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差的學生如何進行第一輪復習
2、知識點的定性理解思維
我們所學的知識在考試應用上,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是定量計算,二是定性理解。純定量計算的命題比例,在新課改體系中已經逐漸降低;而要求學生通過知識點的分析、理解、判斷去做題的比例加強。當然,很多題無可避免的要進行定量計算。但是我們“憑什么這么去想” 就落在了定性思維上。還有一些知識點,通過死記硬背得來的,我們也稱之為定量。我們大家都有這么個經歷,在背英語詞組的時候,去背某某動詞后面 + doing 是什么意思,+ to do 又是什么意思,背得天昏地暗,但是考試的時候并排著出現,往往懵了。這就是定量的去記憶,而不是定量的理解。若通過這么理解:這個動詞能夠同時發生或能夠持續的,+ doing,不能夠同時發生的,有先后順序的,+ to do。如stop這個詞,表示停止,即能停止一個狀態,也能表示前面一個事終止下來。因此即能+doing, 又能+to do。如allow,允許的事情一定是在允許之后發生的,因此只能+ to do。
通過這么去定性理解,就能更加方便的記憶已經應用。再如其他學科,尤其是數學、理綜部分,抓住公式定理的本質,研究對象,在做題的時候往往就能夠通過原理的分析、圖像的表達來做題,省去了許多定量計算。語文、文綜無疑是定量記憶占有較大比例,但是定性思維必不可少。很多文綜考題都是從一個現象分析起,讓我們答題,這種分析過程就是定性分析。在平時記背的時候,文綜課本上我們常常背誦的重點段落、重點句、關鍵詞等,其實都是課本本身就做了定性提煉的體現。
3、思維體系的建立
大家學習知識都是為了應用。思維體系的應用我們完全可以參照課本。我們研究試題的時候就和課本推導公式定理的過程是一樣的。課本中的公式或定理都有一個起點,然后有推導過程,最后得出結論即公式定理(即起點、過程、終點)。大家在學習課本的時候,要參考其中的思維。如常見的數學公式中,我們要參考為什么要走這一步轉化,目的是為了消去哪些未知數或元素,這個思想是為了研究什么而設立的,他的方向在哪。我們做題的時候完全可以借鑒這種思維,很多同學做題的時候往往憑借印象做題,根本沒有思考或回顧我這么做事為了什么,憑什么要我這么寫,是哪些條件引導或限定了我做題的方向。
如果本著研究事物起點、過程、終點的思維去研究我們的試題,那么在考試博弈中獲勝,是屬于必然。然而看看大家目前的現狀,絕大多數學生屬于被動做題,始終缺乏自己思維鍛煉的過程,基本上以參看標準答案,聽老師講解為主,硬是憑著題海累積出的記憶來套用題目,許許多多的學生愣是沒有自己的思想,并且驚人的表現一致,在學習上沒有一個較為完善的獨立思維效率無疑是低下的。只有少部分學生喜歡自己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他們并不是特別認真的執行所謂的“標準答案”,他們也不是特別注重老師灌輸的理念,他們只認同“參考答案”與他們思想中產生的差異性和共鳴性,他們只認同老師的思路是否和他的思路是否一致而已。這類學生往往學的比較輕松,并且成績多半優秀。當然,其中有一部分學生本身具備這種思維,但是由于不是很重視基礎,導致成績起伏較大,或平時思路大開大合,導致馬虎等,成績也是處于中上,這類學生只需注意基礎和集中精神,成績達到優秀是十分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