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志愿填報技巧
沖對應的是錄取概率在40%~79%的大學,以此類推,穩80%~94%,保95%~98%。
沖、穩、保梯次填報是指這三種類型的大學數量,按照3:3:3或4:2:3或2:4:3的比例分配。
具體到不同志愿批次考生可按照下列方法安排:
30個院校專業組平行志愿,考生有下列三種報考方案:
沖10個、穩10個、保10個
沖7個、穩13個、保10個
沖13個、穩7個、保10個
根據以上志愿填報分配方式,考生基本上有較大概率進入所填報的志愿院校就讀。
高考平行志愿填報的技巧
一、熟悉和正確理解平行志愿投檔的政策和方法,避免平行志愿投檔的誤區。1、考生所填報的多個院校志愿雖然屬于并列關系,但是院校之間仍有自然排列順序,檢索時,是按考生填報排列的院校順序依次進行的。2、考生最多只能一次投檔,投檔一所院校,而不是多次投檔,當考生檔案因某種原因被前面投檔學校退檔,就不能再投檔到后面所填報學校。
二、搜集信息,合理分析,加以運用。1、一定要通過電話查詢了解個人分數的全省排名,以及查詢自己心儀的高校及專業的近年分數線,大致確定學校一般都錄取哪個名次段的學生。2、要事先了解院校錄取的投檔比例。3、對于高校的招生章程也要好好研究,比如錄取時有沒有專業級差,是否承認高考優惠加分,入校后是否可以申請轉專業等。
三、本著“沖一沖,穩一穩,保一保”的原則,定位準確,形成梯次,合理搭配平行志愿。在填報平行志愿時,既要避免盲目拔高也要避免過于保守,要拉開檔次。
四、平行志愿填報慎重選擇學校和專業。1、選擇學校優先,最好服從專業調劑,增加錄取機會。考生也不必過于擔心被調劑到不滿意的專業,不少高校都有考生入校轉專業的機會,考生入校后,可以提出申請調整專業。而那些不愿意調劑專業志愿的學生則被退檔的可能性越大。2、選擇專業優先。考試成績達到或者接近的學校沒有符合自己志趣的專業,可以考慮降低一個批次,報考自己喜歡的專業的學校。
五、如果萬一走到征集志愿這一步,也要認真分析和填報,抓住最后的機會,爭取考取一所相對理想的大學。但實行平行志愿這幾年來,多次出現越征集越分高的現象,這一點需要引起考生的足夠重視。
平行志愿是指什么
以前的志愿填報方式,叫作順序志愿。但順序志愿的弊端較多,后來各省逐步推行和實施平行志愿的志愿填報方式,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護考生的分數和位次。
平行志愿,即一個志愿中包含若干所平行的院校。考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可在指定的批次同時填報若干個平行院校志愿。
錄取時按照科類對當批錄取分數線上的考生從高分到低分進行排隊,排在隊伍前面的考生擁有優先投檔的機會,位次在后的考生必須等位次靠前的考生檢索投檔結束后才能檢索。
僅就考生本人的志愿角度來說,排在前面順序的志愿優先檢索、優先投檔。根據考生所填報的院校順序,投檔到排序在前且有計劃余額的院校。
只要考生檔案投到一所志愿高校后,其他志愿就不再檢索,對每個考生而言還是只有一次投檔機會。高考平行志愿填報最好還是要把最喜歡的學校放在靠前的位置。
高考志愿填報的三種方法
1、位次法
位次法是指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績分科類排名或位次來選擇填報志愿院校,如果考生的排名等于或大于所選院校或專業前幾年錄取考生的排名,擬報院校才有錄取機會。平行志愿模式下,高校招生錄取是從高到低按照排名來進行的。如果我們選擇志愿也這樣做,得出的結果就比較具有參考價值。
位次法的機理是在全省考試排名位次相同的考生具有相同的錄取實力。如果用來評價院校,那么錄取線在全省高考排名位次相同的院校具有相同的錄取實力。
2、線差法
線差法的“線”是指的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也叫省控線。例如一本線,二本線等等。線差法就是比較考生線差與院校線差來填報志愿的方法。其中,考生線差是高考成績與省控線的差值,院校線差就是錄取平均分與省控線之間的差值。為避免偶然性,專家建議中采用院校近幾年的平均線差(即線差均值)代替某一年的院校線差來比較。
考生的線差超過院校的線差均值,則錄取的幾率就比較大。
3、線差為主,位次為輔
從使用范圍來看,大多數人都在使用線差,而非排名。線差法適合各個層次的考生,不管是重點批次,還是普通批次。而通過數據統計表明,排名法在層次靠前的考生中更適用,并不適合所有層次的考生,越往后面這種方法的失效程度越高。
所以應該以使用錄取平均分線差均值篩選學校為主,以位次法為輔。在線差法與位次法都能使用的情況下,考生可以優先使用其中一種方法分析,然后再用另一種加以檢驗,兩者的分析數據應該大致吻合。
高考志愿填報技巧
1.高校和專業應選擇
分數高的學生,這應該是“強調學院而忽視專業”。申請第六類及以下高校,應“重專業、輕院校”,根據專業技術與高校進行志愿匹配,尋找就業前景最佳的志愿填報方式。
2.盡量選擇就業前景好的專業
文科專業。就業質量高,積累少,但就業形勢嚴峻。如果分數高,向財經部報告;科技就業速度較快,但就業質量較低,后勁不足。只有分數低時,我們才能向科學與工程部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