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一第3課知識點及練習題
歷史必修一第3課知識點:
1.漢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往往還是_____、_____并存。封國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時也會與朝廷對抗。
(2)措施:漢景帝平定________;漢武帝頒布“_______”, 規定諸侯王死后,_______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
(3)結果,王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設置了許多________。節度使名為朝廷藩鎮,實際上在政治上享有較大的自主權,經濟上控制著財權,軍事上擁有強悍的武力,往往發展成為_______。
(2)結果:唐中期安史之亂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續一百多年,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2)措施:軍事上——兵權收歸中央;充實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________負責監督。財政上,地方賦稅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結果: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禍根。
4.元朝:(1)措施:實行________制度。行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設___________,邊遠民族地區設________進行管理。行省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行使權力時受到______的節制。
(2)影響: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___________,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變革,是中國_____的開端。
知能二 君主專制的演進
1.漢朝:(1)原因: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
(2)目的:為了加強皇權
(3)措施:漢武帝重用身邊工作人員,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 握有實權的先是_______,繼而又有中書省、門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時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2)影響:①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②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此后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4.北宋: (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增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2) 影響:削弱了宰相的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5.元朝:(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相權得到加強。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權勢越來越大,有時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
知能三 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1)制度:主要實行________。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
(2)影響:________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2.魏晉南北朝時期:(1)制度: ________。
(2)影響:朝廷要職多由世家大族擔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們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學,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難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依靠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
3.隋唐:(1)制度: ________。________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________,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2)影響:①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②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③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核心突破】
⒈ 三省六部制的實質是什么?它的確立對古代政治發展有何積極作用?
⑴實質: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維護封建統治。
⑵作用: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相互監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
②三分相權,保證了君權的獨尊,大大加強了皇權專制。
③它是我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
⒉ 行省制的目的、內容和影響是什么?
⑴目的:吸取宋朝地方無權,人浮于事的教訓,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⑵內容:山東、山西、河北由中書省直轄;其他地方設行省;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進行管理。行省擁有軍、政、財大權,省的最高長官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
⑶影響:行省制的確立,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省制的開端。
⒊ 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弊端
⑴特點:
①中央嚴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獨立的行政體系。
②地方服從中央,中央服從皇帝。
③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管理。
④地方權力分散。
⑤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監督、考核。
⑵弊端:
①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絕對依賴,難免人浮于事,影響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權,難以實施有效管理。
【案例導析】
1.隋唐時期,三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時有七八個宰相議政。統治者這樣做的目的:
A:防止宰相權重控 B:完善中央集權
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擴大民主權利
答案:A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此題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制的目的。三官都是宰相,其實是把原來宰相的權力分化開來,防止宰相的權力過重,威脅到皇權。其中C項是地方官制調整的目的,B項是三省六部制的一個結果(或作用),D項與題意明顯有偏差,答案為A項。
[思維點悟]
1.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對于歷史現象,要通過從階級本質、階級利益等方面來分析其行為政策的本質。皇帝制作為地主階級維護其利益的一種制度,保持其穩定是符合其階級利益的根本。
2.下列制度實行以當時的歷史起了積極作用的有:①秦的中央集權制②元朝的行省制度③隋唐的科舉制度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本題是組合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對史實的理解認識能力。對歷史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的制度,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一種制度的產生是和當時歷史趨勢有關的,①②③④幾種制度產生時,在當時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思維點悟]
2. 組合型選擇題的解題方法有多種,就本題來講,審清題意是關鍵。審清題意后,在備選項中用排除法選擇正確的答題。
3.在地方上,漢代既推行郡縣制,同時又兼有封國制──推行郡國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郡國制削弱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B:郡國制的實行是歷史的進步
C:郡國并存有利于國家統一管理
D:郡國制在漢武帝時被徹底廢除
答案:這道題考查的是對漢代地方上郡國并行制度的認識問題。漢代的地方制度以郡國并行為特點。在秦漢時期中國發展的方向是統一的多民族的集權國家,郡縣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維護統一,而分封侯國制度,是對戰國時期就已經沒落的分封制度的仿效,已經不適合日漸完善的、成為當時社會發展方向的封建制度。
[思維點悟]
3.還原歷史事件的發生時的歷史環境,是解本題的題點。把一種歷史現象放到其發生時具體環境中去評價,才能對這種現象達到正確的認識。
4.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確立、完善和不斷加強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發展的基本軌跡。請結合有關史實回答:(1)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發展歷程中兩對基本矛盾是什么?
(2)以北宋、明朝為例,說明統治者是如何解決上述兩對矛盾的?
答案: (1)核心:皇權至上和地方服從中央;
兩對基本矛盾: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封建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
(2)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北宋在宰相之下分別設了參知政事和樞密使等分割宰相政權和軍權;明朝時,廢除了丞相,其權分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君主權力空前強化。
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北宋地方官員全部由中央派文官擔任,便于中央控制地方的軍政財;地方政權實行州縣兩級制,后又在州縣之上設路,在各路設轉運使。明朝時,在地方設三司,隸屬中央,互不相屬,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思維點悟]
4.此種論述題型是一種常見基本題型。除了對基本的歷史觀點有正確認識之外,還要注意答案的組織。可以先寫出觀點,再以詳實的史實加以論證;也可以先明確史實,再從史實中總結概括出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