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復習沖刺練習帶答案
高考歷史復習沖刺選擇題練習
C.政治腐敗 D.思想觀念陳舊
答案 A
解析 魏源等人是地主階級抵抗派,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故A項正確;魏源向西方學習并沒有深入到制度和思想方面,而其又屬于統治階級,故B、C、D三項排除。
2.在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廣州被攻陷,廣東籍的戶部侍郎羅惇衍說:“人心憤夷已極,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來,每諱言夷務,甚至文移公牘,稱夷務為洋務,又稱為外國事件,不敢斥言夷字。”這說明( )
A.天朝上國觀念受到沖擊
B.戰爭推動洋務思想發展
C.古代華夷觀念徹底崩潰
D.清朝外交方針發生轉變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廣州被攻陷,民憤極大。但政府官員卻“諱言夷務”,這表明對西方的一種畏懼,而“稱夷務為洋務……不敢斥言夷字”更反映出官方對西方列強態度的變化,選擇A項。此時洋務運動尚未興起,排除B項;C項錯在徹底崩潰;D項中清政府外交方針并未轉變仍然是被動的。
3.當代史學家喻大華認為,“維新變法的理論主要來自于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前者以繁瑣考據的方法把維護封建制度的經學論證為‘偽經’,后者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形象,以作為維新變法的護符,并把今文經學的‘三世說’和西方進化論結合起來,說明歷史的進化。以下關于康有為變法理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形式上是新穎的 B.方法上是激進的
C.學術上是科學的 D.思想上是落后的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把維護封建制度的經學論證為‘偽經’”可知其理論動搖了統治者恪守祖訓、反對變法的理論基礎,可謂“釜底抽薪”,其方法是激進的,故B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把今文經學的‘三世說’和西方進化論結合”可知其理論是借舊瓶裝新酒,賦新識于舊知,形式并不新穎,故A項錯誤;《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在學術上過于武斷,并不是科學的,故C項錯誤;康有為變法理論批判了古文經學,傳播了資產階級的進化論和民權民主思想,其思想是進步的,故D項錯誤。
4.《帝制的終結——簡明辛亥革命史》一書認為孫中山不是“資產階級革命家”,可以把孫中山定性為“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簡稱“平民革命家”)??梢宰糇C這一觀點的是( )
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B.“創立民國”
C.“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
D.“天下為公”
答案 C
解析 孫中山對馬克思主義始終充滿贊譽,對社會主義長期向往,在孫中山看來,社會主義主要目的是實現社會財富的平均,實現人民普遍幸福,這和民生主義相同。因此,民生主義最能佐證孫中山的平民立場,孫中山被定性為“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正是源于此。
5.孫中山說:“倫敦脫險后,則暫留歐洲……兩年之中,所見所聞,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達如歐洲列強者,猶未能登斯民于極樂之鄉也;是以歐洲志士,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也。予欲為一勞永逸之計……”以下言論能夠體現孫中山“一勞永逸之計”思想主旨的是( )
A.“敢有壟斷以制國民之生命者,與眾棄之”
B.“要去這政體,不是??棵褡甯锩梢猿晒?rdquo;
C.“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滌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復四千年之祖國”
答案 A
解析 題干材料信息“暫留歐洲”、歐洲國家“國家富強……猶未能登斯民于極樂之鄉……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表明孫中山在暫留歐洲期間,看到歐美國家因私有制導致貧富懸殊,勞資對立,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革命運動不斷。鑒于此孫中山要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一勞永逸,故提出民生主義。B、C、D三項涉及到民族主義、民權主義,與題目要求不符。
6.1920年11月,孫中山指出:“有人說推翻清室后,民族主義可以不要了,這話實在錯了。即如我們住的租界,外國就要用治外法權來壓制中國人,這還是前清造成的惡果?,F在清廷雖然不能壓制我們,但各國還是壓制的……所以我們還是三民主義缺一不可的”。這番話表明孫中山( )
A.仍堅持原來的三民主義
B.在反帝問題上模糊不清
C.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
D.仍不敢提出反對帝國主義
答案 C
解析 “外國就要用治外法權來壓制中國人……但各國還是壓制的”,反映了孫中山主張反帝,故C項正確,同時判斷A、B、D三項錯誤。
7.新文化運動期間,辜鴻銘曾指出:“人們經常斷言漢語中沒有關于‘自由’的詞匯,但令人驚奇的事實是,不僅漢語中有關于‘自由’的詞匯,而且這個詞還準確地表達了……‘自由’的真正含義……漢語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當它在‘自由’這個意義上使用時,被定義為遵循我們本性的法則——率性之謂道。”辜鴻銘言論的主要目的是( )
A.推進文學革命 B.提倡自由平等
C.弘揚傳統文化 D.否定西方文化
答案 C
解析 根據所學史實新文化運動存在對于傳統文化的徹底批判,而辜鴻銘認為傳統文化“不僅漢語中有關于‘自由’的詞匯,而且這個詞還準確地表達了……‘自由’的真正含義”,應該理解為對傳統文化的弘揚。故選C。
8.陳獨秀認為:“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新青年》第6卷1號)這段話( )
A.倡導以民權之說作為政治制度改革的理論基礎
B.主張以民主科學精神重新評估中國傳統文化
C.呼吁尊師重教,倡導認真學習
D.號召中國人民向十月革命學習
答案 B
解析 材料認為擁護民主和科學需要反對中國傳統政治和文化,同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通過主張民主和科學反對封建專制和愚昧,這實際上是以民主和科學重新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9.在土地革命歷史時期,探索中國民主革命策略轉變的文獻是( )
A.《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B.《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
C.《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D.《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答案 B
10.毛澤東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為兩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義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會主義的革命,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而所謂民主主義,現在已不是舊范疇的民主主義,已不是舊民主主義,而是新范疇的民主主義,而是新民主主義。”這篇文章應發表于( )
A.五四運動時期 B.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
答案 C
解析 通過分析,材料論述了新民主主義論思想,根據所學,材料應是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爭時期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的重要內容。
11.“熱詞”是指出現頻率比較高的詞。歷屆黨代會的熱詞,都是黨和國家在這一時期的中心任務。1992年黨的“十四大”的熱詞應是( )
A.“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本質”
C.“鄧小平理論”、“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D.“三個代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答案 B
解析 社會主義本質是中共十四大召開前,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內容之一,隨后中共十四大規定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故兩者成為當時的熱詞,B項正確。A項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C項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提出。D項是2000年提出的。
12.1992年初,鄧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進行考察研究,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有學者說“中國人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方談話的延長線上”。下列屬于延長線上的是( )
A.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C.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成立上海合作組織
答案 A
解析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強調堅持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本質、“三個有利于“的標準等內容,故選A項;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是在1990年,故排除B項;C項的時間是在1978年以后,應排除;上海合作組織是在2001年建立的,故排除D項。
高考歷史復習沖刺主觀題練習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所謂西學者,無非中國數千年來所創”……我們現在又向西方學習,學的即是我們傳過去的東西,中國古已有之,傳到西方,現在“天將器還中國”,我們又學習,這是合理的、必要的。
——桑咸之《晚清——政治與文化》
材料二 無論政治、學術、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國的法子絕對是兩樣,斷不可遷就調和……若是決計革新,一切都應該采用西洋的法子;不必拿什么國粹、什么國情的鬼話來討論。
——陳獨秀《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
材料三 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在中國過去是吃過大虧的。中國共產主義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也是這樣,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請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主張,該主張在當時有何積極意義?
(2)據材料二指出陳獨秀對待中西文化的態度。材料中“西洋的法子”核心內容是什么?
(3)中國共產主義者曾多次將“外國的進步文化”與“中國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試舉兩例。
(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答案 (1)主張:西方科技是從中國傳入的;向西方學習科技是必要的、合理的。
積極意義:為學習西方找到合理的依據,減少向西方學習的阻力。
(2)態度:否定中國傳統的文化;全盤西化。
核心:民主、科學。
(3)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出了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正確道路。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創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4)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地吸收;將外來文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解析 第(1)問,主張需結合材料中的“所謂西學者,無非中國數千年來所創”、“學的即是我們傳過去的東西”、“我們又學習,這是合理的、必要的”來進行分析。第(2)問,態度需結合材料中的“一切都應該采用西洋的法子;不必拿什么國粹、什么國情的鬼話來討論”分析即可;核心即民主與科學。第(3)問,比較簡單,關鍵是注意“中國共產主義者”這一關鍵信息,可知即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第(4)問,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由前面的材料可以得出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地吸收;將外來文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毛澤東是最早的探索者……起了先導的作用……毛澤東在探索中的失誤和挫折也為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歷史的借鑒。
材料二 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繼續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探索。糾正、創新地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以上均摘自《川大學者談有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過程》
(1)毛澤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留給我們的“歷史借鑒”主要是什么?
(2)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有哪些重要貢獻?其思想核心和奮斗目標是什么?
(3)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毛澤東、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有何內在聯系。
答案 (1)成就: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正確決策和措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發表了《論十大關系》,召開了中共八大會議。借鑒:注意防止“左”傾錯誤。
(2)領導全黨進行了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召開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確立了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提出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一國兩制”等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思想核心: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從國情出發。
奮斗目標: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3)開始于毛澤東,形成于鄧小平。這一過程既有思想理論上的繼承、揚棄和發展,也有前后銜接和轉換,是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兩個重要階段。
解析 第(1)問考查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挫折教訓,把握新中國成立初到中共八大的史實即可。第(2)問把握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即可。第(3)問把握兩大理論的繼承發展關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