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經濟專題訓練
中國古代經濟專題訓練:選擇題
C.人們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國家的稅收主要是土地上出產的谷物
解析 以土地神和谷神作為國家的代稱,體現了二者對國家的重要性,故選B項。A、C、D三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
答案 B
2.《新全球史》記載,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鐵制農具在中國驟然增加,鐵犁、鐵鎬、鐵鍬、鐵鋤、鐵鐮刀和鐵耙在鄉村里成為日常用具。這一現象給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不包括( )
A.農產品產量增加 B.人口數量增加
C.重農抑商政策確立 D.水利事業發展
解析 戰國時期,為了禁止農民棄農經商,商鞅在秦國進行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重農抑商政策的確立與鐵農具的出現和增加無直接關系,故選C項。
答案 C
3.《沈氏農書》中記載說:“家有織戶,織與不織,總要吃飯,不算工本,自然有贏。”這段材料反映了我國古代的家庭手工業( )
A.與農業相結合,競爭力強
B.生產方式落后,效率較低
C.以營利為目的,面向市場
D.生產成本較低,自給自足
解析 提取材料信息:完成工作量與不完成都有一定的營利,說明具有“自給自足”的特點,農戶自己完成說明生產成本較低。
答案 D
4.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一下,次第下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這種提水工具最早出現于( )A.漢代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解析 從材料判斷此灌溉工具的動力是水力。而隋唐五代時期,在長江流域發明了高轉筒車以引低處水灌溉高處農田。
答案 C
5.有史學家說:“(春秋戰國時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權,不僅意味著毫無阻礙和毫無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著把它出讓的可能性。”此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業的發展 B.鐵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經濟的發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解析 由材料中“毫無阻礙和毫無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可以看出,主要描述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狀況,依據所學知識可以看出,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現的根本原因是鐵器和牛耕的使用。
答案 B
6.下圖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最主要特點是( )
A.刀耕火種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B.男女分工十分合理
C.男耕女織的經營方式
D.十分重視紡織業的發展
解析 注意圖片反映的是男耕女織。A項從材料中看不出來;結合封建社會經濟發展分析B項是錯誤選項;C項體現了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是正確選項;D項僅反映手工業方面的內容,太片面,故排除。
答案 C
7.以下為商代出土的青銅器,對此判斷正確的是( )
A.應出自官營手工業
B.青銅器具在社會上普遍使用
C.人類進入鐵器時代
D.這一時期青銅農具廣泛應用
解析 夏商西周時期的青銅鑄造由官府壟斷,故A項說法正確。青銅器屬于高級物品,民間幾乎沒有,排除B項;人類進入鐵器時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C項;青銅比較珍貴,在農業中很少使用,排除D項。
答案 A
8.史籍記載,兩漢初期,大工商業者“采鐵石鼓鑄,煮海為鹽,一家聚眾或至千余人”、“深山窮澤之中成奸偽之業”。可見該時期( )A.制鹽冶鐵行業出現較大規模的民營作坊
B.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沒有產生實際作用
C.民營手工業規模和技術超過官營手工業
D.民營作坊采用水力鼓風和高爐煉鐵技術
解析 注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一家聚眾”“奸偽”,可以看出制鹽冶鐵行業出現較大規模的民營作坊,故選A。題干材料體現不出政府政策,排除B;從材料中看不出民營手工業規模和技術超過官營手工業,排除C;材料體現不出手工業生產采用水力鼓風和高爐煉鐵技術,排除D。
答案 A
9.2012年,在廣州動物園發現并挖掘出4座磚室墓,分屬東漢、南朝、隋朝和明代,在考古現場肯定不會發現( )A.用灌鋼法鍛造的寶劍 B.精美的青花瓷
C.極具審美價值的琺瑯彩 D.成套的青瓷冥器
解析 琺瑯彩,始創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時,琺瑯彩得到進一步發展;從時間上排除,故選C項。A項成就出現于南北朝,B項成就出現于明朝,D項成就出現于東漢,皆符合時間限定。
答案 C
10.元朝時期,我國農業史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蠶桑業生產趨于萎縮,主要原因是( )A.元朝限制對外貿易,絲綢外貿停滯
B.蒙古貴族喜歡皮毛衣服,對國人產生巨大影響
C.元朝統治野蠻落后,社會生產破壞嚴重
D.棉花種植面積擴大,棉紡織技術進步
解析 元朝時期棉花大量種植,由于其具有的價格便宜,產量大、棉紡技術提高等比桑蠶業具有的優勢,因此導致桑蠶業生產趨于萎靡。A、C項不符合史實,蒙古貴族喜歡皮毛衣服在全國一些區域氣候不適合。
答案 D
11.杜甫詩“大邑燒瓷輕且堅,叩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贊嘆的瓷器種類是(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彩瓷
解析 根據所學回答即可,杜甫在詩中贊賞了白瓷。青花瓷出現于元代;彩瓷是在清代。
答案 B
12.明清之際,江南出現了“婦女半邊天”的說法,顯示了江南婦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棉紡織業發展迅速,以女性為主的家庭手工副業成為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
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識字率提高,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C.民主平等思想廣泛傳播,女性逐漸擺脫家庭和傳統思想的束縛
D.江南地區人口大量外移,性別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解析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手工業。江南婦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這與婦女在生產中的作用有關。結合明清時期棉紡織業的發展,可以判斷A正確。B項不能說明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C項“民主平等思想廣泛傳播”有誤,D項不符合史實。
答案 A
中國古代經濟專題訓練:材料題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必須社會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勞作,大規模地占有它或馴服它。這種必要在產業史上,有最決定的作用。”
——《資本論》第1卷
材料二 唐朝初年,北方中原地區“自伊洛以東,暨乎海岱,灌莽巨澤,蒼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
——《舊唐書》卷71
材料三 水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川瀆陂池之政令,以導達溝洫,堰決河渠,凡舟棹灌溉之利,成總而成之。
——《唐六典》卷7
凡京畿之內,渠堰陂池之決壞,則下于所由而修復之。每渠及斗門,各置長一人。至于溉田時,乃令節其水之多少,均其灌溉焉。
——《唐六典》卷23
材料四 唐朝水利工程建設(單位:個)
地區 關內道 河南道 河東道 河北道 隴右道 山南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劍南道 嶺南道 共計 前期 11 20 16 54 1 5 4 22 27 3 163 后期 13 7 2 3 1 6 13 49 4 3 101 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單位。統計資料來源于《新唐書》、《元和志》、《通典·州郡典》、《括地志》中有年代記載的水利建設項目。
(1)戰國、兩漢時期的中國統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非常重視水利工程建設。結合所學知識各舉一例并說明其歷史作用。
(2)根據材料二、三,分析指出唐朝前期水利工程興修的原因。根據材料四分析唐朝水利工程建設的特點。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我國古代農業水利工程建設的認識。
解析 第(1)問,回答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及作用。第(2)問,第一小問從戰爭、政權鞏固、農業生產等方面組織答案;第二小問從數量、地理位置方面回答。第(3)問,屬于開放式問題,只要從“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戰國:秦國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或水工鄭國修建的鄭國渠使關中平原成為沃野,為秦的統一提供了大量的糧食。)西漢:修建了漕渠、白渠和龍首渠,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西漢強盛的基礎。
(2)原因:唐朝建國之初,北方中原地區經過連年戰亂,生產破壞,人口流亡。要鞏固政權,必須首先恢復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是其必要條件;唐朝政府高度重視水利工程的興修,設專門官員管理水利事業。
特點:唐朝興修的水利工程多。唐朝前期多于唐朝后期。唐前期興修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北方中原地區,唐后期大多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區。
(3)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工程的興修,提高了農業生產發展的能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奠定了封建社會繁榮的基礎;水利建設是封建國家的重要職能之一,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14.制瓷業被稱為“土與火的藝術”,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奮、智慧和創造力。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東漢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燒造成功,之后綿延千年,盛燒不絕……(唐五代時期,越窯生產的“秘色瓷”)玲瓏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縟的紋飾,表現了越窯鼎盛時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種類繁多,形制各異,紋飾題材眾多,裝飾技法豐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個集大成的時期。唐以后浙江生產的精美瓷器,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遠飄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館青瓷館前言
材料二 萬歷時王世懋《二酉委譚摘錄》說“天下窯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因而他戲稱之為“四時雷電鎮”。
萬歷三十四年蕭近高說:“(景德)鎮上傭工,皆聚四方無籍游徒,每日不下數萬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圖說》中也記載了當時的實況:“景德鎮袤延僅十余里……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藉此食者甚眾。”
(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業發展的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影響。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時期制瓷業的發展出現了哪些特點?這能否說明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什么?
解析 中國古代手工業素稱發達,歷史悠久。第(1)問,浙江制瓷業發展特征從歷史悠久、工藝高超、產品精美等方面概括,從手工業對商業發展和城市繁榮,以及對中外經濟交流的促進作用方面回答影響。第(2)問,結合明清手工業發展的時代特征、區域分工擴大、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等角度回答。由于資本主義萌芽始終處于從屬地位,所以明清時期經濟結構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
答案 (1)特征:歷史悠久;工藝技術不斷發展,產品精美;產品種類繁多;走向世界。
影響:有利于商業和城市的繁榮;促進了中外經濟交流。
(2)特點:景德鎮制瓷業繁榮發達(或“景德鎮是全國制瓷業中心”);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產生;私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不能說明。因為在全國范圍內,自然經濟仍然占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