕其害,不得絲毫的藏匿。一面出具夷字、漢字合同具結,聲明‘嗣后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字樣。……此后照常貿易,即不失為良夷,且正經買賣,盡可獲利致富,豈不體面?”
——均摘自林則徐《諭各國商人呈繳煙土稿》
請完成:
(1)材料一中林則徐主要談論的現象是什么?這種現象對中國造成了什么危害?
(2)據材料二,分析林則徐對待禁煙的態度及對正當貿易的態度。
參考答案:
(1)現象:外國侵略者將毒品鴉片走私到中國。危害: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危害中國人民的健康。
(2)主張嚴厲禁煙,堅決打擊鴉片走私,行使主權國家的權力,將收繳的鴉片銷毀;鼓勵正當貿易。
高考歷史鴉片戰爭專題練習2:
1.右圖是一座博物館的大門,根據大門形狀,結合所學知識推斷此博物館最有可能在( )
A.南京
B.北京
C.廣東
D.西藏
2.如圖所示:臣子對皇上說:“皇上,居住在這樣的國家,多安全啊!老百姓都豐衣足食呢!”這樣的“安全”局面最早被打破于( )
A.第二次鴉片戰爭
B.甲午戰爭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鴉片戰爭
3.鴉片戰爭期間,廣東按察使王廷蘭在寫給家人的信中提到:“各處調到的兵……毫無紀律。互斗殺人……夷兵搶奪十三洋行,官兵雜入其中,肩挑擔負,千百成群,竟行遁去……從不聞清查一二。”上述材料( )
A.丑化了清朝軍隊
B.因是家書而無史料價值
C.反證英軍紀律嚴明
D.能反映清軍戰敗的原因
4.某些西方史學家認為鴉片戰爭為通商戰爭,認為這場戰爭是英國為維護正常貿易而進行的。這種觀點( )
①是錯誤的,掩蓋了戰爭的侵略性質 ②是正確的,認識到了戰爭的實質 ③是為英國侵略進行辯護的 ④混淆了現象和本質的關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經濟上的暴力強制”是近代歷史上外國對華關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就連外國人也承認在華洋商“個個都是大惡棍”,美國公使承認說:“我們的國旗曾經用來庇護在中國的所有流氓。”外國政府“庇護”在華“惡棍”“流氓”所依據的特權是( )
A.設立和管理租界的權利
B.海關管理權
C.“領事裁判權”
D.“片面最惠國待遇”
6.兩次鴉片戰爭后,中國開放了很多通商口岸。下列表述中屬于其布局和特點的是( )
①由南向北,由東向西 ②由沿海、沿江深入內地 ③遍布全國各地 ④臺灣已經開放通商口岸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主要是因為( )
A.背景相同
B.目的和性質相同
C.方式相同
D.發動戰爭的國家相同
8.從本質上看,英國侵略者發動的兩次鴉片戰爭都是為了( )
A.使鴉片貿易走私合法化
B.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C.占領中國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D.報復林則徐虎門銷煙的經濟損失
二、非選擇題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國議會在辯論對中國出兵是否合理的問題時,“反對派以拒絕為支持一種惡毒的、有傷道德的交易而進行戰爭的理由反對政府的政策。”
——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國對華棉制品出口商,曼徹斯特商會主席莫克·維卡在致英國外相巴麥尊的信中說:“是他們自己陷入了錯誤的處境,逼得我們不得不走上為國家所受的侮辱,為個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補償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與正義的觀念,現在我們不去為我們和他們之間商務關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態度,這種想法就太唐吉訶德了。”
材料三 莫克·維卡在信中還說:“當前局勢,可能提供機會,完成兩國關系的改善,隨著關系的改善,我們輸出(棉織品)的擴張程度將是不可估量的。”
——《英國紡織利益集團與兩次鴉片戰爭資料》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反對派”為何反對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據材料二概括莫克·維卡表達的主要觀點。(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據材料三指出“當前局勢,可能提供機會,完成兩國關系的改善”這句話的真實含意。
(4)綜合以上材料,說明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目的。
【答案解析】
1.C [從大門形狀可以看出是一支被折斷的煙槍桿。結合所學知識可推斷出這座博物館與紀念禁煙有關。因此應選C。]
2.D [漫畫形象地表示出清朝所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鴉片戰爭打破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局面。]
3.D [王廷蘭的家書雖不一定客觀全面地反映現實,但作為第一手歷史資料,卻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故B錯誤;“夷兵搶奪十三洋行”反映了英軍的掠奪本性,故C錯誤。材料對清軍軍紀敗壞的反映是真實的,談不上丑化,故A錯誤。]
4.B [鴉片戰爭是英國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為尋求原料產地和搶奪市場而發動的侵略戰爭,認為鴉片戰爭是通商戰爭,掩蓋了戰爭的本質。]
5.C [解題的關鍵是理解重要概念的含義。領事裁判權指的是外國人在中國犯罪,不受中國法律的制裁,而將其交由本國領事處理,這實際上是庇護在華的“惡棍”“流氓”,極大地損害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6.A [③不符合史實,通商口岸不涉及西北內地。《天津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中有臺灣。]
7.B [鴉片戰爭的目的是打開中國的市場,而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性質都是資本主義侵略中國的戰爭。因而在目的和性質方面帶有明顯的延續性,是“繼續”的主要體現。背景和方式雖然類似,但不能明顯地體現“延續性”。]
8.C
9.(1)他們認為這場戰爭是為了保護鴉片走私,是不道德的。
(2)戰爭的責任是中國損害了英國的利益;為道德觀念而放棄利益是不明智的。
(3)以中國禁煙為借口發動戰爭,迫使中國屈服。
(4)保護鴉片走私并為英國傾銷工業品打開中國市場。
解析 本題主要從英國的角度出發考查了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在解題過程中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把握好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二是要根據材料提取信息,切忌脫離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