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學習經驗 高中物理學習技巧
高中物理學習經驗
(二)、準確地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是基礎 學習物理重在理解,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對物理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使物理概念和規律具有深刻“物”的基礎。要重視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過程,或推導出新的物理概念、定理和結論的過程,只有把道理弄明白,學會追根朔源,才能真正的理解。不注意道“理”,只是死記硬背幾個結論,是學不好物理的。不能以看大量的例題和做大量的習題來代替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學習。把做題作為學習物理的核心內容,會使我們僅局限于所求解的習題范圍去形成基本概念和理解基本概念的含義,使掌握的物理量非常片面,支離破碎,以至很難運用自己的頭腦中的知識去解已做過的習題以外的物理問題。在我們對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基本規律以有充分理解、復習的基礎上,做一定量的習題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越多越好。有不少同學以為自己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差的原因是題目做的太少。于是就花大量的時間去做題。解一道題,記住一種解法。這些學生腦子里雖有很多解難題和復雜問題的方法,但一旦遇到自己沒見過的“生題”,腦子里記住的各種題型的解法與不熟悉的物理情景對不上號,仍毫無辦法,于是更加以為自己做過的題型還不夠多。其實,這些學生可能根本沒有找到自己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差的癥結所在。如果我們對一些基本問題和一些比較簡單的習題都是自己經過仔細分析后獨立完成的,并且對求解過程的依據,每一步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都有深刻的理解,那么他就具備了獨立解決問題的基礎,在經過解一定量復雜問題的鍛煉,一般就具有較強的獨立處理問題的素質,再碰到“生題”時,能很快的抓住問題的切入點,“生題”也就不“生”了。
(三)、學好解決物理問題的一般思路和科學的方法是關鍵 大數學家笛卡兒曾指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學習物理也重在學習思路和方法,學好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我們便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真正的提高解題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掌握一種解題的思路和科學的方法比會解若干個具體的物理問題更為重要。在物理中,各個板塊都有其解題的一般思路。 如在講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實際問題時常用分析思路: 有了解題的一般思路,我們在分析問題時就不至于陷入理不清頭緒,束手無策。物理的解題同樣也遵循一定的科學方法,常用的科學方法有:理想模型法、等效法、微元法、守恒法等。如在講“功和能”的三種關系時:①動能定理: (合外力的功是物體動能變化的量度)②重力做功: (重力做功是重力勢能和其它形式能量的相互轉化)③重力以外的力做功: (機械能和其它形式能的轉化)。都是運用了守恒法。可見,如果懂得會用這些科學的方法,那么解題的思維過程就能有一定的方向,就會納入一定的軌道,從而能較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四)、要養成以下良好的解題習慣必不可少
1、弄清完整的物理過程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是分析問題的“靈魂”。因此做題前首先要弄清完整的物理過程,。倘若物理過程不清楚也就無法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我們更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如果我們通過審題,弄清了完整的物理過程,建立了清晰的物理情景,便會找到問題的入口。因此在做題之時,我們必須做到:過程不清不動筆。分析物理過程,首先,通過審題,弄清物理過程并找到各細節之間的聯系;其次,要抓住本質剔除次要因素;第三,要注意捕捉關鍵句,挖掘隱含條件,對關鍵句可用筆作標記,注明隱含條件。
2、 分析問題做圖必不可少,作圖是分析問題的“巧手”。物理圖象突出的特征是物理知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化抽象為具體的巧手,平時常有這種情況:有些學生他們聽老師講物理思路基本上能跟上,但自己獨立做作業時,往往無從下手。仔細分析和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后發現,他們聽課時,忽視老師講解的思路,喜歡記錄解題步驟。不記老師的分析過程圖,受力分析圖等物理草圖。因而解題時也就沒有作圖的習慣,當然這些學生遇到解題困難時,老師只要給他們畫出物理情景圖,思路大多豁然開朗,由此可見,作圖能與知識產生共振,從而提高思維的敏捷性和流暢行。
3、堅持題后總結。當我們完成一道題后尤其是由在老師或同學的幫助下完成時,我們要把握”領會方法的最佳時機”。想一想:這道題的關鍵在哪里?重要的困難是什么?什么地方可以完成的更好一些?我為什么沒有覺察到這一點?要看出這一點我必須具備哪些知識?應該從什么角度去考慮?這里有沒有學習的訣竅可供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用?良好的題感正是通過總結培養出來的,相反僅熱忠于解題,就題論題結果就會食而不化,事倍功半。考試時許多題目似曾相識但有百思不知其解,由此可見,平時解題時,不能僅重視解題的數量和結果,更應重視題后深思多想。
(五)、要養成“問”的習慣尤為重要 俗話說“勤能補拙”,“問”也能補拙。會幫助我們了解掌握知識深層的東西,使我們的思路更 寬廣,更敏捷。可我們多數同學,遇到問題時,或許是“怕”老師,是“顧忌”面子,不愿意吃苦頭或許是其它問題。這些心里障礙,使得一些同學,每節課都可能留有“剩飯”,或在多數題中都留有疑點,從而使得前后知識不能穿插系統起來,慢慢的也就失去興趣,以至最后放棄。另外學習中也避諱“閉門造車”。有時不僅“車”沒有造出反而會誤入歧途。只有通過“問”才能最大限度的“暴露”我們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通過“問”我們不僅能使問題得到解決,從而也能學到一些思考方法和經驗,因此我們在學習上一定要堅持“問”,同時還要 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學習作風,一旦我們學進去就會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總之,我們在學習中,要正確擺正學習態度,吸取一些好的學習方法,會使我們少走彎路,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解題能力。從而也是減輕課業負擔和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明智之舉。
高中物理力學的學習技巧
一、養成養好的物理學習習慣
物理思維是在日常積累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物理學習習慣。
首先,正確使用物理符號,養成規范、嚴謹的書寫習慣,尤其要注意區分大小寫及下標等。
其次,對于方程式及關鍵演算步驟要做到書寫規范,力求用精簡的物理語言將解題思路準確清晰地呈現出來。
再次,對于不會做的題目也要有拿分意識。
尤其是一些壓軸題往往計算難度很大,短時間內很難理出頭緒,但可以按照題意向下推測,將可能用到的定理、公式書寫下來,并適當加以計算及推導,這樣不僅能夠拿到一定的分數,也有助于理清思路,激發解題靈感。
二、把握力學的分析方法及解題步驟
分析方法。
高中物理力學所涉及的力,有重力、摩擦力、引力、電場力、安培力等,無論是哪一種力,均可采取以下分析方法:
一是整體法和隔離法。
通常采用整體法時只需要關注外力,而計算內力的時候比較適合用隔離法;受力狀態相同的時候應該用整體法,否則適合用隔離法;如果不確定某個力是否存在,應該通過計算來定奪。
二是運動趨勢判斷方法。
這一點主要由速度和加速度決定,同向為加速效果,反向為減速效果;加速度主要看力,切向徑向應該分明;切向影響大小,徑向影響方向,運動軌跡向徑向力方向彎曲。
解題步驟。
首先,應認真讀題,把握題意,了解題中所描述的現象及其關鍵之處,并注意挖掘題目中的隱性條件,然后就其中的難點進行重點分析。
如果題目所描述的現象比較雜亂,研究對象比較多,且隱性關聯比較煩瑣,可以采取“化整為零”的方法,將題目分成幾個不同的研究部分,分別進行分析。
在讀懂題意之后,再針對每一研究部分梳理相應的解題定理及公式,并一一進行求解。解題完成后,還應對結果進行討論,這樣不僅能夠檢驗答案是否正確,還能起到歸納、反思的作用,使知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深化。
三、掌握力學的解題策略及技巧
靜力學解題策略及技巧。
對于靜力學問題,首先要明確研究對象,將其從整體中隔離出來,個別情況下可以轉換研究對象,具體方法主要有兩種:要么將研究對象轉換為另一物體,要么就擴大研究對象的范圍,再分析其所受的外力。
一般情況下,對于“原始力”的分析可用受力圖來表示,結合具體情況可分別選取平行四邊形定則、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則等不同的分析方法,然后對其中的力進行合成或分解。
對于受力平衡問題,要運用平衡條件“∑F=0與∑M=0”,列方程式來計算和分析;對于動態平衡問題,要結合各種力的具體變化來采取相應的解析法或圖解法,然后加以分析。靜力學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力的合成及分解方法的掌握,解決此類問題必須明確物體受力的形式、方向及數量,然后套用相應的解題策略。
比如,當研究對象是疊加體時,一般采用隔離法;物體受三個力同時作用時,可以采取合成法,受四個以上的力同時作用時,宜采取正交分解法;若受力物體為桿或彈簧,則既可以受壓力也可以受拉力,若受力物體為橡皮筋或繩子,則只能受拉力,且當三條以上的繩子有共同的交匯點時,每條繩子所受拉力一般不同。
動力學解題策略及技巧。
動力學問題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已知物理受力,分析物體的運動狀況;二是已知物體的運動狀況,分析物理受力。這兩種問題也可以以綜合題的形式出現,其研究對象既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解題時要根據題目描述的情況,選擇最佳解題策略,具體可以運用牛頓定律、動能定理、動量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等。
綜上所述,物理力學知識的理論性和綜合性比較強,對學生物理思維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學習力學知識,學生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握力學的分析方法及解題步驟。
掌握力學的解題策略及技巧,對不同的力學問題能夠做到對癥下藥,從而不斷鞏固力學知識,提高力學解題能力,為后續的物理學習打下基礎。
看過“高中物理學習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