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啟動排核污染水入海
日本政府22日宣布,將于8月24日啟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針對這一史無前例的核污染水排海決定和做法,此間專家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日本選擇了對自身最便宜、最便捷的方案,為了本國的“經濟賬”將核污染風險轉嫁給全世界,缺乏責任感、道義感。
從周邊鄰國的持續抗議到日本國內各界的反對之聲,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計劃的正當性、合法性、安全性一直以來飽受國際社會質疑。專家指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在安全性上仍存在諸多問題,對全球海洋環境和公眾健康的長期影響評估也缺少科學依據。
目前,日本核污染水凈化裝置的長期有效性和可靠性沒有得到充分驗證。根據計劃,福島核污染水的排海至少要持續30年。北京師范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研究員余雯表示,之所以排放這么長時間,不僅是因為其總量大,日本還企圖通過延長排放時間,降低核污染水入海濃度,但國際科學界對這種長時間、低水平的輻射影響研究十分有限,“在核污染水排海的危害仍不明確的情況下,日方就貿然啟動排海,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
另一方面,日方沒有證明核污染水排海對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安全無害。余雯介紹稱,福島核污染水中含有60多種放射性核素,進入海洋環境后,會隨洋流擴散,對周邊國家海域生態平衡和海洋環境帶來不確定影響,也可能隨海洋生物遷徙和食物鏈對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造成威脅。
但國際社會注意到,日本卻始終處心積慮營造排海有理、排海無罪的假象,甚至對表達正當關切的鄰國無理指責。對此,大連海事大學黃渤海研究院院長張晏瑲質疑,如果排放的核污染水真的安全無害,日方為什么不在本國境內處置?為什么不將其用作日本國內的工業或農業用水?為何還要大張旗鼓地建設海底管道,將核污染水引流到太平洋?
在外界看來,日本此舉不僅對人類和海洋環境構成潛在威脅,也違反了《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的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多個國際公約。
張晏瑲指出,作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日本沒有履行應盡的國際義務,日本政府至今沒有發布任何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向利益攸關國家證明排海行為不會造成負面影響。
眾所周知,核污染水一旦排放入海,就會“覆水難收”。事實上,排海絕非處置福島核污染水的唯一選項,也不是最優解。日本政府曾討論地層注入、海洋排放、蒸汽排放、氫氣排放和地下掩埋五種處置方案。
“相較于其他幾種方案,核污染水排海方案最突出的特點是成本低、技術難度小,日本選擇了最省事、最便宜的方法。”余雯說,其實,許多專家認為放置法是成本和處理難度相對較低的方法,放射性核素有半衰期,日本可以先將核污染水存放,降低其危害性,其間人類可能還會發現更先進、更妥當的技術處理這一問題。
當前,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已經遭到日本國內各界和利益攸關國家的抗議。日本在有其他處置方案的背景下,不顧國內外反對聲浪,仍然一意孤行選擇排海。對此,張晏瑲指出,日本執意采取對本國而言最便宜、最方便的處理方案,卻將核污染風險轉嫁給全世界,十分自私。余雯認為,日本為了本國“經濟賬”,將太平洋作為“下水道”,損害全球長遠利益,缺乏責任感和道義感。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2日亦表示,日本公然向全世界轉嫁核污染風險,將一己私利凌駕于全人類長遠福祉之上。此舉極端自私、極不負責任。中方強烈敦促日方糾正錯誤決定,撤銷核污染水排海計劃,以真誠態度同周邊鄰國善意溝通,以負責任方式處置核污染水,接受嚴格國際監督。
核污染水放射性核素有累積效應
核污染水保守估計要排放30年左右,排出的核素含量再少,長年累月聚積也存在較大威脅。另外,日方也沒有證明核污染水凈化裝置的長期有效性和可靠性。
福島第一核電站
此次國際原子能機構在福島核污染水處置問題中扮演的是一個評估者身份,所有數據由日方主動提供,且處理污染水的多核素去除裝置(簡稱ALPS)是日本公司研發的,從未有其他國家或機構使用過,評估結論很難令人信服。
日方2022年1月公布的檢測數據曾顯示,經ALPS處理的核污染水仍有70%以上未達到排放標準,需再次凈化處理。并且設備在長達30年的運行中,可能有老化、腐蝕等一系列問題,可靠性進一步打折扣。
做好5件事遠離輻射危害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建議,如果中國游客赴日旅游擔心核輻射危害,可以避開福島所在的關東地區,選擇關西、北海道、沖繩等距離較遠的旅游地。
要保護大眾免受核輻射的危害,必須從政府、企業和大眾三方面入手,吳巍提出了5方面的建議。
1.加強進口海產品食品安全監測,嚴格把關。
2. 食品生產廠家在出廠食品上標注放射物質檢出量及是否達標。
3. 盡量食用內陸鹽,湖鹽、礦井鹽,慎用海鹽。
4. 加強易感人群防護。有生育意愿的夫妻少吃海產品,尤其來自太平洋洋流污染區的海產品。孕婦也要少吃來自污染區的海產品,減少放射物質導致基因損傷的風險性。有腫瘤家族史的人及老人慎食污染區的海產品。
5. 政府需要加強法制管控,禁止商販販賣有放性污染的食品謀利,對違法者嚴肅處理。
核污染水是怎么來的
1. 核污染水的來源主要有兩種:核電站和核武器試驗場。
2. 核電站會產生大量的放射性廢水,這些廢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質,如果不經過處理就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核武器試驗場也會產生大量的放射性廢水,這些廢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質和化學物質,同樣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3. 除了核電站和核武器試驗場,核污染水還可能來自核事故、核廢料處理和核武器制造等方面。
核污染水怎么處理干凈
核污染水是核電站等核設施產生的一種含放射性核素的污染物,具有極高的危害性。針對核污染水的處理需要采用高效的技術和設備,才能將其處理干凈。
對于核污染水的處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生物方法以及組合方法等多種途徑。物理方法可以通過離心、蒸發、過濾、放射性沉淀等方法,對污染水進行初步處理。化學方法則使用各種吸附劑、沉淀劑等化學藥劑來吸附、分離放射性物質,達到清除的目的。生物方法則運用微生物對核污染水進行分解和轉化,來達到處理污染水的效果。而組合方法則是將以上多種方法綜合運用,以提高污染水的處理效率和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具體來說,核污染水處理的方法主要有三種:混凝土固化、放射性排水處理與膜技術。混凝土固化是將污染水與混凝土混合后,通過固化來對核污染水進行處理。這種方法比較簡單、效果顯著,但密封性不好,如果材料不好會對環境和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放射性排水處理則是通過收集、分離處理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質,然后排放剩余的水。而膜技術則是采用高效的膜分離技術,將污染水過濾,從而獲得較為干凈的水。
針對不同種類的核污染水,需要根據不同的原理和方法進行處理。例如钚污染水需要采取化學沉淀等方法,而鈾污染水則需要采取膜技術等方法對其進行處理。因此,對于核污染水的處理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