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資本主義新變化專題練習題
資本主義新變化專題練習:選擇題
③進行社會改革,緩和社會矛盾
④積極推行國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羅斯福新政的實質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①②③都是屬于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影響。④不屬于羅斯福新政的內容。
答案 A
2.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美國政府多次調整其經濟政策。美國里根政府與克林頓政府的經濟政策的明顯不同在于( )
A.是否注重可持續發展
B.是否加大對教育的投資
C.是否實行了赤字政策
D.是否注重發展科學技術
解析 克林頓政府上臺后,實施了與美國多年來奉行的赤字政策相反的政策,把平衡預算、消滅赤字、償還國債作為干預經濟的重要目標。
答案 C
3.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呈現出的新特點包括( )
①國民經濟出現持續增長的良好局面
②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逐年走低
③國家干預經濟的運行機制被徹底拋棄
④美國終于徹底告別了經濟危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20世紀90年代,美國奉行的是介于國家干預和自由放任之間的經濟政策,由此可排除③;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矛盾所造成的,只要有資本主義制度,就有經濟危機,由此可排除④。
答案 C
4.在西方國家的福利制度中,社會公正這一概念始終包含著兩重含義,彼此相輔相成:一是機會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問題;二是國家保護人的轉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問題。結合下圖,下列對西方國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實施社會福利,實現了社會平等
B.“保護人的轉移支付”是為了削減貧困
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
D.國家福利就是保障就業和收入
解析 二戰后,西方國家從緩解社會矛盾等角度,提出建立“福利國家”的主張;實施社會福利并不是實現了社會平等;福利制度助長了人的惰性心理;國家福利與保障就業和收入不能劃等號,A、C、D三項均不正確。社會福利的核心是為了削減貧困,B項符合題意。
答案 B
5.1981年里根總統上臺后,提出美國“經濟復興計劃”,執行少政府、少開支、少征稅、少福利的政策。這表明里根總統( )A.放棄建設福利國家 B.減少國家干預經濟
C.倡導自由放任政策 D.大力發展“新經濟”
解析 70年代,西方經濟出現滯脹。國家干預經濟的弊端凸顯,凱恩斯主義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從“少政府、少開支、少征稅、少福利”的關鍵詞可以看出美國里根總統在減少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故選B項。減少不等于放棄,排除A項。C項表述和題意不符。D項新經濟是在九十年代克林頓總統出現和提倡。排除D項。
答案 B
6.2004年7月,美國權威雜志《福布斯》評出了一份“戰后美國總統經濟成就”的排名,克林頓排名首位。以下屬于克林頓時期經濟增長原因的是( )A.以“新邊疆”為施政綱領
B.以“偉大的社會”為施政綱領
C.經濟繁榮,通貨膨脹與失業率走低
D.實施“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政策
解析 克林頓上臺后實施“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對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對過度的干預。克林頓執政期間,美國迎來了新一輪的經濟擴張,創下了美國經濟發展史上的新紀錄。肯尼迪政府以“新邊疆”為施政綱領;約翰遜政府提出“偉大社會”的施政綱領;排除A、B兩項。C項屬于克林頓時期經濟增長的表現。
答案 D
7.20世紀80年代,法國政府控制的電子工業、基礎化工、軍火工業、航空工業、公用事業的比重分別為44%、54%、63%、75%、84%、100%。從中可以看出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 )A.全面國有化趨勢
B.擴大政府開支,調節社會生產
C.加強對國民經濟的干預
D.開始重視限制私有企業的發展
解析 考查對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政策變化的理解。從材料中的法國政府控制了公用事業的全部,可知此時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故選C項。
答案 C
8.風凰衛視《鏘鏘三人行》節目主持人曾這樣描述北歐福利國家的狀況:“最窮的與最富的,在交稅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納完稅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說我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錢。”這充分說明該政策實際上是( )A.國家對經濟大力干預 B.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
C.國家實行高稅率政策 D.保障了低收入階層的生活
解析 本題考查二戰后福利國家制度。福利政策的實質是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故選B項。
答案 B
9.英國在歷史上是世界性大國,不少史學家認為,英國在走向大國的過程中,制度的創新起了重要作用,下列各項中,不是英國最先開創的是( )A.君主立憲政體 B.自由貿易制度
C.現代工廠制度 D.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制度
解析 1689年英國頒行《權利法案》,標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1840年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自由貿易制度和現代工廠制度建立,這些都是英國最早開創的,符合題意。D項壟斷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于美、德兩國,所以這一制度不是英國最早開創的,本題選D項。
答案 D
10.隨著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會福利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 )A.刺激社會消費 B.改善政府形象
C.改善勞資關系 D.緩和社會矛盾
解析 本題考查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和社會福利制度的相關知識點。分析各選項都符合推行社會福利政策的目的,“主要”的目的應是緩和社會矛盾。
答案 D
11.某同學在進行探究學習時采用了這樣一段史料:2004年美國聯邦政府的預算開支:19.9%軍費;21.6%社會保障;19.5%用于資助窮人、老人、殘疾人的醫療保險項目……4.1%用于退休金和扶持殘疾人的開支……科研1%。據此判斷此次探究學習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美國:世界第一流的政治經濟軍事強國
B.科研地位的下降:現代美國的發展隱患
C.福利社會: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
D.政府干預經濟:美國聯邦政府的重大變化
解析 從材料所示的美國聯邦政府的預算開支情況看,用于社會保障體系的開支比較大,故C項正確。
答案 C
12.凱恩斯說:“似乎沒有強烈理由要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把社會上大部分經濟生活包羅在政府權限之內”。對以上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A.主張國家干預經濟,但也不完全排斥經濟自由
B.強制推行國家資本主義
C.反對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D.主張完全的國有政策
解析 凱恩斯主張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故C項不正確。選項B、D與題意不合,可排除。從材料中“似乎沒有強烈理由”可以判斷A項正確。
答案 A
資本主義新變化專題練習:材料題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二戰后美國國家對一些新興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等投入大量資金,如美國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達175億美元。美國還通過國家力量擴張國外市場,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為了加強國際市場競爭力,政府對一些出口產品實行補貼。
材料二 二戰后,英國艾德禮工黨政府為穩定政治和經濟,先后實施了8個國有化法案,把英格蘭銀行、煤炭工業、國內運輸業、電力工業和鋼鐵工業等國有化。至1951年,國有化工礦企業約占全國總數的20%,約有200萬人在其中就業。企業國有化的改革實施后,一般生產都有所發展。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當代史》
(1)根據材料指出,兩國為恢復和發展經濟各采取了什么策略?
(2)根據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二戰結束后,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恢復和發展的主要經驗。
答案 (1)美國:通過政府直接投資的方式拉動國內市場;通過國家財政補貼的方式大力擴張國外市場。英國: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經濟。
(2)利用國家政權對經濟進行大規模的干預。
14.近來,歐美國家的債務危機不斷發展,引起人們對社會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經濟危機與社會福利制度1933年,美國政府頒布《緊急救濟撥款法》,實行“勞動福利政策”,國家提供50億美元的失業救濟,組織失業者進行公路、堤壩、橋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業的建設。1935年又頒布《社會保障法》,該法規定:“本法案旨在增進公共福利,通過建立一個聯邦的老年救濟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為老人、盲人、受撫養的和殘廢兒童提供更為可靠的生活保障,為婦幼保健、公共衛生、和失業補助法的實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羅斯福政府對富人征收重稅,提高了遺產稅,征收贈予稅,對數額巨大的個人凈收入征收累進稅,使國民收入得到了更為合理的分配。
材料二 福利制度與歐美債務危機二戰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所謂“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制度。在一些國家,如德國,失業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過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過多的公民寧愿領取社會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臘,公務員的未婚或離婚女兒,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繼續領取他們的退休金。很多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是其財政總支出中的最大項目,一般在30%以上,德國甚至達到71.49%。2010年社會福利在希臘政府總支出中的所占比例達41.6%。截至今年2月份,希臘的債務高達2 940億歐元,人均負債2.67萬歐元左右,債務危機空前加劇。20世紀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聲逐漸高漲,聯邦德國科爾說:“我們太貴了,這些既得利益現在都需要打破。”
材料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紛紛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維艱,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會引發民眾的抗議怒潮(如圖),大規模的罷工和示威游行不斷發生。為了迎合選民,爭取選票,任何政黨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稅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辦法來實施根本的治國良策。
(1)根據材料一,歸納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結合有關背景知識,分析這些措施的時代意義。
(2)根據材料二反映的問題,結合20世紀70年代經濟形勢的變化,談談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3)根據對材料三的分析,你認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解析 第(1)問,旨在考查學生分析材料和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材料可以看出,羅斯福新政中政府通過立法的方式,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為弱勢群體提供生活保障。在當時采取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消費能力,緩解經濟危機,緩和社會矛盾,具有積極意義。第(2)問,考查學生對教材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分析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教材可以了解到,1973年資本主義經濟的“黃金時代”結束,發達國家出現“滯脹”現象,被迫削減社會福利開支;通過材料可以分析出,西方發達國家的福利制度降低了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有必要進行改革。第(3)問,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材料表明,福利制度改革勢在必行,民眾和政府都應從長計議,依據本國實際進行改革,緩解政府經濟負擔。
答案 (1)特點: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導;實行以工代賑;關注弱勢群體;致力縮小貧富差距等。(任答三點即可)
意義:1929~1933年,美國爆發嚴重經濟危機。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決失業問題,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出現“滯脹”現象,需要削減社會福利開支,以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過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勞動者的積極性;過高的福利開支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是導致債務危機的主要原因。
(3)民眾和政治團體必須放棄眼前的政治、經濟利益,著眼于長遠利益;必須對福利制度進行改革;必須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福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