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怎么提高學習成績 初中學習的三要素
初中提高學習成績方法
二、 預習管理――爭主動
1、讀:每科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通讀教材,對不理解的內容記錄下來,這是你明天上課要重點聽的內容。預習的目的是要形成問題,帶著問題聽課,當你的問題在腦中形成后,第二天聽課就會集中精力聽教師講這個地方。所以,發現不明白之處你要寫在預習本上。
2、寫:預習時將模糊、有障礙、思維上的斷點(不明白之處)書寫下來。
3、練:預習的最高層次是練習,預習要體現在練習上,就是做課后能體現雙基要求的練習題1-2道。做題時若你會做了,說明你的自學能力在提高,若不會做,沒關系,很正常,因為老師沒講。
三、聽課管理――重效益
聽課必須做到跟老師,抓重點,當堂懂。聽課時要跟著老師的思維走,不預習跟不上。跟老師的目的是抓重點,抓公共重點,如:定理、公式、單詞、句型……更重要的是抓自己個性化的重點,抓自己預習中不懂之處。事實證明:不預習當堂懂的在50%―60%左右,而預習后懂的則能在80%―90%左右。當堂沒聽懂的知識要當堂問懂。
四、復習管理――講方法
有效復習的核心是做到三個字——想、查、說。
1、想:即回想,回憶,是閉著眼睛想。學生課后最需要做的就是回想。此過程非常重要,幾乎所有清華、北大、高考狀元都是這樣做的。學生應在每天晚上臨睡前安排一定時間回想。
2、查:回想是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的最有效的復習方法,也是查漏補缺的最好方法?;叵霑r,有些會非常清楚地想出來,有些則模糊,甚至一點也想不起來。能想起來的,說明你已經很好地復習了一遍。通過這樣間隔性的2-3遍回想,學習內容幾乎終生不忘。而模糊和完全想不起來的就是漏缺部分,需要從頭再學。
3、看:即看課本,看聽課筆記。既要有面,更要有點。這個點,既包括課程內容上的重點,也包括回憶的時候沒有想起來、較模糊的“漏缺”點。
4、寫:隨時記下重難點、漏缺點。一定要在筆記中把它詳細整理,并做上記號,以便總復習的時候,注意復習這部分內容。
5、說:就是復述。如:每天都復述一下自己學過的知識,每周末復述一下自己一周內學過的知識。堅持2~3個月就會記憶力好,概括能力、領悟能力提高,表達能力增強,寫作能力突飛猛進。
五、作業管理――要自律
1、不計時不作業:限時作業,記錄作業時間,與作業無關的事什么也不做。比如:20分鐘寫完英語;25分鐘寫完數學。
2、不復習不作業:先復習所學的內容,然后作業。
3、 遇到難題,百思不得,先放過,后攻堅。
4、不檢查不作業:作業后必須檢查一遍。
5、不小結不作業:寫完作業后,告訴自己學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什么體會。
6、獨立作業忌抄襲。
六、錯題難題管理――常反思
錯題和難題反映著許多知識點的聯結,掌握了錯題和難題就等于把高分拿在手。建立錯題本和難題本可用16K的橫格本,每頁上下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原題;
第二部分是錯因;
第三部分是正確與舉一反三:正確即寫出正確答案,過了一個月復習時,如果還不會,就問自己:怎么還不會?就要進一步查找原因,這時舉一反三,將與本題相關的知識點或習題聯系起來。
第四部分是歸納提醒:寫出錯題錯在什么地方,如:錯在代數方面,則提醒自己這部分掌握不好,重新自學或請教老師和同學。
第五部分是復習次數:每隔一段時間要復習一次,怎么復習?蓋住原題自己用腦子想。
七、考試管理――抓重點
用一張丟分統計表管理。按科目分為填空、選擇、計算、閱讀,等等項目。錯了、丟了多少分,用統計表說話,這樣,能明白什么知識點有問題,哪方面需要改進和提高。
提高初中學習效率方法
1、積極主動地聽課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看法,所謂的上課就是被動的聽老師講課,如果真是如此,那你也不必事先預習功課了,只要把老師的講過的內容像鸚鵡學舌那樣重復幾遍,不就能圓滿完成任務了嗎?
實際上,中小學的課程(尤其是中學)并不好對付,在毫無準備(預習)的情況下聽老師講課,頂多只能懂些“雞毛蒜皮”的東西,想要做到徹底理解,幾乎不可能。
真正所謂的“上課”,就是把自己事先做過或思考過,但又不怎么理解的問題,放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里去求得解答的線索,然后再去思考更深一層的問題,這樣你必須做好預習和復習。
2、預習,通常分為三個階段(預習三部曲)
(1)、預習第一階段先把教科書通讀一遍,在不甚了解的地方作個記號,上課時就針對這些疑點提出問題,直到了解為止。
(2)、預習第二階段研究課本后的問題或習題,將它們解答出來,上課時將答案與老師講解的正確答案對照。
(3)、預習第三階段利用參考材料,將沒有學過的內容(后幾課)做一番預習,能做到這一部,不僅預習的興趣會迅速增加,而且預習的功夫也會漸漸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當然在預習階段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你得立刻回過頭來復習以前的部分,所以“預習”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復習”因素,兼有雙重功能。正如有人曾說過的“七分預習,三分復習”。
3、復習的過程也分為三個階段
(1)、復習第一階段把課堂上學過的內容重溫柔一遍、實際上,這是最愚笨的方法,很多人都是這樣:“點到為止”,不求甚解,但總比一點都不復習好得多。
(2)、復習第二階段把課堂上學過的重點摘出來,整理在筆記本上,這并不需要太多時間。
(3)、復習第三階段做練習(這是加強應用能力的問題)總而言之,要提高學習能力,必須以聽課為重,在預習和上課階段,讓你的學習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然后利用復習,將學習的要點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應用能力。
4、系統的學。
很多同學在學習中習慣于跟著老師一節一節的走,一章一章的學,不太注意章節與學科整體系統之間的關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隨著時間推移,所學知識不斷增加,就會感到內容繁雜、頭緒不清,記憶負擔加重。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知識結構系統,學習一門學科前首先應了解這一系統,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學習每一部分內容都要弄清其在整體系統中的位置,這樣做往往使所學知識更容易把握。
初中學習的三要素
1、抓住課堂四十五分鐘,學會聽課
聽課也有不少學問。學會聽課,對初中生的學習進步至關重要,課堂學習是學習的最主要環節,四十五分鐘課堂學習效益的高低,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
也許有的家長和學生會想,每個人都有一雙耳朵,聽課誰不會呀。其實不然,聽課也有不少學問呢。學會聽課,對初中生的學習進步至關重要。
首先,要集中注意聽。心理學研究表明:注意能夠幫助我們從周圍環境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中,選擇對當前活動最有意義的信息;同時,使心理活動維持在所選擇的對象上,還能使心理活動根據當前活動的需要作適當的分配和調整。所以,注意對于學習尤為重要。集中注意、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得;心不在焉、心猿意馬往往一無所獲。
其次,要帶著問題、開動腦子聽。有些同學聽課不善于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看似目不轉睛,但一堂課下來心中卻不留痕跡。俗話說:疑是一切學習的開始。帶著問題聽課,就能使聽課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和重點,增強聽課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帶著問題聽課,還能促使自己積極動腦,緊跟老師的教學節奏,及時理解和消化教學內容。
再次,要積極舉手發言,認真做好筆記。教與學應是雙向交流、互相促進的。學生在課堂中,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積極舉手發言就是一種參與,它既能較好的促使自己專心聽課、動腦思維,還能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都是說邊學習邊動筆的好處。筆記不僅是學習新知識的方法,也是復習舊知識的依據,同時我們還可以從筆記中發現新的問題。很多家長感到對孩子在學校里的學習無從了解和把握,其實,每天查看一下他們的課本和筆記,就是一種好方法。
2、合理安排時間,有計劃地進行學習
時間是個常量,需要合理安排;學習是艱苦的勞動,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1) 幾個需要家長引導孩子處理好的關系:
玩與學的關系,主與次的關系,發展興趣和打好基礎的關系
這里,家長必須幫助指導孩子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首先是處理好玩和學的關系。學習是初中學生的主要任務,主要的時間和精力自然應該花在學習上。但是,學習又不是初中學生生活的全部,初中學生精力充沛、興趣廣泛,適當和有益的活動(包括“玩”)也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把孩子的閑暇時間安排得嚴嚴實實,不讓孩子有娛樂和活動的時間;有些家長卻對孩子的課余活動放任自流,這都不利于學生的學習進步和全面發展。要指導學生學會勞逸結合,學習時專心致志、靜得下心來;活動時生龍活虎、放得開來。學習和玩不僅是不矛盾的,而且可以相得益彰。
其次是處理好主和次的關系。初中階段學習知識的密度大大增加、學習知識的廣度也大大增加,這就需要學生能夠處理好各種知識內容之間的主次關系。學科之間有差異,基礎學科、工具學科是初中學習的重中之重,直接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一定要學得扎實。學科內容本身也有主次,概念、原理及其形成是主,知識的靈活運用是主,自己學習的薄弱環節是主,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再次是處理好發展興趣和打好基礎的關系。興趣是學習動力產生的直接原因,孩子對哪一門功課感興趣,這門學科也就往往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但是,初中學生思想和心理還不夠成熟,興趣也往往不夠穩定,有些孩子對興趣的理解也比較片面。表現在學習方面主要有以下情況:一會兒喜歡這,一會兒喜歡那,見異思遷,結果什么也沒學好;光憑興趣學習,自己認為不感興趣的就敬而遠之,結果就成了“跛腳”。其實,初中的學習是整個人生學習的基礎,首先要學好每一門功課,初中學習過了關,高中階段就可能比較順利;即便是通常被認為是“副課”的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實際上都是將來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培養興趣必須以打好基礎為前提。
(2) 遵循記憶規律安排學習
遺忘呈現出“先快后慢”的規律。這規律給我們指導孩子的學習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最早用實驗方法研究記憶規律的心理學家艾客浩斯發現,學習剛結束,遺忘就相伴開始了。第二天忘得最多最快,第二天需要復習的時間較長,如果第二天復習了,第三天就遺忘少了,需要復習的時間也較短;如果第三天復習了,第四天遺忘得就更少了……。總之,遺忘呈現出“先快后慢”的規律。這規律給我們指導孩子的學習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及時復習。初中生學習存在一種普遍的傾向,就是隨學隨丟,做完教師布置的作業了事。到考試時,臨時抱佛腳,從頭開始復習。要改變這種前學后忘,到后面問題成堆的現象,關鍵要做到“及時”,特別是對于那些字母符號、公式、外語單詞等意義性不強的學習材料,一定要做到趁熱打鐵,及時復習。這好比在堤壩塌方之前,及時加固,要比垮了再修,付出更小的努力。
分散學習。“及時復習”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一勞永逸”。學習的規律告訴我們,分散復習比集中復習效果更好。以學習外語單詞為例,如果當天學習了20個單詞,一位同學在當天晚上集中復習一小時,加以鞏固;另一位同學當晚復習半小時,第二天再復習15分鐘,第四天復習10分鐘,一周后再復習5分鐘。結果后者記憶的效率明顯高于前者。利用分散學習的道理,家長可以指導孩子采用“卡片”復習的方法。例如復習英語單詞,把卡片分為左右兩邊(或正反兩面),分別寫上中文詞義和英語單詞,然后自制七個袋子(或信封),每袋內放置一周中某一天應復習的卡片,復習時,用手遮住一面,回憶另一面的內容。當天復習以后,就放入隔天的袋里,以此往復有規律地交替復習,效果十分明顯。其他如數學公式等各種知識均可用卡片來進行復習。
3、形成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各科學習方法
因“科”制宜,才能有的放夭地學好各門功課
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科逐漸細化,各門學科都有自己明顯的特點和規律。理科類數、理、化學習重抽象思維,要善于融會貫通;文科類語、史等重知識積累,要善于聯系實際。只有把握各學科的特點,因“科”制宜,才能有的放夭地學好各門功課。
看過“初中學習的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