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CETV1安全公開課直播時間
安全是天,必須警鐘長鳴。為加強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指導下,中國教育電視臺今年暑假期間攝制了面向全國中小學生的《遠離危險 共護安全——2023安全公開課》專題片。
臨危逃生的基本原則
1、保持鎮靜
在突然遇到危險,人們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驚慌,這是正常的,但在驚慌之余必須保持清醒的理智,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才可能趨利避害,化險為夷。
2、學會自救、保護自己
運用適當的自救方法保護自己是臨危逃生的基本技能。這就需要人們在日常生活訓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及訓練。
3、不斷向外界發出求救信號
當處于危險之中,在進行自救的同時應該不斷設法向外界發出求救信號,盡快得到外界的援助,讓損失和傷亡降低到最低點。
四種電話報警方法
在城市中發生各種危險,都可以通過打報警電話而獲得相關部門的有效和及時的求援。因此,人人都應學會使用電話報警。
1、“119”火警電話
報警時,撥通“119”后,要講清著火的單位名稱、詳細地址、著火物質、火情大小以及報警人的姓名與電話號碼。
2、“110”報警電話
遭遇壞人襲擊或發現有人盜竊時,利用一切機會及時撥打“110”電話,講清自己的姓名,發生情況的地點及所使用的電話號碼,然后將案情簡要報告,包括犯罪分子的人數、面貌與衣著牲、作案手段、逃逸方向等,提供盡可能多的線索,并保護作案現場。
3、“120”急救電話
無論在何時何地發現危重病人或意外傷害事故,都可撥打“120”電話,請求急救中心(丫)進行急救。通話中,要講清病人的姓名、年齡、目前病情、詳細地址、電話號碼以及等待救護車的確切地點,最好講清房外易識別的建筑物。意外災害事故,還需說明傷害性質,受傷人數等情況。
4、“122”交通事故報警電話
發生交通事故后,除了應緊急搶救受傷人員和財產外,還要保護現場,并迅速撥打“122”電話報警,講清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主要情況和造成的后果。
小學生安全教育內容
一、要了解和熟悉環境。當你走進商場、賓館、酒樓、歌舞廳等公共場所時,要留心太平門、安全出口、滅火器的位置,以便在發生意外時及時疏散和滅火
二、要迅速撤離。一旦聽到火災警報或意識到自己被火圍困時,要立即想法撤離
三、要保護呼吸系統。逃生時可用毛巾或餐巾布、口罩、衣服等將口鼻捂嚴,否則會有中毒和被熱空氣灼傷呼吸系統軟組織窒息致死的危險
四、要從通道疏散。如疏散樓梯、消防電梯、室外疏散樓梯等。也可考慮利用窗戶、陽臺、屋頂、避雷線、落水管等脫險
五、要利用繩索滑行。用結實的繩子或將窗簾、床單被褥等撕成條,擰成繩,用水沾濕后將其拴在牢固的暖氣管道、窗框、床架上,被困人員逐個順繩索滑到下一樓層或地面
六、為低層跳離,適用于二層樓。跳前先向地面扔一些棉被、枕頭、床墊、大衣等柔軟的物品,以便“軟著陸”,然后用手扒住窗戶,身體下垂,自然下滑,以縮短跳落高度
七、要借助器材。通常使用的有緩降器、救生袋、網、氣墊、軟梯、滑竿、滑臺、導向繩、救生舷梯等
八、為暫時避難。在無路逃生的情況下,可利用衛生間等暫時辟難。避難時要用水噴淋迎火門窗,把房間內一切可燃物淋濕,延長時間。在暫時避難期間,要主動與外界聯系,以便盡早獲救。
九、利用標志引導脫險。在公共場所的墻上、頂棚上、門上、轉彎處都設置“太平門”、“緊急出口”、“安全通道”、“火警電話”和逃生方向簡頭等標志,被困人員按標志指示方向順序逃離,可解“燃眉之急”。
十、要提倡利人利己。遇到不顧他人死活的'行為和前擁后擠現象,要堅決制止。只有有序地迅速疏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
基本的防盜方法有哪幾種?
(1)貴重物品不用時最好鎖在抽屜、柜子(箱子)里或寄存它處。
(2)飯卡要隨身攜帶,不要存太多的錢,丟失后要立即掛失。
(3)注意保管好自己的鑰匙,不要輕易借給他人,防止鑰匙失控。
(4)最后離開宿舍的同學,要關好窗戶鎖好門,千萬不能怕麻煩。
(5)對形跡可疑的陌生人要提高警惕,留心觀察,必要時可打電話給校保衛科。
(6)晚上休息或假期不在宿舍時,一定要關好門窗,不將貴重物品放于靠窗前的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