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讀書心得初三作文1000字
長篇小說《白鹿原》是上世紀前五十年渭河平原的一段秘史,那厚重深遂的思想內容,復雜多變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絢麗多彩的風土人情,形成鮮明的藝術特色,引人入勝,令人震撼。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在重大的社會變革沖擊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解體。
位于渭河平原的白鹿原,在封建專制的農耕文明中生活了多年的候氏家族,某年某日兩兄弟分別換為白姓、鹿姓,兩姓的后人同有一個祠堂,奉行一個族規,共有一位族長。兩姓子孫千百年耒也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權有所爭斗,但由於傳統文化的熏染,族規鄉約的制約,也因為有像白嘉軒這樣一類德高望重、身體力行維護族規鄉約的族長,有像朱先生這樣一些傳統文化精神領袖的教化渲染,白鹿原維持著旣定的社會秩序,世世代代得以繁衍生存。
然而,辛亥革命,軍閥混戰,日寇入侵,三年內戰等等一耒,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變幻,這一糸列重大的社會變革事件和隨之而耒的各種思潮觀念,與產生于農耕社會舊的傳統文化發生了嚴重沖突,也給爭奪白鹿原統治權的爭斗賦予了從末有過的殘烈色彩。面對社會巨變和各種思潮,傳統文化節節敗退。盡管白嘉軒力挽狂瀾,重修祠堂,立鄉約,續家譜,對兒子白孝文違犯族規鄉約照樣重罰,對打殘自己的黑娃以德報怨,朱先生等人奔走呼號,仍然無法挽回傳統文化沒落的趨勢。
到了白嘉軒兒女們這代人,傳統文化在他們身上固然還有些許痕跡,但總體耒說巳漸行漸遠。白鹿原的這代后人分屬不同陣營,奉行各自的人生哲學,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小說中有兩段分別敘述白鹿原不肖子弟白孝文、黑娃回鄉祭祖的情節,這兩次祭祖儀式均由族長白嘉軒主持,似乎浪子回頭金不換,族規鄉約又逢春,白族長、朱先生無不為之歡欣。其實白孝文根本不是回鄉懺悔,而是為了洗刷昔日的恥辱,顯耀自己的成功,所以他離開白鹿原時說的一句話,誰走不出這原,誰一輩子沒出息!道出玄機。黑娃倒是真心重新做人,后耒卻死在曾假懺悔祭祖的白孝文之手,實在可悲可嘆!
產生于農耕社會的傳統文化,之所以在巨大的社會變革面前走向沒落,因為它總體上已經變得不合適宜,本耒,它還有些恒久性可供后耒人吸收和借鑒的部分,但重大的社會變革,激烈的沖突,很容易采取極端對立的態度,一方要全盤否定,一方要完全繼承。只有社會穩定了,才有可能采取理性的態度對傳統文化進行梳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我很欣賞《白鹿原》1993年初版的封面畫,畫中一位滿臉滄桑的老頭子佝僂著腰,拄著拐杖,瞇著雙眼,注視著不遠的前方。我想這位老人就是白鹿原上傳統文化的代表和捍衛者白嘉軒族長。老人在看什么?也許是在看白鹿原,也許是在追尋逝去的白鹿,也許是在想念自己的兒女但我更相信,老人是在懷念過去平靜的歲月,對眼前發生的感到困惑和無奈。這幅畫準確地表達了《白鹿原》作者的意圖:為產生于農耕社會的傳統文化唱挽歌。
白鹿原讀書心得初三作文1000字(篇2)
又是那水榭明珠,卻已是滄海桑田,人事茫茫。又是那天岐夜狼,卻已是花謝草枯,情意壤壤。又是那地錦旗昶,卻已是蓓蕾黯然,傷神慨嘆。秋葉磊落,我悄然踏過你我的初年。當我走進《白鹿原》時,陳忠實帶給我的是我這個時代所無法體會到的情感。我喜歡忠實的溫文爾雅,文字里卻有波濤洶涌的感覺。坐在月下,一邊吃著飯,一邊細細咀嚼《白鹿原》,五指微攏,仿佛就能夾起整個民國。
其實《白鹿原》寫出了中國社會復雜的階級關系、階級意識和階級斗爭,但他又超越了傳統的階級分析的窠臼,寫出了生活與人性的復雜性,具有“史詩”的意義。
《白鹿原》所描寫的生活在時間跨度上由晚清至新中國建立大約50年。這50年時中國近代歷史上最為曲折的歲月之一。中國社會在這期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之復雜,之劇烈都是空前的。在這些矛盾和斗爭中,階級矛盾和斗爭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但非常可貴的是,作者并沒有把階級斗爭簡單化、絕對化,而是把階級斗爭放在民族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反映出各種矛盾和斗爭的糾葛,斗爭也不僅僅圍繞著階級陣營而展開,更多地圍繞諸如生存、權力、財產、榮譽、道德、理想等展開的,這些內容可以歸結為人性與文化的范疇,有著更豐富的內涵。
《白鹿原》所著力揭示的“民族秘史”,就是民族文化淵源的水下冰山。而“仁義白鹿村”恰恰帶有濃郁的“禮儀之邦”的象征意味。對白、鹿家族來說,“仁義”、“耕讀傳家”、“學為好人”的家族綱紀,不僅是白嘉軒的人生信條和立身之本,更是其家族存在和延續的生命力之源,一種生生不息的“本分”精神意志;作家也是把它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精神特性的集中體現而予以正面張揚的。
小說對民族傳統文化精義的敘述和張揚。主要是通過一種文化人格的塑造來完成的。這種文化人格的具體化、對象化的過程,就是白嘉軒,朱先生等形象性格逐漸清晰浮現的過程。也可以說,作家在對這些藝術對象的精神世界的解密和描述中,充溢著一種對圣賢文化及其圣賢文化所造就的思想人格的景仰和向往。
朱先生是傳統文化精華的集中體現者。他能清醒地對自己進行角色定位,以傳承文明、拯治精神、安頓靈魂為己任,拒絕為官。因此,講學、治學便成了他生命的主旋律。飽受儒家文化侵染的朱先生推崇的是“達則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信條,所以他又關心白鹿書院以為的風風雨雨,關注著百姓生靈的疾苦盛衰。于是,他的生命經歷中便有了只身卻敵、禁種鴉片、賑災濟民等壯舉。他那博大而磊落的胸襟和“鐵肩擔 道義”式的豪氣令人感佩不已。人,當他想著完成心中的大事以了卻心愿實現理想的時候,他就會把個人的利益乃至生命置之度外,無私而后無畏,無畏而后無擋,無擋而后成事,成事而后顯示了人格力量,強大的人格力量又支撐了光彩奪目的形象。朱先生一身所完成的大小業績還充分體現了他的睿智開明。不相信迷信,卻能“算卦”,而“算卦”背后卻是在總攬大局下一招具體情況作客觀分析和準確判斷。他對剪發、放足的贊賞態度則沖出了傳統文化的束縛,散發著開明思想、創新思想的芬芳,全然清除了陳腐之氣。他寧可犧身白鹿書院而不愿意混跡官場,一方面體現了他異常高潔的品行,揚棄了儒家文化所倡導的“讀書做官”的世俗信條;另一方面又與自我選擇、自我定位、自我實現等頗具現代意味的觀念息息相通。面對白孝文和鹿兆鵬的你死我活、國共兩黨及其黨內的“窩里斗”,朱先生幾乎是束手無策,內心充斥著無奈何悲涼,深感讀書人的力量之微薄。所以在他的晚年,曾對黑娃說:我都不讀書了,你還讀什么書?能把讀到的十分之一用到實際中去就很不錯了。在朱先生臨近生命終點時,把老伴喊成媽。這貌似不經意的輕輕一筆,透出的卻是徹骨的悲涼。作者陳忠實對朱先生視乎也滿懷沉醉和贊賞之情,所以小說對朱先生額“仙逝”做了真切而具體的描述。顯然,作者把朱先生當成了白鹿的化身。
而白嘉軒人格精神的完善,就是首先得益于圣賢文化義理的洗禮。他曾有過難稱仁義之舉的行為(如為了得到夢中的風水墳地而讓鹿家為了六分水地而打斗訴訟),但在官賜“仁義白鹿村”之碑之后,更得“圣人”朱先生“為富思仁兼重義”的點撥,從而促成了白嘉軒人格精神的完善化。他修祠堂,建學堂,廣施教化,營造白鹿村“友好和諧歡樂的氣氛”;為了鄉民利益而主謀雞毛傳帖,“交友”抗稅;懲罰鴉片煙鬼和賭徒,整肅族規綱紀;大旱求雨而甘當“馬角”等。正是由于白嘉軒謹遵“耕讀傳家”、“學為好人”的文化信念,使得他即使在急劇動蕩的年月也能充分表現出自信、自尊、務實的精神風貌。比如他雖是“風攪雪”的受害者,但絕不參與復仇行動,反而為農民協會員們求情;尤其在家族沖突。派系復仇愈演愈烈之時,這種文化人格更顯示出其獨有的價值和輝煌:他不為利祿官位所誘惑,不為強權暴政所屈服,不被他人蜚短流長所左右,不隨政治風向所搖擺。白嘉軒的正氣和大義,來自于他的文化人格意志;其理想文化人格的形成。基于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作品通過白嘉軒這樣一個文化人格理想的化身和楷模,完成了探究民族秘史、透視傳統文化神髓的創作意圖。
傳統文化精髓對理想人格的塑造,同樣反映在家族后背乃至不肖子孫身上。具有典型意義的例子是黑娃。他在結束了自己的土匪生涯后,虔誠拜師念書,“求學問為修身為做人”。由此,“黑娃真正開始了自覺的脫胎換骨的修身,幾乎殘忍地摒棄了原來一切壞習氣,強硬地迫使自己接受并養成了一個好人所應具備的素質,中國古代先圣先賢們的鏤骨銘心的哲理,一層一層自外至里陶冶著這個桀驁不馴的土匪胚子”。在這里,小說以對黑娃修身做人、脫胎換骨的畫龍點睛般的書寫,樹起了一座“圣賢文化神話”紀念碑。
這種表達深深打上了當時社會文化思潮的烙印,帶有對于中古傳統文化化的過分美化。但《白鹿原》的確在藝術上到達了相當的成就,一定程度上遮蓋了思想上的一廂情愿。
白鹿原讀書心得初三作文1000字(篇3)
這本小說我大學時就曾看過。但那時的自己毫無閱歷,人生也未曾受過任何挫折,尤其學業上的種種順利,讓自己時時沉浸于前途無限光明的幻想中。對這種雖然名氣足,但卻內容冗長而又充滿鄉土特色的小說實在難以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隨手翻過幾次,但總是半路而止,體會不出任何甘苦。
工作以后,發現了自身能力的種種欠缺,也發現了人生并非過去想象般一帆風順,經歷了不少焦頭爛額之苦,時過境遷之后再讀它,體會則完全不同了。
白鹿原上,白家與鹿家三代人,不足百年的時間里,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很讓我有些感慨。
感慨之一是世事難料。白鹿原上,白家興旺過,鹿家興旺過,但好景都不長,跌下去,又起來,起來又下去。白鹿兩家三代人被命運在砧板上無情地反復敲打。什么時候正面烤,什么時候背面敲,世事難料。所以,自己不論什么時候,都別悲觀,也別驕傲。活得好,是祖上有德,自己運氣好;活得不好,是時候沒到,自己還要再加把勁兒熬一熬。人的一生漫長得很,一時得意、一是低落,千萬不要把一時的狀態當成永恒。對人生的態度,在困難的時候要能堅持得住,在得意的時候要沉穩得住,不要被表象迷惑。
感慨之二是尊重別人。尊重高位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難保一輩子卑微,即使一輩子卑微,下一輩子,人家未必不翻身,時間能改變一切。即便是打了一輩子長工的鹿三,還生出了一個將來當保安營營長的黑娃一樣的兒子來。地主白嘉軒的兒子,也有賣房賣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世界是多元的,不要把人看死了,這等于自斷后路。這樣的后路,眼前可能不需要,等到真需要的時候,已經晚了。
感慨之三,做人要向朱先生學習。朱先生讀圣人書,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立志學為好人;又不拘泥于圣人之言,在混亂不堪的世界中,既不隨波逐流,也不拘泥死板,不論世事怎么變化,總能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低調而不驕傲。管你張縣長李縣長,他有他的抱負、理想與信念,成敗不縈于心,不媚俗,不庸俗,光明磊落。同時,在生活面前,他有血有肉,有男人的骨氣,又不失情調,讓我佩服。
感慨之四,有自己的原則,但也給別人一個機會。白嘉軒做事太硬,鹿子霖就圓滑很多。白嘉軒要是能夠在堅持自己的原則的同時,多給子女一點諒解,或許白孝文也不至墮落到那種程度。而鹿子霖做事情太過陰損。這樣的陰損是否能招來禍患我看不一定。但做人還是光明正大些好,坦坦蕩蕩,才能心無所懼。
白鹿原讀書心得初三作文1000字(篇4)
近日讀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文章氣勢宏大,人物多樣,個具特色。僅借此文,簡抒一己之見,表個人之思。
說白鹿原,主人公白嘉軒是不得不提的。小說本就是源于現實,高于現實的讀物。白嘉軒的身上自然少不了神秘的色彩。七次娶妻,六次喪妻。從世俗中的怪人,各家恐懼嫁女之人,到一族之長,智取風水寶地,修祠堂,建私塾,立鄉約,懲惡習。他的腰桿總是挺的筆直,不管是面對對黑娃的處罰,還是面對大兒子的墮落,亦是與兒女白靈的關系斷絕……這筆直的腰桿是家族代代流傳的骨氣,是地地道道農村人的骨氣。
說了白嘉軒,自然要說他的對頭鹿子霖。按照原上的規矩,族長歷來由白姓擔任,這也就意味著在舊的時代鹿子霖與白嘉軒的差距。而鹿子霖的一生都活在名利的漩渦中,是不折不扣的誘惑的奴隸。他為了爭奪原上的統治權,投靠外部勢力,建立保障所,擔任鄉約。為了掩飾自己丑惡的行徑,不惜將大兒媳至于死地,為了滿足復仇的欲望,惡施美人計使白孝文遭鞭笞之刑,淪為乞丐,兔死狐悲假施仁義,毀了一個人,碎了一個家。世俗中的大起大落,名利的的枷鎖終將其壓垮,最后也不過一介瘋人,為鄉里恥笑。
講了父代,不妨再提一下子代。陳忠實先生對晚輩命運的安排著為精彩。如果說白孝文白孝義代表了傳統子弟,鹿兆鵬鹿兆海以及鹿兆謙則代表了新生的力量,激進的青年,破除舊社會的革命力量。其中孝文的命運安排尤為跌宕起伏,從家族的繼承人墮落到街頭乞丐,曲意逢迎,出賣自己的兄弟,踩著別人的尸體往上爬,最后卻成為革命的功臣,當上了光榮的縣長,極具諷刺意味。鹿兆海與白靈的命運糾葛讓人惋惜,白靈之死更是讓人扼腕。不得不說,整本書中白靈是最讓人喜愛的。她猶如一朵白蓮,處世俗之污泥而不染,卓卓獨立,高傲美麗,剛正不阿。而恰是這樣一朵白蓮,這樣一位對革命忠誠的戰士竟折煞在自己人的屠刀下。
全書最讓人敬重的人,當朱先生莫屬。他是白鹿原上的圣人,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制訂鄉約,犁除嬰粟,主持賑災,請纓抗日,撰寫地方志。但他還是處處碰壁,步步失敗。刻著“鄉約”的石碑被農協會員砸碎,雖重新拼接起來,一道道裂痕也是永遠無法愈合;罌粟,在下一個季節又被人上,并且蔓延到整個渭河平原;主持賑災,可扭轉不了餓殍遍野的局面;請纓抗日,被政府遣返回鄉;嘔心瀝血編撰的地方志卻根本找不到讀者,只能作為陪葬品和自己一起埋在地下。自信平生無愧事,死后方敢對青天是朱先生的真實寫照。
靜而思之,《白鹿原》當之不愧是部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話劇。人與社會之間相互激蕩,相互作用,交錯纏結。而那些或許存在或許虛構的白鹿原人,那些白鹿原上發生的或許神秘或許真實的事兒,也隨著歷史的長河,融入高原的黃土中,散進漫漫黃沙里,化成一曲高昂激越百折傳唱的秦腔。
白鹿原讀書心得初三作文1000字(篇5)
合上書本,《白鹿原》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們的種種事跡,在腦海中久久回味,揮之不去 。
《白鹿原》以白鹿原上的白鹿村為背景,講述了原上兩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三代人之間的恩怨糾葛。以兩個家族從興盛到沒落的故事為側面,展現了一個民族的生活史,在清政府覆滅后中國革命斗爭此起彼伏的大背景下,描寫農村生活和革命活動,引發人們對人生,對信念,對命運的深思。
小說書寫了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算計,有報復,有反抗,有打壓。白鹿兩家自父輩便交好,各自在原上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平日里就算偶有矛盾,也無傷大雅。然而戰爭的到來給這個世外桃源一樣的地方帶來了無盡災難,各種土匪、軍隊、政黨人士來了又來,走了又走,饑荒、瘟疫也接踵而至。對此,有的人安分守己;有的人趁火打劫;有的人一腔熱血,投身革命浪潮。可最終,都沒逃過悲慘的命運。
書中不管是白嘉軒和鹿子霖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明爭暗斗的情節,還是黑娃和田小娥之間不懼世俗眼光心系彼此的感情,亦或是鹿兆鵬、鹿兆海和白靈三個人為了各自的信念,即使站在不同的立場,也要貫徹信念投身于革命浪潮的精神,都令人深深臣服,回味良久。
除了小說情節上的設計環環相扣,人物形象鮮明外,該作的另一個亮點就是,開篇并沒有明確點出時代背景,而是先以主人公白嘉軒的悲慘遭遇和白鹿精靈的傳說引起讀者的興趣,在吸引讀者一步步讀下去的過程中慢慢揭露當時的時代背景。
據設定,當時辛亥革命后的中國不僅是制度上,還是思想上都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與中國農村長久以來的封建觀念起了強烈沖突。基于這種背景下,擁有先進思想的白靈因自己想要去城里讀書遭到擁有頑固思想的父親的反對而與父親爆發了沖突,之后白靈不顧父親反對去了城里讀書。由此看來,正是設定引發了人物間沖突從而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最讓人感嘆命運無常的,便是鹿兆海和白靈的戀情了。關于鹿兆海和白靈,當時北伐戰爭蓄勢待發,所有人都看好國共合作,海靈二人也決定入黨。但意外的是,兩人入了不同的黨。回想起國共兩黨最終的結局,不難看出這兩人的最終結局不會是美滿的,果不其然,白靈因和兆海的政見、立場不同而關系破裂,白靈與同是共產黨員的鹿兆鵬相戀,最終死于一次清查活動,兆海也在一次剿共行動中送命。命運的捉弄讓這兩個相戀的年輕人都沒能屬于彼此,沒實現自己的抱負就慘死在敵人手中。不禁令人心寒。從某種意義上說,該書的設定也暗示了書中大多數人物的命運。
縱觀全書,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用讓人感到親切的口吻,為我們講述了書中人物的情感糾葛和命運輪回,更是透過書本反映了當時社會變遷帶給人們的苦難。厄運、暴亂、災荒、瘟疫,這些在當時社會隨處可見的現象通過文章被無情地揭露出來,展現了一幅浩大的歷史畫卷。更是通過對人物的刻畫,折射出人性的復雜和陰暗。
“只盼著落一場透雨……”
這是朱先生作為一個文人最深切的期盼,希望這場雨能凈化人們的心靈,洗去污穢。因為人心,往往難以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