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怎么進行第一輪復習
一、指導思想
高三地理復習應根據本校的實際,立足基礎,構建知識網絡,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要面向低、中檔題抓訓練,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要突出抓思維教學,強化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要研究高考題,分析相應的應對策略,要更新復習理念,優化復習過程,提高復習效益。簡單說就是:
依綱務本、全面復習、狠抓基礎、培養能力;
面向全體、突出重點、分類推出、抓弱補缺;
啟發誘導、精講多練、知識建構、勤考勤練;
嚴謹、和諧、規范、高效。
二、時間及內容的安排:
1、按教研室下發的計劃為準,結合本校實際,一輪在2月底3月初完成。
2、材料以一本資料為依托,同時編制符合學情的教案。
3、每專題進行一次專題過關測驗。
4、每周可以進行一次小考卷訓練。
5、內容安排:由于復習時間很緊,因此對復習的三輪策略調整為兩輪,其中一輪不變,時間適當順延,一輪中體現二輪的專題思想,二三輪合并更側重考前模擬訓練,同時復習內容不再以課本單元為序安排,而是在充分分析考綱、考試說明的基礎上,按照學情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按學科知識體系重新整合復習內容。
三、復習目標
重視基礎,穩扎穩打,不放過知識點的細枝末節,系統復習一遍;全面、系統、準確、熟練地掌握所有知識點。一輪復習保證懂、會、準。
1、自然地理知識較難,但規律性強,建議更多的采用理科的復習方法。1運用圖形知識的結構,提煉能力要求和具體方法2精講精練,通過典型題和變式圖,結合區域實際,加強應用原理和方法的訓練。
2、人文地理知識理解不難,但內容散,不容易抓住重點,需要記憶內容多。此部分復習方法與策略要抓住下面幾點:1以實際問題作為切入點,統領人文地理知識2結合區域特征,善于進行對比分析3拓展知識面,適應現實中人文地理內容的迅速發展4加強邏輯推理,學會科學表達。
3、區域地理要求學生在腦海中具有地球模型,有經緯網構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關系的模型。區域地理的復習使得學生不僅要關注地表的自然要素,還要關注這些自然要素影響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一個地區的氣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礦產、工業、農業、城市、交通、人口等問題從此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系,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關聯成為學生地理思維的主線之一。應當做到當一個經緯坐標點給出的時候,學生的地理思維不僅會反映出這一點的位置,關于這一點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會源源不斷地展現出來,甚至進一步深入的相關分析和預測也會形成。
四、具體措施
(一)、落實“六到位”
1、要講到位,講到學生的疑難點上,講到知識的關鍵點上,講到試卷的失分點上,講到考綱的賦分點上。
復習課,注重知識的梳理,形成條理、系統的結構框架,專題過后學生頭腦中要清晰。
要講知識的重、難點和學生容易錯的地方,要引導學生對知識橫向推廣,縱向延伸。講出題目的價值,講出思維的過程,甚至是學生在解題中的失敗的教訓和走過的彎路。功夫花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
講評課,要緊緊的抓住典型的題目講評,凡是出錯率高的題目必須要講,必須再練習。講解時要注意從學生出錯的根源上剖析透徹,徹底根治。要做到:重點評講、糾錯講評和辯論式講評相結合,或者讓學生講題,給學生排疑解難,幫助學生獲得成功。
2、要練到位,學生做題的全過程實施細心觀察,在培養學生學習習慣上下功夫。
精選習題,注重綜合。復習中選“題型小、方法巧、運用活、覆蓋寬”的題目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選有一定的代表性、層次性和變式性的題目來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科學訓練答題規范,切實提高復習的針對性,提高復習的效率。在高三第一輪復習的習題訓練中,首先要格外注意正確解題思路的培養,注意養成使用規范地理術語、正確書寫、仔細審題等良好學習習慣,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其次,要使學生學會建立試題與教材的聯系。在讀書時,要思考所讀內容可能如何出題(即從書中讀出題來,將教材試題化);在做題時要知道該題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識(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將試題教材化)。為此:
(1)建立學生疑難點檔案,明確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精選針對性習題,用小型綜合題訓練能力,對學生的能力的提高更又實效性。
(2)重視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訓練,這是提高學生是思維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3、要改到位,凡是學生練過的東西都要評改,老師或詳或略都要有評價,不要留下重視漏洞,評改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如:可以讓學生在互相批改作業中發現問題,改正問題,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掌握)。
4、要補到位,步步為營;落實滿分卷制度,針對考試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拓展訓練,必須到達滿分。
5、要畫到位,堅持畫好兩幅圖(中國。世界輪廓圖),堅持看圖,練好地理學習的基本功。
6、落實到位,盯住學生,盯準學生,摸清每個學生的增分點,因材施教,落實補差。
(二)、克服六種不良傾向
(1)克服難題過多,起點過高。
(2)克服照抄照搬。對外來資料、試題,不加選擇,整套搬用,題目重復,針對性不強。
(3)克服不調查學情,不研究學生,對某些影響教與學的現象抓不住或抓不準,教師“頭頭是道,夸夸其談”,學生“心煩意亂”,不研究高考,復習方向出現了偏差。
(4)克服高原現象。在復習中“大考”、“小考”不斷,次數過多,難度偏大,成績不理想,形成了心理障礙;或量大題不難,學生忙于應付,被動做題,興趣下降,思維呆滯。
(5)克服只練不講或只講不練。
(6)克服學情抓不準,講評隨意,杜絕對答案式的講評。必須做到評前認真閱卷,評中歸類、糾錯、變式、辯論等方式的結合,要抓錯誤點、失分點、模糊點,剖析根源,徹底矯正。
五、復習中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1、重視復習觀念的更新,不走過去“死背書、多做題、拼時間、效率低”的老路。
(1)高考命題已經從“以知識立意”轉向“以能力立意”,復習內容就應該從單純復習知識轉向“知識加方法等于能力”,復習方法也必須從“復習課”轉向“復習活動”。
(2)復習活動包括:
教師講解(講中有啟發,聽中有思考),學生動腦(分析綜合、比較判斷、歸納演繹、總結概括),學生動手(繪圖、列表、列關系式、結構式),學生動口(提問、答問、討論、交流)以及閱讀查詢資料等。復習活動不能等同于講新課。
2、要重視對知識進行整理和加工,不要像學習新課那樣搞機械重復。
(1)整理知識系統:對知識的層次、脈絡、體系要整理清楚,列出知識系統表。
(2)總結知識規律:對地理知識的運動規律、分布規律、變化規律等應進行總結。
(3)分析知識聯系:地理知識有縱向聯系、橫向聯系、多向聯系,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有因果關系、并列關系、從屬關系等。
(4)概括知識結構:概括各局部知識的組成要素,分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列出結構式或關系式。
(5)比較知識異同:知識間的相同、相異、相反、相似,要設計比較項目,列出比較表,如縱向比較、橫向比較、中心內容比較、綜合比較等。
(6)歸納知識特征: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進行歸納,便于掌握地理事物的特性或區別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征。在整理知識過程中查漏補缺,在加工知識過程中加深理解,在重組知識過程中明確系統結構,在應用過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重視對地理事實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進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結論的背誦。
(1)要學會總結復習方法,對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規律總結,圖像判斷要領等要能夠自己表述,把記憶過程變成思維過程。
(2)要動態的觀察地理事物或現象,對其形成條件、組成要素、構成原理、發展過程、變化趨勢等進行分析,從而掌握基本內容。
地理一輪圖表怎么復習
(一)是等值線圖。
等高線、等溫線、等壓線(面)、等鹽度線、等降水量、等震線、等潛水位線等。這類圖有許多共同點,所包括的信息也豐富,是地理試題考查的重點;譬如等值線圖就在歷次高考中多次出現??忌环翉脑鯓永L制等值線著手,搞清圖形的來龍去脈,分清圖中等值線的分布規律,通過分析掌握圖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聯系所學過的地理知識進行闡述解題。
(二)是統計圖表。
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數值特征和相互關系,要學會統計圖表的分析方法,特別注意不同要素之間的聯系。
(三)是區域地圖。
地理學科內綜合題往往以區域圖為載體,從不同角度設計問題,如果考生不能正確判斷區域位置,就無法答題。
通過本輪復習,考生應能做到熟練解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及地形剖面圖,并能在圖上填繪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區;熟練使用和說明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圖像、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的統計資料和圖表等,并能根據要求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只有通過各種讀圖、填圖、繪圖、分析示意圖等題型訓練,才能提高應變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高考地理沖刺復習重點
等高線地形圖問題
1.登山選擇某線路,原因:該地等高線相對稀疏,地形坡度較小,爬坡容易。
2.交通運輸線路(鐵路、公路)選擇的理由:交通線路的選擇: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交通線路的修建一般往往與等高線平行,即“之字形”(盤山)線路。
答:原因:可減少修路的工程量;道路相對平坦,有利于車輛安全行駛;不會造成水土流失等。如果一定要從地表經過山區,往往選擇從鞍部位置穿越。
3.水庫大壩建設選擇在河流峽谷處,原因:
地處峽谷處,利于筑壩;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4.引水工程選擇某地,原因:
該地地勢較高,河水可順地勢自流。
5.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地勢決定河流的流向,由高處向低處流。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
地勢陡峭的山區,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豐富的水能資源。
平原地區,一般河網密布,流速平緩,水量豐富的河段有利于航運。
地形、地勢問題
1.描述地形特征的一般模式:
(1)地形類型:以什么地形(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為主【最多寫兩種】;
(2)地勢特征:哪邊高哪邊低?或哪邊向哪邊傾斜?
(3)海拔高低、地勢起伏大?。汉0斡枚棵枋?,地勢起伏用相對高度大小;
(4)地形分布:在什么方位有什么地形類型。
2.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區的經濟發展特點是什么?
主要體現在農業上:平原以種植業為主;高原以畜牧業為主;山地以林業為主;低山丘陵以林果業為主;盆地內部和平原一樣,周圍和山地一樣。
平原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業發達;高原、山地、丘陵因地形不平坦,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商業不發達。
工業要看當地的資源、交通、市場……,相對受地形影響較農業小。
3.如何描述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包括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
(1)緯度位置:觀察是否有重要緯線穿過。通過重要緯線判斷所處的五帶。
(2)海陸位置:周圍的海(或洋)及相應的方位。周圍的國家(或地區)及相應的方位。
自然災害問題
1.自然災害分類:
主要自然災害有:(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生物)災害。
(1)地質災害:主要表現為:(泥石流、山體崩塌、山體滑坡)。
(2)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洪澇、寒潮)等。
(3)生物災害:主要有蟲災、鼠災和農作物病害。
2.自然災害的治理措施:
利用現代化技術,建立災情預警系統。
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以及減災意識。
對于人為造成的自然災害,應針對人類不合理活動加以治理。
生態環境問題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1)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A、黃土特性:黃土結構疏松,易溶于水。
B、氣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C、植被:地表光禿裸露,缺少植被保護。
人為原因:開墾、采礦、修路等活動,使地表疏松。
(2)治理措施:從目前國內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項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是一個統一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一方面,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檔土壩等工程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
黃土高原必須遵循客觀規程,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1)洪澇災害發生原因:
自然原因:
A、夏季降水集中,中下游地勢低平;
B、河流流域面積廣,匯水面積大,尤其是夏季風反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時進入汛期,流量劇增。
人為原因:破壞植被,陡坡開荒,圍湖造田。水土流失嚴重,水面上升,湖泊分洪蓄洪能力降低。
(2)洪澇災害防治措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疏浚河道,彎曲段裁彎取直,加固堤壩,修建分洪蓄洪區。
3.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A、氣候干旱,降水少,大風日數多且風力強盛。
B、地面多沙質沉積物,風沙剱害嚴重。
C、地表徑流少,河流欠發育。
D、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護。
E、氣候異常。
人為原因(荒漠化的主導因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中不注意環保。
(2)荒漠化防治的具體措施:
合理利用水資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
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應該退耕還林,退耕還牧。
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控制人口增長。
高考地理沖刺技巧
1.錯題分析:一方面,就是把你前面做過做錯的題重新拿出來整理,再做一遍。分析當時出錯的原因,錯題反映 出來自己哪些知識薄弱,從錯題中分析一些我們應該有的答題思路,領悟答題的方法和技巧。 另一方面,就是真題再做。
2.回歸原理:讀課本,學生可以選擇教材、考試說明、課程標準等多種渠道。目前考生還應該做的就是回歸教 材,這個時候要仔細把書上的內容讀一遍,地理書的特點就是綜合性和區域性強。
高考地理怎么得高分
一、地理選擇題
這些題往往都是很有含金量的。沒有什么廢話,就是考察你對地理事物的知識掌握的如何。這種東西就得看基礎了。各位的基礎一定要記牢,在做地理選擇的時候才不會感覺困難。對地圖的熟悉感也要在平時多加訓練。
二、地理大題
基礎知識很重要!答題模板,對于地理來說尤其管用!很多問題,比如鹽場,比如漁場,比如修建水庫等等的區位因素都可以整理出來一套答題方法。答題模板里就有這些。也在我打包的那個文件里。
總結,分析,反思,一定要做!當然我這么說,到底怎么做還是看你們的了。訓練方法和歷史大題的訓練方法一致,見上面的,我就不再復制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