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期中歷史聯考試題及答案
高三期中歷史聯考試題:
1.2015年10月,內蒙文物與植物考古專家學者表示,經長期研究,發現植物研究界保留著以契丹表示中國的拉丁文命名規則,如英文版《中華植物志大詞典》中收錄18個帶有“契丹”(Cathay)署名詞根的植物名。有人因此得出“古代中國是契丹”的結論。對此以下說法最合理的是:
A.論據充分,足以用來證明“古代中國是契丹”這一結論
B.論據錯誤,因為植物的命名規則用做考古論證不可采信
C.孤證不立,但植物命名這樣的第一手史料具較高可信度
D.孤證不立,但能表明契丹為傳播中華文明做出積極貢獻
2.右圖為商代晚期青銅器“后母戊鼎”,經現代科學技術鑒定其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筑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A.古代文明具有內在傳承性 B.商代的青銅文明非常發達
C.古代青銅器主要用作禮器 D.戰國時期開始了鐵犁牛耕
3.宋慶歷三年,高郵知軍晁仲約因犒勞一支過境起義軍獲罪,參知政事范仲淹竭力為其開脫死罪,范仲淹事后解釋稱“祖宗以來,未嘗輕殺臣下……輕導人主以誅戮臣下,他日手滑,雖吾輩亦未敢自保也。”該史料表明宋代“不輕殺大臣”主要是因為 :
A.宋代加強中央集權及重文輕武 B.宋代有“不輕殺大臣”的慣例
C.正直大臣積極主動抗爭的成果 D.維護統治階層整體利益的需要
4.錢穆在《中國歷史政治得失》中談到行省制度時認為:南京也是一軍事重鎮,但如廣德不守,或者蕪湖放棄了,南京也不能保,而廣德、蕪湖也都不在江蘇 的管轄內。該看法:
A.批評行省制不利于軍事防御 B.批評行省制不利地域交流
C.肯定行省制能加強中央集權 D.肯定行省制促進地域交流
5.鄒容在《革命軍》書里談到清朝的科舉選官制說:“滿洲人在中國,不過十八行省中最小一部分,而其官于朝者(在朝為官的人數),則以最小部分敵十八行省而有余。”該評論:
A.認為清朝科舉人才選拔不公允 B.抨擊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C.肯定清朝科舉有效鞏固了統治 D.說明清朝科舉與行省的聯系緊密
6.中國古代很多手工業技藝都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傳統。導致該現象的根源是:
A.手工業者對技藝進行保護的需要 B.政府推行“工官”和“匠戶”制度
C.古 代宗法觀念和倫理道德的影響 D.自然經濟時代手工業市場非常狹小
7.中國近代歷史通常分為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兩個時段,二者主要的區別在于:
A.社會主要矛盾 B.領導階級 C.抗爭方式 D.失敗原因
8.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正在進行,洪秀全寫了一份御詔給英國特使額爾金,翻譯官很艱難地把它譯成英文,額爾金看后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作品,這份御詔充滿著像“西洋番弟把心開,替天出力該又該,替爺替哥殺妖魔,報爺生養戰勝回”這樣的詞句。這反映了當時:
①國內階級矛盾激化 ②天朝上國思想猶存
③中外反動勢力勾結 ④對于列強心存幻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1915年1月日本向中國提出了“二十一條”,后經反復交涉,最終中國被逼于5月簽署了喪權辱國的《中日民四條約》(包含《關于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和《關于山東之條約》等)。當時在條約上簽字的中國中央政府應為:
A.晚清政府 B.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
C.中華民國北京政府 D.南京國民政府
10.右圖為《浙東敵后曙光——浙東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回憶與思考》一書封面,該書主要可以被用以研究以下哪支軍隊的歷史:
A.八路軍 B.新四軍 C.工農紅軍 D.中國人民志愿軍
11.下圖為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某場戰役開展的形勢示意圖的局部,圖中箭頭用以表明軍隊進攻方向。以下對該戰役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滅
B.標志解放戰爭轉入反攻階段
C.表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D.標志南京國民政府政權覆滅
12.程廣云在《民國三大政治遺產:人民主權•以黨治國•政治協商》中認為:“政治協商應該是不同意識形態政黨超越意識形態達成的一種公共政治行為,是在不同意識形態集團中建立的一種共識機制。”對此理解錯誤的是:
A.政治協商制度是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共識機制
B.政治協商制度是政黨間求同存異謀發展的基礎
C.政治協商制度是不同意識形態的政黨共掌國事
D.政治協商制度是對民國政治遺產的繼承與發展
13.有同學在課外進一步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時歸納了以下表格,對該表解讀最準確的是:
1941年5月1日 《陜甘寧邊區綱領》規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
1945年10月23日 中共中央指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在目前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
1949年-1954年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寫入《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
1955年-1965年 先后成立x疆、廣西、寧夏、x藏自治區。
A.反映中共對國情的認識不斷深化 B.表明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C.說明中共一直高度重視民族問題 D.表明民族區域 自治制度源遠流長
14.1953年,新中國出現第一次離婚高潮,據統計,當時全國人口只有4億左右,當年的離婚案件卻在100萬件以上。對該歷史現象解讀最準確是:
A.舊時代的婚姻觀念已經徹底改變 B.已經依據憲法制定了相關的婚姻法規
C.全面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社會轉型 D.封建婚姻關系得到一次較普遍的清算
15.1961年6月,毛澤東在一次會談時說:“如果臺灣歸還祖國,中國就可以進聯合國。如果臺灣不作為一個國家,……那么臺灣的社會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談。我們容許臺灣保持原來的社會制度,等臺灣人民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據此材料得出 的結論中,最恰當的是:
A.毛澤東當時已經提出“一國兩制” B.毛澤東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C.和平統一臺灣是建國以來的既定方針 D.一國兩制是新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前提
16.雅典梭倫改革、秦朝實行郡縣制和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在歷史上發揮的共同作用是:
①都加強了中央集權②都有利解決社會矛盾③都打破了世襲特權④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礎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羅馬共和國早期,當羅馬遭受外族進攻時,平民曾多次將自己組織的隊伍撤離羅馬,拒絕作戰,從而迫使貴族在政治上做出讓步,《十二銅表法》即其斗爭的成果之一。材料主要表明:
A.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貴族和平民的矛盾
B.平民與貴族間的斗爭嚴重損害了羅馬的國家利益
C.平民在和貴族的斗爭中采取了有效策略
D.《十二銅表法》出臺于羅馬遭受外族入侵時期
18.17世紀英國革命中克倫威爾建立護國政體,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后將邦聯制改造成聯邦制,19世紀初拿破侖 建立法蘭西帝國。這一系列現象反映出:
A.新舊交替時代“君權神授”觀念影響深遠
B.確立制度與穩定秩序是鞏固革命成果的必需
C.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斗爭的曲折艱難
D.高效的軍事體制有利于維護新生政權的統治
19.1869年德國誕生了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社會民主黨,到1890年,該黨在帝國議會中的席位已達35個,占據總席位數的近十分之一。對此史實解讀正確的是:
A.帝國議會享受的立法權非常有限 B.社會民主黨對德國施政方針影響較大
C.國家行政元首對帝國議會負責 D.表明德國民主政治已經落到實處
20.巴黎公社直接與工人合作協會簽訂包工合同,以免工人受中間盤剝,取締面包房夜班制,禁止任意罰款和非法克扣職工工資,取消房租,歸還勞動者在當鋪的抵押物品等措施。這說明:
A.無產階級經濟政策的特點 B.巴黎公社是社會主義政權
C.巴黎公社建立公有制的經濟基礎 D.調動工人階級積極性實現工業化
21.沈志華認為:“最主要的是,臨時政府沒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臺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認任何權 威的群眾,沒有把群眾的迫切需要作為穩定政局的問題來解決,在一系列具體問題上拖延不決,結果最終被群眾拋棄。”該材料認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強烈要求反對專制斗爭 B.人 民急切要求解決生存與和平問題
C.臨時政府沒有掌握實際權力 D.臨時政府對外妥協引發人民不滿
22.法、德兩國原本為宿敵,自中世紀以來兩國間多次發生戰爭,但最終于二戰后走向和解。以下能夠體現其和解的事件有:
A.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 B.馬歇爾計劃實施
C.北約組織的建立 D.柏林墻的修筑
23.“各締約國同意對于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因此,如果此種武裝攻擊發生,每一締約國……應單獨并會同其他締約國采取視為必要之行動,包括武力之使用……。”材料所涉組織最有可能是:
24.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曾說:“如果亞非國家養成一種在西方缺席的情況下經常開會的習慣,由于有眾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國無疑將控制局面,這可能最終形成一個反對西方的集團。 ”他指的是:
A.日內瓦會議 B.萬隆會議 C.不結盟運動 D.中印結盟
25.以下對于右圖歷史漫畫《重新武裝日本》的解讀,正確的是:
A.揭示了二戰時期的國際關系
B.可用于解釋戰后日本重新崛起的原因
C.其發表時間應晚于尼克松訪華
D.日本重新成為軍事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