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政法干警申論時事點評
湖南政法干警申論時事(一)
一座座新城因高鐵拔地而起,一家家企業因高鐵實現彎道超車,一條條旅游線路因高鐵由冷轉熱……就連那些曾經懷疑、嘲諷中國高鐵戰略的海外媒體,如今也不得不承認,“高鐵成為中國崛起為世界超級大國的最新象征。”“當你坐上‘面向未來’的高鐵,就感覺到中國完全有理由為它而驕傲。”
中國人當然有理由自豪。這趟時代列車送給我們的,不僅是時空觀念的巨變、經濟版圖的重構,更有一筆隱形財富,大國崛起的鏗鏘步伐與道路自信。
我們從高鐵模式中汲取自主創新的中國智慧。發展中國家如何沖破國外技術封鎖,以更短時間后來居上?從零起步是一種選擇,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搶抓戰略機遇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有爬得更快的優勢,也有摔得更狠的風險,高鐵將何去何從?大國重器的創新需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打破門第之爭、放棄個體利益,作為唯一買家有重點、有選擇地引進國外最先進的技術平臺,制造與研發團隊握指成拳,開放互通,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形成后發優勢,真正實現了市場資源、科研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當中國高鐵屢屢填補世界空白、刷新世界紀錄之時,曾借力巨人的我們,已成為新的時代巨人,這條符合中國國情、充滿中國特色的創新之路又何嘗不是值得分享的寶貴財富?
我們從高鐵品質中重拾“中國制造”的工匠精神。號稱世界工廠,可老百姓卻跑到海外背馬桶蓋、電飯鍋,這是“中國制造”以最短時間讓大眾告別短缺時代,卻難以適應消費升級的尷尬與苦悶。高鐵的成功恰恰為“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提供了寶貴經驗。從“寸到寸不過問”的“差不離”文化,到精確至0.01毫米的檢驗標準;從“能用就行”的隨意,到為了最佳車型方案設計20個列車頭型、進行上百次仿真計算、760個氣動力學試驗的倔強……中國高鐵的誕生、完善,猶如一場老工業通往精益制造的涅盤之旅,拼的就是大國工匠精益求精的耐性和工程師們“掘地三尺”的韌性。而這樣的轉型升級,何嘗不是中國制造正在謀求的重大突圍?
我們從高鐵出海中展示國際合作的大國胸懷。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最好的中國高鐵要與世界分享。土耳其第一條高鐵、印尼第一條高鐵、俄羅斯第一條高鐵……都有中國企業的身影;強大的設計團隊、過硬的技術標準、最有性價比的高鐵產品……中國高鐵正成為“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領頭羊,主演國際產能合作的重頭戲,彰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大國擔當。
還記得38年前的秋天,鄧小平在乘坐時速210公里的日本新干線時曾發出感慨,“我們現在很需要跑”.這個秋天,中國高鐵一路高歌,唱響了從跟跑到領跑的時代最強音。
湖南政法干警申論時事(二)
當下,隨著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推進,“兩個孩子的媽媽”成為女性求職者中有“優勢”的人。然而這種“優勢”背后,卻不乏對女性的“就業歧視”.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2015年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在使用相同背景的簡歷情況下,男生求職者接到面試邀請的次數是女生的1.42倍。在年均勞動收入等就業質量方面,女大學畢業生也明顯低于男大學畢業生,造成典型的同工不同酬現象,甚至有人聲稱“女博士不如男本科占優勢”.
這些女性求職過程中的“暗門檻”無疑對于女性是十分不公平的,從法律上講這些“暗門檻”也侵犯了女性就業的權利,侵犯了《勞動法》中的平等就業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歧視,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傳統觀念在作祟,在我國傳統觀念中,打理家務、照料孩子,大多默認為女性的責任,因此女性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而個人精力總是有限,女性很難做到生活和工作兩者之間的完美平衡。第二方面是企業的一心為“錢”的觀念在作祟,企業的宗旨就是利益至上,女性所需的產假有兩次,這讓企業在生產銜接和運營管理中難以掌控,造成一定的損失,如果聘請男性則避免了產假假期的問題。第三方面是相關政策法規還不明確,“歧視”本身具有感性色彩,而立法對此大多是原則性規定,缺乏明確界定、細化。如何舉證,執法主體如何認證等,這在國家法律體系中仍是空白,直接導致受害者維權難。因此,也有專家指出,就業的性別歧視實際上反映了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與女性生育成本非社會化的矛盾。
想要減少女性就業歧視,就需國家和企業共同打好保障的組合拳。國家應建立全國統一的生育保障體系,通過實現生育保險的全覆蓋,保障用人單位在招用女性上的利益平衡,同時采取配套措施,比如通過減少稅收、資金傾斜等手段激勵雇主聘用女性,約束、引導用人單位積極承擔性別平等方面的社會責任,使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地位得到保護。同時,也可借鑒一些西方經驗,比如新西蘭帶薪產假中的“薪”是由政府發放;俄羅斯產婦半薪產假中產婦所領工資40%的補貼由國家社會保險基金支付;瑞典實施“育兒假的男性配額制度”,在480天的帶薪產假中,60天是“父親產假”,不可轉讓給配偶等。相信經過多管齊下,再加上當下女性的獨立自主自強以及較好的學習背景和能力,一定可以解決當下就業歧視問題。
湖南政法干警申論時事(三)
身體的障礙可以通過各種硬件設施得以克服;而心靈的障礙,則需要殘疾人和健全人共同努力才能消弭
“乒乓球給我帶來的最大變化是自信。”走下里約殘奧會的領獎臺,中國運動員馮攀峰這樣說。
“我們的運動員都很愛笑。參與體育,對他們最根本的影響體現在心態上。”中國殘奧游泳隊教練張鴻鵠說。
生活中,殘疾人是有著特殊困難的弱勢群體。殘奧賽場上,運動員則展示了他們不畏命運磨難的強者風范。如果說,奧運會上頂尖選手的表現是去觸碰人類運動的極限,那么,殘奧會更像是一次人類精神的沖頂。兩個賽場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震撼,后者的價值更在于:即便行動受限的身體也可以去證明自我存在的意義。而這樣的鼓舞,其實適用于所有人。
里約奧林匹克公園設有一處殘疾人體育體驗區。參與者需要坐在輪椅上投籃、坐在地上打排球,或者戴上眼罩,用一根牽引環和同伴的手腕相連,在黑暗中奔跑。體會了殘疾人參與體育所經歷的特殊困難,再將眼光投向殘奧賽場,更會為殘疾人運動員突破身體障礙的生命力量所打動。
殘疾人怎樣看待生活與世界,健全人又怎樣看待殘疾人?殘奧賽場上,這樣的雙向問答一刻不停地在進行。每一個站上殘奧舞臺的運動員都是勝利者,他們最大的對手始終是自己,突破自我并不一定意味著我比你強,而是,我也能行。
某種意義上,體育提供了一個平等的視角,讓殘疾人與健全人可以坦然相對。而參與體育運動也不止于促進身體和心靈的康復,更像是殘疾人對生活的一種回答。這種回答,需要健全人的理解與共鳴,以及建立在平等視角上的幫助。
的確,心靈的平視決定著健全人與殘疾人之間到底該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彼此交流。北京奧運會火炬手、輪椅擊劍運動員金晶曾說,人們對殘疾人的印象,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殘疾人運動員就像是“超人”,他們的故事令人驚嘆;但殘疾人作為一個群體,由于身體上的障礙,又難免讓人們在生活中投來五味雜陳的眼光。“其實,殘疾人最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平等對待。”
心靈的平視,并不意味著健全人可以無視殘疾人的特殊困難。相反,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礎上的幫助,是促進殘疾人與健全人彼此融合的社會基礎。
有這樣的感慨:在一座城市的街頭遇到殘疾人的幾率,某種程度上標注著城市的文明程度。能否為殘疾人提供足夠順暢地參與公共生活的無障礙設施,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愛心與包容。這就像“木桶理論”——殘疾人并不因為身體的殘缺成為人群中的短板;相反,對殘疾人的了解、尊重、關愛,這塊“木板”的高度,決定著一座城市向所有人都張開溫暖懷抱的深度。
從這個角度看,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身體的障礙可以通過各種硬件設施得以克服。而心靈的障礙,則需要殘疾人和健全人共同努力才能消弭。因為,這種障礙可能來自殘疾人對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也可能來自健全人對他們的認識局限于表面。
殘奧會就是讓更多人深入了解殘疾人精神世界的一個契機。盲人跑者的全速沖刺、獨臂泳將的奮力擊水、輪椅球員的左右揮拍……殘疾人運動員用自己的努力向人們證明,即便身體有著障礙,也不意味著生活沒有光彩,更不意味著對社會無所作為。
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約占總人口比例的6.21%,盡可能地提供條件,鼓勵他們參與體育運動,是克服殘疾人與健全人之間“心靈障礙”的一種有效途徑。而從無障礙的賽場到無障礙的城市,心靈的平視,更是開啟殘健融合之路的一把珍貴鑰匙。
湖南政法干警申論時事點評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