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歷史人物故事作文
岳飛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父親是在他出生不久后的一場暴雨中淹死的。岳飛和他的母親坐在缸中逃了出來。他學習認真,進步很快,十幾歲就成為一個武藝高強的人。北宋末年,岳飛建立起岳家軍,去攻打侵略軍,收復國土。那一年,岳飛才20歲。
侵略者的狂暴與貪殘令人怒不可遏!當中原大好河山踐踏在金人的鐵蹄下,岳飛就決定長驅北進,摧毀敵人老巢。岳飛很愛護士兵,士兵也很愿意和他打仗。岳飛說過,有傷的人可以不用去打仗,而傷員們卻從不把上市放在心上,沒有一個人掉隊。金軍猛將兀術曾派10萬大軍要和岳飛比個高低。這大軍中有3000多名鐵浮圖和拐子馬,被人稱為常勝軍。而岳飛身邊只有5000的士兵。岳飛吩咐大家把軍斧綁在長桿上,每個士兵都拿一把鉤鐮槍。士兵按岳飛的吩咐‘上砍敵頭,下砍馬腿’的方法,把敵人殺得血流成河,尸積如山。岳飛則揮動八十多斤的大錘,把兀術打得一下子跑開了。岳飛帶領岳家軍把金軍打得像喪家的狗,金軍的將士都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他們只要聽到岳家軍來了,就嚇得掉頭跑。
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秦檜等人強加給岳飛‘莫須有’的罪名,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臣子究竟是有罪,還是一片精忠報國之心?即使歷盡萬古千秋,當論功行賞時,也永遠不會輪到往日奸臣的頭上。人世間的黑暗,總有過去的時候,光明不久就會到來!岳飛雖然離開人間已幾百年,但他那種大義凜然的愛國之情不會泯滅,他那高大的形象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古人并未遠去,他們是用自己的身軀為下一代的人搭建了一座前進的橋,那是一座永不放棄、凝聚著愛國之情的橋。那應該是每個人一生的必經之路。
有關歷史人物故事作文篇2
從古至今,無數英杰來來往往,我崇拜精忠報國的岳飛,更敬佩為國捐軀而無畏正直的于謙。
他并不是天生的英雄,他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御史,比他牛,比他威風的人多了去了。
他因為皇帝朱瞻基平定了他步步朱高煦的叛亂后,(按慣例,每平叛后都要讓一個御史去數落叛亂者,當時正好抽中于謙)以另人發饋的聲音配之嚴厲呵斥的表情以及令人發指的動作給朱瞻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朱瞻基就派他去巡江西(說實話,這并非升官,只不過是照例巡按,考察他的能力)。
于謙巡按江西時安撫老百姓,為官清廉,不貪污不受賄,深得老百姓的歡心以及各界會士的好評贊吧。
他又不在該“送禮”的時候討好獨攬大權的死太監王振,甚至連瓶老陳醋也不帶,王振氣急敗壞心想:這個小兔崽子,竟敢欺負我!他怒目圓睜,踩得地板吱吱響,叫道:“給他關東廠里!”他被逮捕至東廠。好人有好報,上至四朝老臣楊士奇,下至老百姓都為他求情,甚至某些藩王也出面了,說王振你不要太過分,別把事情做絕!(藩王可不是好惹的)王振不得不放之一馬(可見王振為欺軟怕硬專揀軟柿子踩的超級孬種小太監,在之后的“土木堡”之戰中可見一般)。
在之后的土木堡之戰中,王振終于被咔嚓了,但四朝老將張輔、內閣、六部九卿、三十萬大軍等戰死沙場,關鍵是皇上朱祁鎮也被俘!
也先的瓦刺部隊_越勇,沖至北京城下,如果這時少了這個人,大明王朝危在旦夕,勢必比北宋還糟糕,(皇上已被俘)但是“這個人”—于謙(主角)還在,大明國運便可起死回生,中間發生了一件大事:當時人心惶惶,全部主張南遷(除于謙少部分人),主張南遷之一的一個名為徐珵的人第二天上朝第一個說:“我夜觀天象(這沒有也不算什么依據),唯有南遷可保國。”正等朱祁鈺同意后大家抄起東西走人的時候,一聲力挽汪洋的怒吼發出了:“主張南遷者,該殺!”(當然是于謙發出的)。大家看見于謙堅定的目光,他心里想:我要與大明共存亡!原本主張南遷逃跑的人們突然“勇敢”了,把徐珵罵出了大殿。(后來徐珵隱姓埋名,改名徐有貞,請大家記住這個名字,很重要)他們把王振余黨千刀萬剮。
經歷了一場大戰之后(這里不進行仔細描述),成功地擊退了也先的軍隊。
于謙的英雄本色,逐漸地顯露出來。
可謂英雄者,先學畏知懼,曰:畏懼后英雄。再而會勝畏,敗懼,故可無所畏懼,還會德才兼備,可出真英雄哉!
有關歷史人物故事作文篇3
古今中外,愛國人士比比皆是,古往今來,愛國人士層出不窮。
中國乃是屹立在東方的雄雄大國,擁有五千多年的光輝歷史。上至商夏,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這個詞,從未從人民的心中忘卻。中華兒女都已自己的行動,以自己的各種形式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
“王師比定中原日,家怨無忘告乃翁”這是宋朝陸游在臨終前告訴自己的兒子,宋朝軍隊收復中原時,一定要告訴他。陸游死時唯一掛念的還是自己的國家,這愛國之情有多么強烈啊!
愛國的人,歷來被世人稱贊甚至于名垂千古,而賣國賊,不僅受到世人的唾罵,一致留下千古罵名。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愛國人物和事跡,這些人物和事跡深深的打上國家的烙印。同時這些人物和事跡又代表著本國的國之情,推向世界。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愛國事跡仿佛把每個國家都團結得更加緊密。
如今我以祖國的富強而驕傲,為祖國的繁榮而自豪。當今,中華兒女遍布世界各地,讓每個中國人放飛潔白的和平鴿,讓和平鴿永遠飛翔在中國領土,讓五星紅旗永遠飄揚在首都,讓五千年的古文化繼續得到傳承。讓愛國之情永遠燃燒在國人心中。
有關歷史人物故事作文篇4
悠悠快兩千年的歷史了,也正是中華兩千年的文明史。我國四大古典名著就像民族藝術中的一塊寶石啊!這是中華人民智慧的結晶,散發著文學的魅力,構出了一個個曲折的、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
在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我出奇喜歡,它是作家羅貫中先生寫的,他塑造了許許多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如心胸狹窄的周瑜、忠厚守信的魯肅,還有勇猛過人的關羽……這些人物在羅貫中筆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但我最敬佩的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
提起諸葛亮,大家一定會贊揚他的聰明才智吧!不錯!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同時他的聰明、謙虛和謹慎的品格,也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
說他“料事如神”這一點兒也不過分,《空城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魏國以司馬懿領軍進攻街亭,因馬謖駐守失利,司馬懿乘機帶兵殺到西城縣。諸葛亮叫藏起所有的旗,禁止人們隨便出入以及大聲說話,卻把四面城門大開,叫三十兵扮成百姓,掃大街。自己把鶴毛大衣一披,戴上頭巾領著兩童上了樓,彈琴唱曲,司馬懿見狀馬上退兵,諸葛亮說:“他知道我用兵謹慎,如今四面城門打開,他一定覺得里面有埋伏,所以退兵。”果然,司馬懿看到這情形不敢輕易攻城,所以西城縣得到了保存。
諸葛亮真聰明!
有關歷史人物故事作文篇5
最近,我從書本上認識了孔子這個古代人物。孔子是“先秦諸子”,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家。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人,幼年時的孔子家里十分貧窮,而他的父親是名士兵,卻不幸在戰爭中被打死,幼小的孔子和母親為了生活只能四處乞討。孔子從小受母親的熏陶和教育,在十五歲時,孔子已學會“十五志于學”,大概在十六七歲時,已懂得一些禮節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孔子自己說:“三十而立。”就是說,孔子在一生學習的道路上,從十五歲立志于學,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打下堅固的基礎。后來孔子又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他所描述自己一生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不同年齡階段的思想境界。這個基礎,對孔子一生的事業,一生的為人處世,都是有著決定的意義。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從中看出,孔子對“仁”有一定見解。孔子認為,一個人想要達到仁義的境界,必須做到孝,忠,恭,義這四方面。孝,主要指尊敬長輩,尊敬兄長。忠,指對人,特別是對上盡心盡力,誠實負責的態度。恭,即對已莊重嚴肅,對人謙虛和順。義,就是仁的中心思想,子曰:“見義不為,無勇為”。以勇即見以勇為。其中很多可以用社會主義原則加以改造,從而成為我們今天的有利于工作學習修養的美德。孔子把體現了個性的道德品質的人叫君子,他認為君子是個人道德發展的高峰。孔子認為要想成為君子,必須懂得道德,懂得道義,懂得仁,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君子。
孔子提出的理論和思想,值得我們后人去學習,從而使國家變得更繁榮昌盛!
有關歷史人物故事作文篇6
光陰倒轉,恍惚之間我來到了那一天。莽莽烏江因著如血的殘陽,如同你身上底下的錚錚鐵水,哪里拔山河的氣魄隨激流滾滾而去。
你是一個令我心痛的悲劇,雖然不似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凄美,卻是獨具一格的悲壯,天與山之間的好不蒼涼,千百年來無數文人騷客為你譜下詩篇,如果你肯聽到那一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那么你會慚愧嗎?
你是一代英才,但卻不愿從頭再來,你以為大丈夫就要無敵于天下,永立于不敗之地,你以為東山再起會讓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鄉親,你錯了,錯的很離譜,離譜到根本不配做一個統領大半江山的霸王,只能永遠成為一個后人留下遐想的神話,你再也不能像雄鷹一樣遨視天下了。
你不知道臥薪嘗膽后的甜美,結局是你注定成為一個為后人“景仰”的懦夫,榮辱成敗,不在一念之間,若當年的一切可以重來,我相信你能夠力挽狂瀾,其實并不是天要敗你,是你敗了你自己,或許這也是你最好的結局,歷史終究是歷史,你已成為了過去,成為了不可改變的神話。
你的愛與恨都隨著江水奔騰遠了,如果你的靈魂真的還會有來世,我愿化作你乘騎的駿馬,隨你殺敵而去,可歷史誰又能改……
悲——哉,項羽!
項羽,悲——哉!
有關歷史人物故事作文篇7
所有的悲傷,總會留下一絲歡樂,所有的遺憾,總會留下一處完美,在歷史的長海中,史冊的記載下,總有耀眼的銀星閃爍著炫目的光彩。
歲月的痕跡,歷史的沉淀,閃爍著永遠的記憶。
而他,則是歷史銅鏡中泛起閃爍奪目的一縷金光。
他遨游過浩瀚大海,懷抱過巫山云雨。一直有這樣一條不屈的河在他心中盡情的流淌,帶著無數的獨出怨憤,奔向生命的盡頭。或許,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悲愴的長詩,卻字字滲透出他的高潔、忠直。
他的悲劇,是一個正義與邪惡的悲劇,在暗無天日的年代,舉世皆濁,只有他,睜著悲憤的雙眼看鴻哀遍野,西風殘照,他寧折不彎,最終選擇葬身江底,才結束那種慘象,心懷遠志卻無能為力的折磨。
所以,當他以死言志,他所悲憤的景象仍在上演。
他的一生,一直沿著“忠君愛國”向前延伸。當被流放,他所牽念的是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哪怕是在投江的瞬間,他的信念,始終對楚國不離不棄,他的忠貞給他帶來的不是嘉獎與榮譽,反而是一生的悲愴,在他的心中,品行高潔是鮮花香草,而他,在我心中是香草,萬世景仰,他的《離騷》此起彼伏,一唱三嘆,可是思想終歸是思想,黃昏已至,深夜不遠了,他感嘆,一步一步地走著,看著迫近的黑夜,世間的荒蕪,他投身汨羅江,最后交靈魂變成傲立的梅花。
理想、信念、生命與詩歌,象巨石激起千層浪花,可他卻不知是否會有人會因此覺醒,無論結果如何,他已經被這個他曾經生活過的大地上的人們永遠地銘記,歷史的水聲幽幽地朗讀著他的詩,我的眼前浮現的是他看夕陽在天邊沉落的景象,畫卷中的他,永遠那么飄遠,那么凜然,仿佛只有我能讀出他的悲傷!
無論時光流逝多少年,他也一直占據著我心中一塊叫做“尊敬”的領域,在這,他的品行,他的精神讓我的血液有了更為強勁的力量,又在我年輕蓬勃的身體中流淌不息,直至永遠。
不知用什么語言才有資格來表達我對他的尊敬,只有在心里,默默地懷念他,他是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屈原。
萬頃重湖悲去國,一江千古屬斯人。
古人不遠,歷史銅鏡中最閃爍的亮點是屈原……
有關歷史人物故事作文篇8
歷史長河浩瀚如大海,在這漫漫的五千年間出現過不少歷史名人,由以忠誠出名的趙云、也有以老奸巨猾出名的秦檜。但我不喜歡愛國的屈原,也不喜歡心狠手辣的曹操。我最喜愛、也最崇拜的歷史人物是神機妙算的三國著名軍事家——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顧茅廬”……這些故事無一不表示了諸葛亮的才智多謀。但我認為,最能表現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的故事是“空城計”。
諸葛亮在眾人慌張不已時能鎮定自若,設下空城計,這是多么了不起啊!當時大部分軍士去運糧食了,城中只剩五百軍士,但司馬懿卻已經引領大軍來進攻了。諸葛亮靈機一動,令人大開城門,并叫幾人去城門灑水掃街,裝作旁若無人的樣子。他又領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上望敵樓坐下撫琴,一書童在旁握寶劍,一書童輕搖毛扇。司馬懿看到這一幕,以為城中有埋伏,便快速撤了兵。就這樣,諸葛亮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救了全城人的命。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他能在最危險的時刻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化險為夷,并保持鎮定。甚至在臨死前,他都擔心國家的安危,讓我感動不已。他就是在我心中最忠誠、最神機妙算的軍事家——諸葛亮。
有關歷史人物故事作文篇9
我是一位遠在21世紀的中國的初中生,剛剛學習完您寫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令我很驚訝的是,在兩個強盜的國家,竟然有您這種如此公正看待事件,如此熱愛藝術,如此高尚正義的人。
圓明園,世界的奇跡,人類的寶藏,東方的驕傲,她是一個有著幾代人的心血,許多人的辛勞,無數人的付出的奇跡,人類的奇跡,世界的奇跡。可這個奇跡,就在那一瞬間,被兩個強盜毀掉了,多么的令人心痛,令人嘆惋,令人憤怒。
但同時令人們感到欣慰的是,兩個強盜的國家中,還有您,令人敬佩的您。感謝您對強盜做出了堅決的批判,感謝您對圓明園做出了絕對的贊賞,您不僅替中國人說出了心聲,還替全東方人,乃至全世界人都說出了心聲。
當我讀完您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時,一股不知名的感覺冒了上來,感動?欽佩?贊嘆?也許都有吧,強盜的國家應以有您而驕傲。感謝您對中國的設身處地,感謝您對幻想的贊賞有佳,再次感謝您,衷心的感謝您,全中國人向您致敬!
有關歷史人物故事作文篇10
東漢末年,天下呈現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雖然偏安西南,卻一直想北伐魏國,一統天下,恢復漢室基業。可惜,劉備生前沒有實現這個愿望。丞相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的遺志,率領大軍北伐。
北伐開始后,蜀軍將領馬謖[sù]自告奮勇,請求出兵鎮守戰略要地街亭。馬謖雖然深受諸葛亮賞識,但缺少實戰經驗,諸葛亮對他不太放心。但馬謖表示愿立軍令狀,諸葛亮才勉強同意,并指派王平將軍隨行,交代在安置完營寨后須立刻回報,有事要與王平商量,馬謖一一答應。
可是待軍隊到了街亭,馬謖執意扎營在山上,完全不聽王平的建議。而且他沒有遵守約定將安營的陣圖送回本部。司馬懿派兵進攻街亭,圍兵在山下切斷糧食及水的供應,使得馬謖兵敗如山倒,重要據點街亭失守。
諸葛亮分析了這次戰敗的原因,認為的錯誤在于派馬謖去鎮守街亭。
他召見馬謖,當面斥責他的剛愎自用和驕傲自大,并申明若不斬馬謖,難以正軍紀,立軍威。馬謖哭著說:“您將我看做自己的兒子,我將您當做自己的父親。如今我死罪難逃,只求您能照顧好我的家人,我就死也沒有遺憾了。”諸葛亮也落淚道:“我會好好照顧你的家人,不需要多囑咐。”他揮揮手,手下人將馬謖推出轅門,斬首示眾。
諸葛亮斬了馬謖,準備棺材將他厚葬,還好好撫恤他的妻子兒女。然后,諸葛亮嘉獎奮力死戰的王平,擢升他為討寇將軍。明定賞罰后,諸葛亮上表請求自貶三級,由丞相貶為三品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