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中考文言文閱讀習題及答案
荊州中考文言文閱讀原文
以疾告歸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數煩公。”乃詔優公不朝,而使視事如故。居歲中,數以告,乃得還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贈兵部尚書。太常議曰:“謚法,一德不懈曰簡,執心決斷曰肅。今其狀應法。”乃謚曰“簡肅”。(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
【注】 ①太師,薛奎父親的贈號。
荊州中考文言文閱讀題目
4.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民有得偽蜀時中書印者/夜以錦囊掛之西門/門者以白/蜀人隨之者萬計/且觀公所為公/顧主吏藏之/略不取視民/乃止
B.民有得偽蜀時中書印者/夜以錦囊掛之西門/門者以白蜀人/隨之者萬計/且觀公所為/公顧主吏/藏之略不取視民/乃止
C.民有得偽蜀時中書印者/夜以錦囊掛之西門/門者以白/蜀人隨之者萬計/且觀公所為/公顧主吏藏之/略不取視/民乃止
D.民有得偽蜀時中書印者/夜以錦囊/掛之西門/門者以白蜀人/隨之者萬計/且觀公所為/公顧主吏藏之/略不取視/民乃止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諱”,古代對君主、尊長名字避開不直稱叫諱,規矩是“諱名”不“諱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長的名前加“諱”字,以示尊重。
B.“進士”,是指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殿試考取后進入會試的讀書人,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的統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C.“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唐宋時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以參知政事為副宰相。
D.“謚”,是指對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給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以總結他一生最主要的功業成敗和品德的優劣。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薛奎自其曾祖父三代都沒有顯達,而薛奎十余歲就能寫文章了,因此父親對他寄予厚望,認定他能光大門第;后來薛奎參與政事,輔佐皇上,終于成為宋朝的名臣。
B.薛奎為官有善政,任隰州軍事推官,平反冤獄,挽救了四個被冤枉的人性命;任莆田縣令時,全部廢除舊時王氏無名目的租稅;到蜀地做官,更是有好的政治舉措。
C.薛奎為人剛毅,堅守節操,不隨便附和別人,參與政事之后,更加堅持原則,不受別人牽制。太后想穿天子禮服拜太廟,大臣們猶豫不決,薛公直諫,阻止了太后。
D.薛奎因病要求告老還鄉,皇上下詔準許他不用上朝,也不用處理政務;薛奎去世后,朝廷追封他為兵部尚書;太常根據他一生的功德,為他議定的謚號是“簡肅”。
7.把中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太師顧曰:“是必大吾門,吾復何為?”乃不復事生業,務施貸以赒鄉閭。
(2) 而素剛毅,守節不茍合,既與政,尤挺立無所牽隨。欲繩天下,無細大,一入于規矩。
荊州中考文言文閱讀答案
4.答案:C
5.答案:B(“通過殿試考取后進入會試”錯,“會試”與“殿試”互換)
6.答案:D(“下詔準許他不用上朝,也不用處理政務”錯誤,應為“下詔準許他不用上朝,卻讓他像原來那樣處理政事”)
7.(1)譯文:薛公的父親看著他說道:“這個孩子一定會光大我家門第,我還要干什么呢?”于是不再從事其他的產業,而致力于發放借貸來
周濟鄉鄰。(“顧”、“大”、“務”各1分,全句大意暢順2分)
(2)譯文:薛公為人一向剛毅,堅守節操而不隨便附和別人,參與政事之后,更加堅持原則不受人牽制。薛公想要約束天下,各類事務無論大小,全都按照規矩來處理。(“素”、“與”、“繩”各1分,全句大意暢順2分)
荊州中考文言文閱讀習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