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第二節-近現代史(8)
時間:
未知2
歷史國情
十、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是指凱恩斯在20世紀30年代創立并為他的追隨者所發展的宏觀經濟理論體系。凱恩斯經濟學否定了“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定,認為經濟可以處于低于充分就業的狀態。之所以如此,凱恩斯的解釋是有效需求不足。在三大心理規律的作用下,消費和投資需求不足,從而導致整個經濟的總需求不足,經濟處于低于充分就業狀態。這時需要借用政府的力量特別是財政政策對經濟進行干預,增加總需求,以實現充分就業。此理論成為羅斯福實行“新政”的理論根據。
以薩繆爾森、托賓、索洛等為代表的凱恩斯主義者,把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同傳統的微觀經濟理論綜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謂新古典綜合派。這一學派的基本理論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以馬歇爾的理論為主的微觀經濟學;第二,以凱恩斯理論為核心,利用IS一LM分析說明經濟的總需求;第三,以貨幣工資下降剛性說明向上傾斜的總供給;第四,以索洛的新古典增長模型說明經濟增長;第五,以菲利普斯曲線說明價格調整和通貨膨脹。
上述理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一直處于正統地位。但是,60年代末以來,失業和通貨膨脹并存的滯漲現象嚴重地動搖了新古典綜合派的統治地位。該學派不僅不能在理論上自圓其說,而且在實踐上也沒有對策。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經濟學的其他派別紛紛對主流學派進行抨擊和責難。在這些派別中,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是具有代表性的。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則是在原有凱恩斯理論基礎上重新對宏觀經濟理論作出解釋的一個流派。它以價格粘性和非市場出清為假定條件,嘗試把傳統的微觀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說明宏觀總量的決定,為政府干預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