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政法干警申論熱點時評
湖南政法干警申論熱點時評(一)
場館建設拖沓?里約奧運最拖沓場館——奧林匹克自行車館,最終獲得了國際自行車聯盟主席的好評。為了最大限度節約維護成本,一些臨時場館按計劃沒有很早建成,而是在奧運臨近才完工。開閉幕式和田徑比賽使用的也是現有場館。
“足球王國”不關心奧運?巴西人用對體育發自肺腑的熱愛予以回擊。奧運期間,賽場內氣氛熱烈;而殘奧期間,觀眾數量也屢創新高,門票單日銷售量甚至超過奧運會單日銷售紀錄。
里約在辦賽過程中不追求大而全,同時更加注意避免鋪張浪費,固然與組委會預算緊張有關,但也符合《奧林匹克2020議程》的改革思路。這種以最小付出博最大收獲的理念,未來或將成為奧運東道主們的普遍心態。
當然,伴隨著節儉辦賽,一些巴西的“不靠譜”頑疾也展現出來,如因經費緊張而聘用外地司機,導致班車頻繁迷路,以及部分班車不準時等,節儉辦賽無可厚非,但賽事正常運行不能受影響。
不過在《奧林匹克2020議程》的指導下,里約至少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嘗試,新時代的奧林匹克運動和奧運會或許也將迎來類似辦賽理念,不再力求完美,而是以最簡之形式帶來最大的共鳴。
湖南政法干警申論熱點時評(二)
與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及時匹配,企業才有可能收獲消費者的信任,留住他們的心
上社交平臺定制專屬月餅,網購無網豆漿機、全自動烘焙機等小家電;約三五好友去體育館鍛煉,走進博物館體驗VR頭盔、虛擬試衣鏡等新科技產品……剛剛過去的中秋假期,各地民眾的生活可謂豐富多彩。送禮去奢華、重品質,過節形式有創意、重心意,節日消費市場所出現的種種新變化,充分反映了消費“口味”的變遷。
消費者興趣,常被視為觀察市場發展趨勢的重要風向標。近日發布的國內首份《中國興趣報告》顯示,62%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興趣廣泛,運動、音樂、閱讀是最受歡迎的“全民興趣”.國人的生活內涵,已不只是圍繞簡單的柴米油鹽,色彩斑斕的生活興趣圖譜,正助推多元、立體的消費市場格局形成。
有機構做過統計,里約奧運期間,全社會對運動的關注驟然提升。“洪荒少女”等的魅力感召,讓有些地方的游泳課報名人數足足翻了一倍。環顧周圍,自發性的運動、健身幾乎隨處可見。中秋假期里舉行的北京馬拉松,在不少人的朋友圈里都刷了屏。當運動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由此而產生的各種服務需求、形成的各種集聚效應,勢必帶動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
不僅僅是運動。有業內人士分析,隨著人均收入提高、年齡結構和受教育程度的變化,很多新興消費和新的商業模式正加速涌現。從出門用打車軟件叫車、吃飯用APP訂餐,到網上團購電影票、手機預約教育培訓課程,商業創新服務于個人興趣的理念正在不斷加深。而隨著互聯網與消費的深度融合,企業對于顧客的消費行為偏好與趨勢,也有了更為精準的分析與判斷。依靠阿里巴巴數億用戶留下的生產和消費大數據,螞蟻金服一年間服務了260多萬家的小微企業和個人創業者,每筆放貸的成本只有幾元錢。類似的“供需友好互動”,重塑著越來越多行業的現代化生產思維與邏輯。
優質的資源供給,向來不缺乏買單者;善于捕捉潛在消費興趣的商家,往往能創造意想不到的市場需求。有這樣一個案例:四川攀枝花的芒果行銷海內外,近年來當地果農瞅準了顧客希望全程追蹤水果品質,開始試水認領芒果樹,顧客獲得了全新的消費體驗,果農也借此多掙了好幾倍。從“賣果”到“賣樹”,極具創意的芒果營銷說明,實現供需雙贏并不矛盾,根本在于不斷改善供給質量和服務,讓消費者切實感受到產品“物有所值”.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關注消費者的興趣,其實就是在給調整和優化供給結構找方向。從數據上看,2015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6.4%,比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足見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強大驅動作用。與此同時,因為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大量“需求外溢”以及消費能力外流的現象并沒有得到明顯改觀。從珠寶首飾、名包名表、名牌服飾等奢侈品,到電飯煲、馬桶蓋、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消費者眼中的興趣點,恰恰是一些“中國制造”的短板與弱項。就此而言,繼續針對13億多人的“興趣市場”做探索式挖掘,顯然還有不少值得深耕的空間。
粗放式輕松賺錢的日子一去不返,并不代表企業好日子的終結;相反,這“意味著優秀企業的好日子正在到來,意味著全體中國人民有品質生活的開始”.只有當供給產品、質量與服務三者同時推進,與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及時匹配,企業才有可能收獲消費者的信任,留住他們的心。而這,或許也正是激活社會經濟活力的關鍵所在。
湖南政法干警申論熱點時評(三)
我們既不能因現在的鮮花掌聲而妄自尊大,也不能因挑戰如荊棘密布而妄自菲薄,必須一個接一個地突破核心技術以實現“彎道超車”
九月的秋風,溢滿創新的氣息。繼G20杭州峰會將中國倡議的創新增長方式寫進公報之后,中秋之夜,天宮二號遨游蒼穹,多項技術革新讓世界再次驚嘆中國科技的突飛猛進。近些年來,中國創新的“梯云縱”收獲全球越來越多肯定的目光。
“希望一窺移動互聯網商務發展前景的公司,不僅要看硅谷,也要關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 前不久,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出這樣的評價。阿里巴巴依靠不斷創新,把業務做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騰訊微信一枝獨秀,“臉譜都要拷貝它的支付功能”;百度除核心搜索業務之外,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創新乘勢而起;華為更是直言“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就像牛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學高峰一樣,中國企業迅速消化吸收全球最好的想法和技術,完成再創新與商業化。
然而,有些人認為只有“從0到1”才是創新,而“從1到N”只是山寨。實際上,這種關于創新的理解有些機械。早年的日本汽車工業,并沒有“從0到1”的技術創新,在美國人眼里就是廉價低質的代名詞,但隨后憑借持續的“微創新”能力,改變了世界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而扎克伯格也沒有發明任何新的技術,只是把原有技術用一種新的模式結合起來,就創造了聯接世界的“臉譜網”.“從1到N”的過程,可以是一種優化創新,是從有到精,不斷改進,追求極致。這也是中國企業創新的一大特色。
仔細審視我國企業的創新,就會發現優勢來自三大要素的合力:成熟的生產制造能力、規模龐大的本土市場和迅速崛起的科研水平。我國制造業發達,能夠迅速實現創意的產品化,是創新者的一個福音;市場規模巨大且多樣,讓中國能比其他國家先碰到各種問題,企業家就有機會先去思考和尋找解決方案,而解決方案的產生就是創新的產生,因此有西方學者稱之為“培養世界級競爭者的全球最大的培養皿”;科研經費助力科研實力抬高水位,201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14000億元,77%來自企業,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可以說,中國企業開始逐步撕去“仿造者”標簽,在很多領域向“引領者”邁進。
企業的創新,只是中國創新的一道剪影。從被動接受西方商業模式到開始引領全球商業模式創新,從中國高鐵他國迎風再戰到各地角力機器人產業,從超級計算機問鼎全球到特高壓輸變電成為世界標準,從鐵基高溫超導、外爾費米子等基礎研究領域突破到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成果的反映,更是中國創新的生動寫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發布的“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首次躋身世界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25強。可以說,中國創新正在邁向2.0階段,看齊歐美的時代或許正在緩緩落幕。
“世界各國需要改變對中國創新的印象”,這句話已成為許多媒體觀察家的共識,甚至有英國媒體指出,“向東方看、向中國學習,在西方是一個正在興起的概念”.然而,應當看到,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我們既不能因現在的鮮花掌聲而妄自尊大,也不能因挑戰如荊棘密布而妄自菲薄,必須一個接一個地突破核心技術以實現“彎道超車”.
指出,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有人說,來深圳看看吧,你會感受“牛鼻子效應”.柔宇科技薄紙般的屏幕,深圳光啟的“超材料”,華訊方舟攻克了的“影響未來世界十大技術”的太赫茲……一些顛覆式技術創新在深圳醞釀胎動,正準備給世界一個驚喜。而深圳正是實行了創新、創業、創投、創客“四創聯動”,成功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放眼全國,類似深圳的創新,已在不少地方“點燃”.矚望未來,中國創新,蓄勢待發。
湖南政法干警申論熱點時評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