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十五號航天員鄧清明事跡作文
神州十五號航天員鄧清明事跡作文篇1
鄧清明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航天信息上,是在1998年年他剛被選拔為首批航天員時。鄧清明的名字第二次再出現就是在備份乘組的隊員名單上了。
2012年6月,中國的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執行太空任務,鄧清明作為備份乘組的航天員,與景海鵬、劉旺、劉洋等戰友一起參與了嚴格的航天員訓練。
一年后,神舟十號發射升空,鄧清明再次備份甘愿替補。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向太空,鄧清明仍未能圓航天夢想,還是一名替補。
連續三次的航天任務都沒能成為升空航天員,鄧清明是有失望和失落的,畢竟報效國家航天事業的心始終如一。
鄧清明沒有放棄,也沒有對組織任命有不滿情緒,而是收起失落再蓄力量,甘愿替補,這份堅持與大局觀令人敬佩。
鄧清明一如往常積極訓練,完全把自己當成一名即將要執行太空任務的航天員,嚴格要求自己參與所有訓練,不容許自己有任何的懈怠。
在鄧清明看來,能被任命為備份航天員也是需要自身有著與登上太空的航天員戰友們同樣的航天素質的。
在神舟十一號飛船準備飛入太空訓練時期,鄧清明在模擬驗證實驗過程訓練中經歷了三十余天的飛行艙模擬訓練,鄧清明為了航天事業做到了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煎熬,甘愿當一名預備替補。
鄧清明作為中國第一批航天員,堅持訓練20年,但除了3次被任命為備份航天員,還未執行過飛天任務。
但他依然堅持訓練,是首批航天員未執行飛天任務的唯一現役隊員,在國家航天事業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8年,中宣部授予了鄧清明“時代楷模”的榮譽稱號。
神州十五號航天員鄧清明事跡作文篇2
鄧清明,男,漢族,籍貫江西宜黃,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66年3月出生,1984年6月入伍,198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
1998年1月入選為中國首批航天員。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9] 2018年1月,鄧清明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2022年11月28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經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鄧清明將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11月29日23時08分,搭載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后,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神州十五號航天員鄧清明事跡作文篇3
1998年1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鄧清明成為14名首批航天員之一。那一天,他莊嚴宣誓,“英勇無畏,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甘愿為祖國的載人航天奮斗。”
這句誓言,是身為航天人堅定不移的信念。鄧清明一直在堅守,目前已23年。
2010年,鄧清明被選入了強化訓練隊,成為神舟九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
作為一名航天員,備份和主份訓練的科目、時間、內容、強度以及考核標準,都是一樣的。要想具備獨立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能力,航天員需要通過8大類、上百個課目訓練的嚴格考核。鄧清明說道:“在訓練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非常優異的成績,最佳的狀態,最后才能夠進入去執行任務的梯隊。”
遺憾的是,鄧清明落選了。“神九”發射升空后,鄧清明在地面按照手冊,跟天上的航天員一起把所有程序都走了一遍,做到哪一步就打一個勾。他說:“作為備份的任務,不是從基地回來了,任務就結束了。我的戰友安全回來了,這才是做備份的結束。”
神州十五號航天員鄧清明事跡作文篇4
在教師群體中,也有很多像鄧清明這樣基石一般的存在,他們是站在三尺講臺上辛勤播種知識的燃燈者,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帶頭人,是把學生安危永遠放在第一位、緊要關頭擋在學生前面的孤勇者……他們同樣值得最熱烈的掌聲。
默默堅守的背后是理想信仰的力量。“我的信仰是無底深海,澎湃著心中火焰……生命只為一個信仰,無論誰能聽見。”鄧清明25年的堅守,源于對祖國航天事業的熱愛與忠誠。而教師一生的信仰與使命,則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強國有我”的向往,培養對中華文化、中國精神、中國價值有歸屬感、有信仰的年輕一代。
扎實知識,有備無患,機遇到來時才能欣然面對、胸有成竹。鄧清明圓夢太空的故事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在關鍵時刻,只有“有備”才能“無患”。只有把每次“備份”的機會當作是“主份”的狀態全力以赴、不懈奮斗,才能在無數次磨礪中成長為不可替代的存在。對于教師而言,要不斷豐實知識儲備,才不會書到用時方恨少。人類社會正在被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重構,教師不僅要立足當下,更要著眼未來,不斷提高自身數字化素養。只有準備扎實,才能緊跟時代步伐,帶領學生一同成長。
教育道路上同樣呼喚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作為一名軍人,鄧清明為祖國的航天事業默默奉獻。人并非生來偉大,卻可以憑借愛與奉獻的力量,使平凡的人生散發出金子般耀眼的光輝。在這些人身上,能看到許多相似之處,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的黃大年、行走在貧困山區的“燃燈校長”張桂梅……他們將國家的教育事業作為一生熱愛,為學生獻出真情、甘為人梯、甘為鋪路石。他們以仁愛之心為教育事業保駕護航,用熱愛教育的定力、仁愛奉獻的初心,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教育堅守中,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教育發展的路上,要有更多具有鄧清明這樣的精神品質的教師,同時也要有更完善的機制讓他們踏踏實實放下心來做好“備份”。國家要通過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落實教師保障機制,為教師創造良好的教書育人氛圍,讓他們有機會實現專業成長,如此才能不辜負他們對于教育的熱愛。我們要讓教師相信,教育的路再長、山再高,只要堅守初心、辛勤耕耘,就會有桃李芬芳香滿園的一天。
神州十五號航天員鄧清明事跡作文篇5
11月28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航天員乘組確定,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將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于29日出征。其中,航天員鄧清明為圓航天夢堅守24年,如今終圓夢!
鄧清明是我國首批14名航天員中的一個特別存在,其被稱為“影子航天員”。我國首批航天員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選拔,如今20多年過去,這批航天員中8人已飛天,5人光榮退役,鄧清明是唯一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的首批現役航天員。20多年的時光中,鄧清明4次入選備份乘組,卻4次與飛天失之交臂。不管是備份還是主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鄧清明始終將這句話記在心上,不管飛天夢想有多遙遠,他從未想過放棄,始終在堅持著高強度的訓練,為夢想而不懈奮斗。
鄧清明的此次圓夢并非偶然,機會從來都是留給始終準備著的人。近25年來,無論訓練有多累有多辛苦,鄧清明都堅持多練一會,始終保持著高強度的訓練。2016年神舟十一號任務,鄧清明再次成為備份航天員,在最具挑戰的33天模擬驗證實驗中,他與另一名航天員在不足10平米的密閉艙中生活了33天,完成了大量驗證實驗,取得了寶貴的數據。這是鄧清明距其飛天夢最近的一次,然而其再次遺憾落選,但仍舊堅持高強度訓練。他寧愿做一塊默默無聞的基石,也絕不容忍自己在號角催征時還沒有準備好。
神州十五號航天員鄧清明事跡作文篇6
1998年1月,鄧清明入選中國首批航天員。如今,當年并肩進入航天員大隊的首批14名航天員中,8人已經“飛天”圓夢,5名沒能執行任務的隊友,也已在2014年正式停航停訓,鄧清明是其中唯一沒有執行飛天任務又仍在現役的航天員。
從加入航天員大隊那一刻起,鄧清明就對神秘的太空充滿向往。
2010年,鄧清明成為神舟九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備份和主份航天員的訓練科目、時間、內容、強度以及考核標準都是一樣的。神舟九號任務中,鄧清明最后落選,但他相信這種積累是為下一次任務打基礎。
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升空后,鄧清明在地面按照手冊,跟天上的航天員一起走程序,做到哪一步就打一個鉤。他說:“不是從基地回來,任務就結束了,我的隊友安全回來了,這才是做備份的結束。”
如果說神舟九號任務落選后,鄧清明相信自己還有機會,那么夢想與神舟十號任務再次失之交臂,止步于發射塔前,則讓鄧清明更感遺憾與難過,“因為我不知道‘神十一’是什么時候,那個時候已經年紀不小了。”
2014年,首批航天員中5名航天員正式停航。在停航停訓儀式后,同是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的備份航天員陳全在鼓勵鄧清明不要放棄時說,“不管主份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這句話讓鄧清明印象深刻。
即使多次與夢想擦肩而過,鄧清明依舊堅持訓練。2018年,鄧清明首次公開航天員身份,進入大家的視野,他20多年來多次備份,卻屢屢與夢想擦肩而過的故事令許多人動容。然而,鄧清明明白,“太空不會因為故事感人就向我張開懷抱。人生能有幾回搏。”
他直言:“25年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一次次與任務擦肩而過,有過失落,也有過淚水,但我從沒有彷徨過、更沒有放棄過。作為航天員,堅守飛天初心、永不停歇訓練,是我的常態,更是我的姿態。”
這些年來,他一直堅信“寧可備而無用,決不用而無備”,“對我來說,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準備,但不允許在任務來臨的時候,我卻沒有準備好。”得知自己被確定為神舟十五號乘組航天員時,鄧清明坦言,當時內心十分平靜,想得更多的是珍惜機會、扎實訓練,做一個讓乘組放心的人。
神州十五號航天員鄧清明事跡作文篇7
2013年,鄧清明參加了一次體檢,發現了一個非常細小的結石。這種結石對于普通人來講是不用管的,但是航天員不行,尤其是在失重狀態下,就怕這種結石游離出來影響任務,領導就問鄧清明做不做手術。鄧清明斬釘截鐵地講:“必須要做,我不能因為這個小石頭影響我的夢想。”沒想到第一次手術還沒把它完全取出來,就在腎臟里埋了一根管子。一根管子帶在鄧清明的身上,讓他尿血了一個多月。后來進行了第二次手術,才把石頭都取出來了。鄧清明的夢想重新又點燃了。
2014年,5位戰友的停航停訓儀式后,陳全擁抱了鄧清明。他們曾一起,做過神九、神十飛行任務的備份。然后他看著鄧清明的眼睛說:“不論是主份還是備份,都是咱航天員的本份。老鄧,努力,別放棄!”
鄧清明說,這輩子,他忘不了這句話。可這些年,目送著戰友們一次次飛天成功,一次次載譽歸來,他有時也會忍不住問自己:“航天員是我的職業,如果沒有機會執行任務,那不是我的失職嗎?”
不停地追問,卻也沒有太多時間去猶豫、彷徨和懈怠,每一次任務過后,他都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自己“歸零”:拋開過去,放空自己,朝向未來。
在航天員這個隊伍中,漫長的積淀與等待,似乎成了一門必修課。劉旺用14年換來了“太空穿針”交會對接,張曉光用15年換來了太空15天……星河浩渺,追逐之路漫長而艱辛,而更多的人,窮極一生,也不曾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