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專項練習題及答案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專項練習題一、選擇題
1.(2014·四川成都模擬)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記中寫道:“一友人告訴我,俄國現在無物不集中,消費者都是以團體為單位,個人名義很難領到需要物品。……消費者憑勞動券領取,勞動券以工作高下為標準分為幾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費公報登載。”這段材料顯示了蘇俄( )
A.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情況
B.實行新經濟政策帶來的新變化
C.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的場景
D.擴大政治“公開性”的嘗試
2.(2014·來賓模擬)“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狀況,而是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呢?因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狀況,就需要有糧食和燃料。從整個國家經濟的角度來看,現在最大的‘阻礙’正是這方面引起的。”這則史料作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蘇俄新經濟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戈爾巴喬夫改革
3.(2014·江蘇鹽城調研)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當地對列寧說,“實行新經濟政策就是對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寧遭受指責的主要原因是( )
A.實行余糧收集制
B.采取固定的實物稅
C.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D.試圖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
4.(2014·安徽黃山模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在一次會議上對自己做出剖析:“我們過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對資產階級要懷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經濟政策一來,我們便認為是反革命。其實黨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斗爭的一種新形式。”保爾的這一剖析說明當時他已真正認識到( )
A.實行糧食稅有利于農業生產恢復
B.新經濟政策是一種反革命的經濟政策
C.新經濟政策促進國內戰爭的勝利
D.新經濟政策能加強工農聯盟并能鞏固政權
5.(2014·廣東惠州調研)有學者認為,“莫斯科的模式,不僅在本質上比底特律或曼徹斯特模式為佳(因為它正代表著反帝國主義的精神),事實上也更為適宜,尤其適合那些缺乏私有資本及大量私人企業的國家。”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凱恩斯主義
D.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6.(2014·開封模擬)下面是俄國(蘇聯)1913-1926年工業生產情況表
年份項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 工業產量比重 生產資料
生產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費資料生產 59.3% 56.3% 51.9% 56.6% 56.1% 以下有關這一時期工業發展的結論,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
A.體現了政策的連續性和經濟穩定增長
B.建立在對農業的掠奪基礎之上
C.為以后蘇聯經濟結構失衡埋下禍根
D.關注到了有關國計民生產業的發展
7.(2014·江西南昌模擬)20世紀30年代,蘇聯農場比美國農場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產量僅相當于美國農場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雖然只占總耕地面積的3%—5%,卻生產了相當于蘇聯農產品總量的25%—30%。造成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斯大林模式使工業與農業的比例失調
B.激進的集體化政策壓制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C.兩個五年計劃中片面發展工業
D.國內的政治斗爭破壞了農業的生產環境
8.(2014·江西八校聯考)1931年蘇聯購買的機器設備約占世界機器設備出口總額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約有1 700名美國工程師在蘇聯重工業部門工作。對以上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西方國家大蕭條是蘇聯實現工業化的先決條件
B.蘇聯20世紀30年代初的工業化依賴于西方大國的支持
C.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加速了蘇聯的工業化建設
D.學習西方技術是蘇聯實現工業化的有效途徑
9.(2014·吉林長春模擬)赫魯曉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以后,提出“使集體農莊莊員從物質利益上關心公有經濟發展的原則”,規定從1958年7月起取消集體農莊向國家義務交售糧食、油料、馬鈴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實行統一的農產品收購辦法。這些規定的實質是( )
A.部分承認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
B.廢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鞏固農村公有制經濟主導地位
D.恢復農民的產品支配自主權
10.(2014·周口模擬)赫魯曉夫執政后實行經濟改革,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反映了其改革內容的是( )
A.“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
B.“誰不加入集體農莊,誰就是蘇維埃政權的敵人”
C.“提高集體農莊的物質利益”
D.“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11.(2014·梧州模擬)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執政后,“在生產方面,企業有權根據下達的計劃指標自行編制年度計劃。在完成計劃任務外,可以接受計劃以外的加工訂貨任務,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廢料生產計劃以外的產品。”這一措施( )
A.打破了傳統經濟體制的舊格局
B.改變了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的問題
C.力圖調動企業的主動性、創造性
D.國家與企業經濟關系得到根本調整
12.(2014·浙江臺州模擬)俄羅斯歷史學家普羅科菲耶夫在《論蘇聯的改革》中分析說: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比如賣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態學家的壓力下,同時關閉了所有生產洗滌設備的工廠,造成洗滌用品短缺……這類決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說明戈爾巴喬夫改革( )
A.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B.在國家經濟決策問題上的措施激進
C.在經濟領域完全背離了社會主義原則
D.繼續采用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專項練習題二、非選擇題
13.(2014·洛陽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20世紀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資本主義各國進步人士,或者以朝覲式的拜謁,或者以記者式的評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尋味,奏響了一曲訪蘇交響曲。他們稱贊新生的蘇聯是“一塊讓人類再次得救的新大陸”,“代表著人類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進步人士對蘇聯國內政策進行了坦率的批評。1935年訪問蘇聯的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寫道:蘇聯顯示了“無比高漲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為全人類更美好更燦爛的未來而工作”。另一方面蘇聯“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賤民階級,……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將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與他們的西方朋友相比較,真擔心有朝一日突然發生社會動蕩”。
——摘編自《蘇聯這面鏡子》
材料2:“我們必須考慮積累的界限問題,投資的最大界限問題,在這里我們弦繃得太緊了,把它繃得太緊,使商品荒更加尖銳化,已經不行了……”從供求關系平衡角度作詳盡的分析,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點,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個深刻內在的錯誤。”
——蘇共領導人之一布哈林《一個經濟學家的札記》(1928年)
(1)結合材料1和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進步人士稱贊蘇聯的主要原因。
(2)材料1、2批評了蘇聯社會中的哪些不健康現象?上述現象反映了蘇聯工業化中存在的什么嚴重問題?
4.(2014·來賓模擬)關注世界,關注未來,關注國家的發展。以史為鑒,繼往開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1:1918—1937年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發展狀況表
項目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體農莊數
(單位:千個) 1.6 57.0 85.9 233.3 243 參加集體農莊
的戶數(單位:
百萬戶) 0.02 1.0 6.0 15.7 18.5 集體化的比重:
占農戶總數
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總播種面
積的百分比 不詳 14.9 33.6 87.4 99.1 ——齊世榮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
材料2:(赫魯曉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蘇聯在建立共產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上,在按人口平均計算的產量方面將超過最強大最富裕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
在第二個十年(1971—1980年)結束時,……蘇聯將基本上建成共產主義社會。完全建成共產主義社會將在下一個時期完成。
——齊世榮主編《當代世界史資料選輯》
材料3:勃列日涅夫改革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蘇聯工業年均增長率為8.5%。第二階段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業總產值年增長率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階段,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業總產值僅增長2.8%。
——《歷史Ⅱ(必修)·歷史材料與解析》
材料4:1981—1985年,蘇聯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5.1%、3.1%、2.2%、1.8%。因此,戈爾巴喬夫一上任就驚呼,“國內形勢已經潛伏著嚴重的社會經濟危機”。
(1)材料1表格反映出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的哪些特征?指出這一運動的主要目的。
(2)根據材料2指出赫魯曉夫在重大決策問題上所犯的錯誤。從其經濟改革措施中舉一例加以說明。
(3)根據材料3指出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經濟的發展趨勢及其原因。
(4)指出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經濟改革沒有取得預期成果的情況下,戈爾巴喬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指出蘇聯解體過程中在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方面的錯誤做法。
(5)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給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哪些啟示?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專項練習題答案
1.解析:選A。把握時間“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費者憑勞動券領取”,可知此時蘇俄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選擇A項。
2.解析:選B。從材料信息看,這段話體現了對農業和農民問題的重視,提出要改善農民生活狀況,蘇俄新經濟政策含有這方面的內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對農民的剝奪;斯大林模式、戈爾巴喬夫改革注重發展重工業,均可排除。
3.解析:選C。新經濟政策是利用商品和貨幣關系來發展經濟,也就是在一定程度范圍內發展資本主義,壯大社會主義經濟實力,逐步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過渡,故選C。
4.解析:選D。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其實黨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斗爭的一種新形式”反映的是新經濟政策在政治領域的作用。故選D。
5.解析:選D。 從材料“尤其適合那些缺乏私有資本及大量私人企業的國家”,可知此模式能夠克服缺乏資本的問題,也就是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進行經濟建設,故選D項。
6.解析:選D。觀察表格中時間可知反映的是1913-1926年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的生產比重變化,從表格中可看出,消費資料生產所占比例大,說明蘇聯重視國計民生的發展,故選D;A、B、C結論不符合史實,表格中也體現不出來。
7.解析:選B。本題考查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美蘇相比,蘇聯的農業產量低于美國;私人土地和集體土地相比,私人土地產量相對較高,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業集體化政策的推行,極大地傷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8.解析:選D。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大量工人失業,而蘇聯在斯大林模式下,以及抓住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機遇,快速實現了工業化,題干現象正是這一階段特征的表現。A項“先決條件”說法錯誤;B項“依賴于西方大國的支持”說法錯誤;20世紀30年代是斯大林領導時期,新經濟政策已被廢止,C項排除;題干反映了蘇聯大量進口機器設備與大量美國工程師在蘇聯工作的現象,說明的是蘇聯工業化建設中積極利用西方技術,D項正確。
9.解析:選A。從材料信息看,取消義務交售制并沒有說明這是允許農民對產品有支配自主權,而是部分承認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
10.解析:選C。本題考查赫魯曉夫改革的內容。斯大林模式的農業集體化政策加大了對農民的剝削。“提高集體農莊的物質利益”沖擊了這一傳統做法,故選C。A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規定。B是斯大林模式的做法。D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措施。
11.解析:選C。勃列日涅夫上臺后,對赫魯曉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調整,在堅持集中計劃管理的前提下,擴大國營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材料描述的現象就體現了這一特點,試圖通過這些措施調動企業的主動性、創造性。
12.解析:選B。本題考查對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理解。據題干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關閉了所有生產洗滌設備的工廠”,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絕對性,實質反映了改革中措施的激進。
13.解析:第(1)問根據時間“20世紀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結合所學知識從十月革命、蘇聯工業化成就以及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危機的角度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概括,第二小問從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來分析。
答案:(1)原因:①十月革命勝利、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建立,使西方進步人士看到了人類解放的希望。②十月革命后的蘇聯支持西方各國人民的正義斗爭,贏得西方各國進步人士的好感。③蘇聯工業化取得輝煌成就,使西方各國進步人士感到欽佩。④20世紀3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法西斯勢力猖獗,西方各國進步人士對資本主義制度更加失望。
(2)不健康現象:①出現新的貧困群體——農民。②社會上缺乏自由氛圍。③用于建設的投資過大。④商品供應緊張,供求關系失衡。
嚴重問題:①經濟發展不平衡,嚴重忽視農業生產,損害了農民的利益。②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一定程度上壓制了自由、民主。③重建設、輕生活,不重視改善民生,不利于調動人們生產的積極性。
14.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1表格數據的變化從速度、規模上歸納農業集體化的特征;目的根據所學知識從解決糧食困難、變革生產資料所有制上分析。第(2)問根據材料2提出的奮斗目標可以看出錯誤所在:急躁冒進;例證根據所學從改革措施中體現的這一問題列舉即可。第(3)問趨勢從材料3數據的變化可以看出:下降、甚至停滯;原因從其指導思想方針、對外政策、個人因素等方面分析。第(4)問首要目的據材料4反映的問題可知是進行經濟改革。錯誤做法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第(5)問啟示從對改革艱巨性的認識、民主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政策制定與經濟發展規律的關系等方面歸納。
答案:(1)特征:集體農莊發展迅速;全盤集體化。目的:為了加強對農業的管理,擺脫糧食供應困難;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
(2)錯誤:赫魯曉夫對社會主義建設缺乏科學認識,犯了急躁冒進的錯誤。舉例:大規模墾荒,提倡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使許多地方變成了荒漠等。
(3)趨勢:蘇聯經濟的發展日趨遲緩,經濟增長率逐年下降,進入停滯時期。原因: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對蘇聯社會實際發展水平的錯誤判斷,阻礙了改革進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個人作風專斷。(任答三點即可)
(4)首要目的:為了擺脫蘇聯國內長期以來經濟發展出現的停滯和衰退局面。錯誤做法:蘇聯放棄黨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實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5)啟示:認識到改革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經濟建設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經濟建設要搞好綜合平衡,協調發展;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決反對西方的“和平演變”。
猜你感興趣:
1.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專題訓練
2.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試題及答案
3.高三歷史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復習題及答案
4.2017高考歷史美蘇爭霸專項練習題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