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國近代史專題練習
中國近代史專題練習:選擇題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題需要緊扣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即“拿破侖三世”“傳教士可以自由地深入久閉的中國內地,在那里可以講道、設堂、建設慈善機構”“北京公使”。據此可以直接判斷相關條約是《北京條約》,故選B。
2.(2015·廣東七校聯考)右圖是漫畫《“文明人”的行徑》,此漫畫揭露的罪行是( )
A.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
C.日俄爭奪中國東北
D.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城
【答案】 B
【解析】 從漫畫內容可以看出,英法搶劫圓明園,而這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故A項錯誤,B項正確;日俄爭奪中國東北應是日俄戰爭,不涉及圓明園問題,故C項錯誤;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城不僅僅是“兩個文明人”,故D項錯誤。
3.(2015·江蘇·6)某學者說:“農民造反者……長歌涌入金陵,開始建造人間小天堂,曾是他們的喜劇;天京陷落……則是他們的悲劇。”“他們”從“喜劇”走向“悲劇”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戰略失誤
B.“人間小天堂”的腐朽享樂
C.絕對平均的社會綱領
D.“農民造反者”的社會角色
【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解讀史料獲取信息的能力。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源是由于小農經濟出身農民階級局限性所致,因為農民階級不是新的生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勝利,故D項正確。
4.(2015·洛陽二模)洪仁玕在《資政新篇》提出“主張興辦近代工礦、交通、金融、郵政事業,并允許私人經營,允許使用雇傭勞動;主張與外國平等往來通商,同時用競爭手段抑制經濟擴張。”這些主張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這主要說明了( )
A.洪仁玕的主張符合農民階級的需求
B.太平天國運動具有新的時代特征
C.太平天國運動的階級性質發生根本變化
D.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影響農民思想的變化
【答案】 B
【解析】 洪仁A項錯誤;太平天國運動的階級性質依然是農民階級領導的,C項錯誤;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晚于太平天國運動,D項錯誤。《資政新篇》具有發展資本主義的內容,這與當時的時代潮流一致,B項正確。
5. (2015·青島二模)太平天國后期提出《資政新篇》,鎮壓太平天國的李鴻章、曾國藩等發起了洋務運動。這種殊途同歸的歷史現象反映了當時的中國( )
A.已經開始了全面的近代化歷程
B.向西方學習以擺脫危機的發展趨勢
C.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向西方學習
D.兩個政權都推動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太平天國和洋務運動的比較。根據所學知識,《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運動后期,洪仁的方案,洋務運動是洋務派進行的一場學習西方以擺脫內憂外患的地主階級的一場自救運動,兩者都向西方學習以擺脫各自危機,B項符合題意;洋務運動只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全面的近代化應該在19世紀末期,A項錯誤;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向西方學習應是鴉片戰爭后新思潮的萌發,C項錯誤;太平天國是農民階級政權,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維護封建統治的自救運動,D項錯誤。
6.(2015·南京)李鴻章在奏章中說:“近年部議停購船械,自光緒十四年后,我軍未購一船……倭人心計譎深,乘我力難添購之際,逐年增置。……海上交鋒,恐非勝算,即因快船不敵而言。”通過上述材料可知( )
①北洋水師缺乏政府大力支持
②中國海軍在整體上落后于日本
③日本海軍力量獲得長足發展
④李鴻章正確指出中國戰敗根源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題干信息“近年部議停購船械,自光緒十四年后,我軍未購一船”說明①正確;②材料沒有反映,排除;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倭人”指日本,從“逐年增置”說明③;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根源是制度的不足,而不是“因快船不敵而言”,排除④。故選A。
7.(2015·徐州三模)某談判大臣接到一列強照會后,當日致電衙門稱:“說帖大意,于讓地一節,言奉天南邊割地太廣,日后萬難相安。賠費一節,言中國財力短絀,萬辦不到,非大加刪減不可……”雖然如此,清政府還是簽訂了 ( )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答案】 C
【解析】 依據題干所給材料中“當日致電衙門”“言奉天南邊割地太廣”“賠費一節,言中國財力短絀”和所學知識判斷,1895年的《馬關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故C項正確。《南京條約》簽訂于1842年,《北京條約》簽訂于1860年,而衙門成立于1861年,故A、B兩項錯誤。《辛丑條約》不涉及割地的內容,故D項錯誤。
8.(2015·菏澤二模)下表是某一歷史著作其中一章的目錄,其中第四節的標題應為( )
第一節 民教沖突的產生 第二節 天主教與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沖突 第三節 清朝官府對于民教沖突的態度 第四節 A.關于太平天國起義原因的商榷
B.立憲派在海內外的活動
C.革命黨結緣幫會的原因
D.清政府對于義和團的態度
【答案】 D
【解析】 太平天國借助“拜上帝教”進行宣傳,民教沖突不明顯,故A項錯誤;立憲派即康梁維新派,他們在海內外的活動與民教沖突無直接聯系,故B項錯誤;革命黨的興起與活動背景和民教沖突無直接聯系,故C項錯誤;義和團運動誕生的背景是當時教民沖突、天主教與傳統文化沖突,及清政府對義和團的利用,目錄第四節,應該是講清政府對于義和團的態度,故D項正確。
9.(2015·廈門)張謇曾于某年自撰嵌字春聯:“民時夏正月,國運漢元年。”據此可以斷定( )
A.武昌起義即將爆發
B.“實業救國”思潮萌發
C.南京臨時政府已經成立
D.國民革命運動正在興起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張謇編寫的春聯說明當年是民國元年。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布中華民國成立,這一年即為中華民國元年,所以選擇C項。武昌起義的爆發是1911年10月,“實業救國”思潮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前提下產生的,國民革命運動發生在1924~1927年,均不符合題中的時間信息。
10.(2015·廣東聯考)晚清民國時期,將不受約束的國家最高統治者關進民主國家法制框架,推動中國現代化,就是眾多先賢的“中國夢”。為此他們( )
A.頒布《資政新篇》
B.發布《欽定憲法大綱》
C.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D.制定《中華民國約法》
【答案】 C
【解析】 《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時期頒布的綱領性文件,沒有推動法制化,故A項錯誤;《欽定憲法大綱》清末新政時期頒布的法律,有名無實,故B項錯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民國建立時期制定的具有資產階級性質法律文件,故C項正確;《中華民國約法》是袁世凱統治的北洋政府時期,為維護袁世凱獨裁統治而頒布的法律,故D項錯誤。
11.(2015·廣東·15)毛澤東主張用事實反擊敵人的毀謗:“敵人說:‘廣東共產’,我們說:‘請看事實’……敵人說:‘廣州政府勾聯俄國喪權辱國’,我們說:‘請看事實’。敵人說:‘廣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熱民不聊生’,我們說:‘請看事實’。”這些“事實”都發生于( )
A.辛亥革命時期 B.國民革命時期
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
【答案】 B
【解析】 由題干材料信息“廣州政府”“廣東共產”“勾聯俄國”“民不聊生”結合所學可知,材料體現了當時政府“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而這是國民革命時期的,故選B項。
12.(2015·佛山)□□□□的目標是消滅軍閥和清除帝國主義的特權,隨著□□□□的進展,民族主義使革命陣營團結,而社會革命卻使革命陣營分裂。許多城市出現“擁護蔣總司令”“驅逐鮑羅廷”的相同標語。材料中□□□□是( )
A.辛亥革命 B.國民革命
C.抗日戰爭 D.解放戰爭
【答案】 B
【解析】 依據“目標是消滅軍閥和清除帝國主義的特權”“ 民族主義使革命陣營團結,而社會革命卻使革命陣營分裂”“許多城市出現‘擁護蔣總司令’”“驅逐鮑羅廷”等信息可知應指的是國民革命,B項正確。A、C、D三項不符合題意。
13.(2015·泰安)下面兩圖反映了某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員數量消長和成分構成變化的基本情況,其中a年和b年分別指( )
A.1921年和1924年 B.1924年和1927年
C.1927年和1928年 D.1928年和1937年
【答案】 C
【解析】 1921年下半年中共才建立,與圖示不符合,故A項錯誤;1924年1月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隨著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1924年中共黨員數量應該呈現上升趨勢,與圖示不符合,故B項錯誤;1927年下半年,隨著大革命的失敗,中共黨員數量減少,1928年6月中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黨員成分構成中農民比重增加,符合圖示,故C項正確;1928年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中共黨員數量應該呈現上升趨勢,與圖示不符合,故D項錯誤。
14.(2015·濟寧二模)中國國民黨“一大”宣言指出:“國民黨人,因不得不繼續努力,以求中國民族解放,其所恃為后盾者,實為多數之民眾,若知識階級、若農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這表明中國國民黨( )
A.政黨性質發生徹底改變
B.意識到革命成功必須依靠民眾
C.放棄了原來的革命目標
D.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
【答案】 B
【解析】 題干所給材料中“其所恃為后盾者,實為多數之民眾,若知識階級、若農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表明中國國民黨認識到革命成功必須依靠民眾,故B項正確。國民黨的性質、革命目標、是否承認了中共的合法地位在題干所給材料中均沒有涉及,故A、C、D三項錯誤。
15.(2015·新課標Ⅰ·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國民政府軍屬委員會先后統籌完成了江寧、鎮江、虎門、馬尾、連云港等重要塞區的建設,又大規模構筑了京滬、滬杭、豫北、晉北、綏東等側重于城市和交通線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國民政府( )
A.力圖防范各地興起的反蔣運動
B.對日持久防御作戰的戰略意圖
C.全力“圍剿”紅軍的企圖
D.試圖消弱各地軍閥的實力
【答案】 B
【解析】 材料體現了國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戰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線布置防御工事,結合背景,其在實質上反映出國民政府對日持久作戰的戰略意圖,故選B項。各地興起的反蔣運動、紅軍、各地軍閥等所在的主要位置與題干中所指工事位置不符,排除A、C、D三項。
16.(2015·安徽·16)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際,《中央關于紀念今年雙十節的決定》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和全國一切真誠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實的繼承者。……我們共產黨人誓與全國一切真誠志士一道,誓與全國人民一道,繼續奮斗,不達目的,絕不休止。”中共中央發表該決定,旨在( )
A.維護國共合作,堅持抗戰到底
B.推動國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爭取民權自由
D.實現人民民主專政
【答案】 A
【解析】 從題干中的“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際”可推算出具體時間是1941年,此時正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故A項正確。B項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任務,C項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任務,D項是抗日戰爭勝利后的任務。
17.(2015·山東·18)1925年,蘇聯建立了為中國革命培養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學。1928年9月,蘇聯將莫斯科中山大學與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部合并,改名為“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蘇聯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國( )
A.革命統一戰線建立
B.北洋軍閥統治基本被推翻
C.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D.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題注意用題中的時間信息聯系所學知識。1925年處于國民革命運動時期,工農運動蓬勃開展;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大革命失敗。這一變化導致了蘇聯更改校名,C項符合題意。
18.(2015·江蘇·10)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說:“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這一時期內,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一時出現了生氣蓬勃的新氣象。”此處“新氣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建立
B.敵后戰場已成為主戰場
C.國民黨軍隊基本扭轉了戰局
D.全國性抗戰局面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解讀史料獲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的信息說明國共兩黨創立全國性抗戰局面的形成,故D項正確。
19.(2015·開封二模)下面統計表整理自姜濤與卞修躍所著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之初步估計》,該統計表說明( )
項別 死亡 傷殘 失蹤 被俘 合計 國統地區國民黨軍隊作戰傷亡 1328501 1769299 130126 3227926 因病消耗 42249 191644 323436 937559 因傷消耗 45710 123017 274671 443398 平民 4397504 4737065 9134569 A.抗戰以國民黨的正面戰場為主
B.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
C.日本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D.中國戰場抗擊了絕大多數的日軍
【答案】 C
【解析】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中共敵后戰場逐漸上升為抗戰的主戰場,故A項錯誤;材料統計了國統區的傷亡情況,無法反映中國戰場的全貌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故B項錯誤;僅僅從國統區的傷亡情況,就可以看出日本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故C項正確;該統計表也沒有反映出中國戰場抗擊日軍的數量,故D項錯誤。
20.(2015·北京·18)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傳記的目錄,根據所學判斷,表中空白處應該是( )
目錄 二十 指導敵后抗戰和《論持久戰》 二十三 新民主主義的理論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內戰爆發以后 四十 籌建新中國 A.五四大潮的洗禮 B.長征
C.上井岡山 D.重慶談判
【答案】 D
【解析】 根據表格中所提示的時間,可以看出選項必須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全面內戰爆發之間的選項才符合題意,只有重慶談判符合上述時間,故選D。
21.(2015·蘇州)王檜林在《抗日戰爭》一書中指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存在兩個戰場。這是三四十年代具有中國特色的景象,這種現象的存在增加了中國歷史的復雜性。”這兩個戰場( )
A.是1937年以來中國政治軍事發展的結果
B.極大地影響了抗戰勝利后的中國政局
C.在抗擊日軍時所處的戰略地位是相同的
D.在抗擊日軍時實施的戰略戰術是相同的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兩個戰場分別是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和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兩個戰場的形成是中國國內政治力量斗爭的結果,并非始自于1937年,A項錯誤;在抗日戰爭的不同階段,兩個戰場的戰略地位都是不同的,中共堅持敵后抗戰和人民戰爭路線,國民黨堅持正面抗戰和片面抗戰,C、D兩項錯誤。兩個戰場的并存,尤其是中共領導的人民民主力量的增強,極大地影響了抗戰勝利后的中國政局。B項正確。
22.(2015·濟寧二模)寫實的歌曲能夠勾勒出一幅幅塵封的歷史畫面,常常喚醒人們的歷史記憶。下面歌詞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發生在( )
A.鴉片戰爭時期 B.太平天國時期
C.國民大革命時期 D.抗日戰爭時期
【答案】 D
【解析】 依據題干所給材料中“12月13日”“揚子江水滔滔”“就在12月13日陷入”和所學知識判斷,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故D項正確。鴉片戰爭時期、太平天國時期、國民大革命時期與題干中“就在12月13日陷入噩兆”不符,故A、B、C各項錯誤。
23.(2015·合肥一模)1939年1月,毛澤東在八路軍《軍政雜志發刊詞》中指出:“八路軍的這些成績從何而來……友軍的協助是明顯的,沒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戰,便無從順利地開展敵后的游擊戰。”據此,毛澤東旨在( )
A.肯定正面戰場對敵后戰場的支持
B.贊揚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的貢獻
C.突出游擊戰在抗戰中的戰略地位
D.高度概括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答案】 A
【解析】 由“……友軍的協助是明顯的,沒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戰,便無從順利地開展敵后的游擊戰”可知,毛澤東高度肯定了正面戰場對敵后戰場的支持,A項正確。B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材料突出的是國民黨的正面戰場,C項錯誤;抗日戰爭勝利是在1945年,D項錯誤。
24.(2015·安徽六校教研會)右圖是“布衣”馮玉祥于1939年創作的漫畫《播種圖》,其創作意圖是( )
A.表明日本速戰速決計劃的破產
B.呼吁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
C.號召全民族積極參加抗日戰爭
D.奠定戰后中國國際大國的地位
【答案】 C
【解析】 A項所述事件時間應在1938年10月,不符合題干時間1939年;呼吁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在圖片中無法體現,B項錯誤;二戰結束是1945年,D項錯誤。由圖片信息“爸爸、媽媽……把倭打走”表明號召人民參加抗日戰爭。
25.(2015·日照二模)下圖是8月11日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判斷該命令的目的是( )
A.支援東北義勇軍的抗日斗爭
B.建立東北根據地準備解放戰爭
C.配合東北解放軍進行戰略決戰
D.組織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
【答案】 B
【解析】 從各部出發地來看,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只有到抗戰后期才發展到命令中所述規模;從對各部的稱呼上,這不可能發生在建國之后,排除A、D兩項。抗戰勝利后,中共利用東北由蘇軍控制、國民黨力量薄弱的機會,做出了奪取東北,建立東北根據地為全國解放戰爭的大后方的戰略決策,故選B項,排除C項。
中國近代史專題練習:材料題
26.(2015·江蘇·22)甲午之役,民族之殤。對此,史學家陳旭麓說:“深重的災難同時又是一種精神上的強擊。”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順陷后,海軍提督丁汝昌褫職,仍統海軍駐威海,兵艦既弱,坐守而已。日艦集大連灣,將襲威海,先攻登州,陷榮成。日艦二十五艘環威海口外。海軍方新敗,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臺不能守,命卸巨炮機件以歸,免資敵,戴宗騫持不可。無何北臺陷,宗騫奔劉公島。日軍踞炮臺,以臺之巨炮俯擊澳內兵艦……海軍水手并登岸,噪出,鳴槍過市,聲言向提督乞生路,劉公島中大擾。諸洋員請姑許乞降,以安眾心,汝昌不可。軍士露刃挾汝昌,汝昌仰藥死。諸將推洋員托汝昌之名,作降書。日軍受降。
材料二 當中國盛時,日本不敢與抗。咸豐庚申中英之戰,敗釁,英、法、俄、美并為有約之國,日本不得與……是役(甲午戰爭)后,日人資中國賠款以興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義歸遼,責報殊奢,而中國復乖于應付,于是俄據旅順、大連灣,英據威海衛,德據膠州,法據廣州灣,以互為鈐制。中國乃不國矣。
——以上材料摘編自楊松《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戰戰場態勢的特點,歸納北洋艦隊失敗的主觀原因。
(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所造成的危害。
(3)結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關史實,對“深重的災難同時又是一種精神上的強擊”這一論斷加以說明。
【答案】 (1)特點:敵攻我守(被動挨打);海陸交織。原因:北洋艦隊避戰不出;將士貪生怕死;洋員鼓動投降;主帥指揮不力。
(2)危害: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機的加深);刺激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野心。
(3)說明:甲午戰爭客觀上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推動了救亡圖存運動;激發了政治變革思潮;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現代化)進程。
【解析】 第(1)題主要考查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旨在考查學生在相應的材料中尋找有效認息并結合所學答題的能力。第一小問“特點”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兵艦既弱,坐守而已”即可得出“被動挨打”的結論;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日軍踞炮臺,以臺之巨炮俯擊澳內兵艦”即可得出“海陸交織”的結論。第二小問“主觀原因”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旅順陷后,海軍提督丁汝昌……伯統海軍駐威海……坐守而已”即可得出“主帥指揮不力,避戰不出”的結論;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海軍水手……向提督乞生路……諸洋員請姑施教敢降”即可得出“將士貪生怕死,洋員鼓動投降”的結論。第(2)題主要考查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旨在考查學生在相應的材料中尋找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答題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當中國盛時,日本不敢與抗……(甲午戰爭)后,日人……培力既厚”即可得出“刺激了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野心”的結論;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俄據旅順、大連灣,英據威海衛,德據膠州,法據廣州灣……中國乃不國矣”即可得出“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結論。第(3)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和維新思想。旨在考查學生結合所學答題的能力。可從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的開展及其影響的角度思考作答。
27.(2015·開封二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鴉片戰爭 自然經濟 戰國后期各國變法 甲午中日戰爭 新中國的成立 外國資本主義經濟 戊戌變法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八國聯軍侵華 新文化運動 洋務運動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以“××××的發展”為主題,從上述表格中選出三個相對應的歷史事件,再補充一個符合該主題的歷史事件,以這四個事件為材料,寫一篇小短文。(要求:主題明確;事件選擇完整、準確;材料運用充分;邏輯清晰;史論結合。)
【答案】 主題:如反侵略戰爭、西學東漸、近代中國經濟結構。
示例一 主題: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的發展。表格中的歷史事件: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補充的歷史事件:抗日戰爭。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世紀90年代,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簽署屈辱的《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19世紀末,八國聯合發動侵華戰爭,中國再次戰敗,《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0世紀30年代,全民族抗戰爆發,中華民族經過八年浴血奮戰,最終打敗日本帝國主義,贏得了百年來抗擊外國侵略的完全勝利。綜上,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的發展經歷了開始戰敗—跌入谷底—最終完全勝利的發展過程。
示例二 主題: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發展。表格中的歷史事件: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補充的歷史事件:五四運動。19世紀60年代,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學習西方軍事、技術,中國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紀90年代,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掀起戊戌變法運動,效仿西方,要在中國確立君主立憲政體,中國西學東漸深入。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興起,資產階級激進派以“民主”“科學”為旗幟,否定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科學、文化。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思想界的主流,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把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創造了條件。綜上,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發展經歷了學技術—學制度—學思想—以俄為師的發展歷程。
【解析】 依據表格可以選取不同的主題:以1840年以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為主題,選取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補充抗日戰爭,反映出中國是如何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又是如何實現民族復興的;以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為主題,選取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新文化運動,補充五四運動,反映出中國向西方學習由器物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以及十月革命后以俄為師的變化。
28.(2015·福建質檢)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屈辱和抗爭中不斷走向覺醒和團結。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國之大患,由國家視其民為奴隸,積之既久,民之自視亦如奴隸焉。……吾國之人視國事若于己無與焉,雖經國恥、歷國難,而漠然不以動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勢使然也。且其地太遼闊,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絕,異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視若異國焉。……故非受巨創負深痛,固不足以震動之。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1898年)
材料二 我們要知道,在當年,一個國家落后會導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會造成國人的民族情感和國家意識的淡薄。關于這種情況,我們只要拿1895年的公車上書運動與1919年的五四運動略做比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僅僅集中在文武官員和一些中心城市的舉人中間,在全國大多數地方幾乎沒有太多反響。……(而后者)全國各大中城市幾乎都有響應。其實際參與者,既有上層政府官員,更有大批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甚至還有相當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員卷入其中。不僅其參加人數超過公車上書運動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響也大得太多了。
——楊奎松《何謂民族主義及我們應該怎樣愛國?》
材料三 《義勇軍進行曲》問世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悲憤歌聲,便很快就傳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個角落,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無論他是那一個民族的中國人,都會有人唱它。……(1937年)9 月 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布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該《宣言》強調國共合作對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前途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鄭大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
(1)據材料一,指出國人對國事“漠然”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甲午一役”喚起民族資產階級為挽救民族危亡開展的主要愛國活動。
(2)據材料二,概括五四運動超越公車上書運動的主要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從資訊傳播、教育狀況及民眾觀念的角度分析促成這種超越的因素。
(3)據材料三,指出民族團結在抗戰時期呈現的新特點。有學者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樞紐”,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
(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推動中華民族覺醒和團結的主要因素。
【答案】 (1)原因:君主專制造成國民意識淡薄;疆域遼闊且交通不便,民眾缺乏民族(國家)認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機不足以驚醒國人。(答對二點即可)
活動:宣傳維新思想,發動戊戌變法;倡導實業救國,發展民族工業;宣傳三民主義,領導民主革命。
(2)表現:運動的規模更大(人數多,范圍廣);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參與階層多);影響更大。(答對二點即可)因素:電訊、報刊發展,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新式教育推廣,先進知識分子與青年學生群體壯大,思想活躍;民主觀念漸入人心,民眾關注國事。
(3)新特點:全國各族人民、海內外同胞團結抗戰;形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說明:促進中華民族覺醒,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激發愛國熱情);取得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首次完全勝利;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民主革命勝利的基礎,推動民族解放。
(4)民族危機加劇;先進中國人的引領;社會的近代化;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凝聚力加強;國民觀念的進步,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追求。(答對三點即可)
【解析】 (1)“原因”結合材料一中“而漠然不以動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勢使然也”“由國家視其民為奴隸,積之既久,民之自視亦如奴隸焉”“且其地太遼闊,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絕,異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視若異國焉”和所學戊戌變法時中國的政治特點進行綜合分析即可作答。“活動”結合所學甲午戰爭以后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思想上開展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活動的史實作答即可。(2)“主要表現”可根據材料二中“全國各大中城市幾乎都有響應”(范圍廣)、“其實際參與者,既有上層政府官員,更有大批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甚至還有相當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員卷入其中”(參與階層多)、“影響也大得太多”(影響大)、“其參加人數超過公車上書運動不知多少倍”(人數多);“因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影響范圍廣”與當時的電訊、報刊的發展有關;人數多說明民眾關注國事,與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有關;“參與階層多”說明新式教育的推廣。(3)“新特點”根據材料三中“(1937年)9 月 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布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該《宣言》強調國共合作對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前逢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可分析出答案。(4)“主要因素”結合幾則材料可分析出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與民族危機、國民觀念、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等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