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看似好就業的“陷阱”專業(2)
隨著畢業生人數劇增,計算機與通信工程、自動化、電子技術等相近專業間擠占就業崗位現象更加突出。我國人才和勞動力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低,高校與用人單位間也缺少便捷、高效的供需機制。
由于畢業生就業市場不規范、制約機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存在,導致了不公平競爭、虛假招聘、隨意毀約等現象在各地普遍存在。尤其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對外地大學生落戶設置的種種政策限制,致使眾多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成為"臨時工",嚴重傷害了他們的個人利益。于是,計算機行業的就業意愿開始遭受嚴峻考驗。
9.新聞:找個實習機會也不容易
就業難度:受到媒體發展變革的影響,不少單位嚴格控制新聞采編人員的數量;與此同時,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也整頓新聞出版秩序,削減停辦了一批報刊。
然而,與此同時,新聞專業的開設規模空前龐大,從以往的新聞類專業開始只有老牌院校的中文系辦,到現在的綜合性院校、行業性院校等也在搶著辦。這樣一來新聞人才的供求失衡就顯而易見了,事實上如今就連進一些好的新聞單位實習都要通過打通"人脈"獲得寶貴的機會,而那些"過五關、斬六將"殺入最后面試環節的應聘者事后回想起來也許還會心有余悸。
10.法律:法官律師并不好當
就業難度:目前從社會需求來看真正能夠從事法律行業的專業人才,相對于每年法律專業的畢業人數,其實是少之又少。為什么法學出路較窄導致法律行業這么難進?造成這種就業困難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當前的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沖突,絕大部分的法學學士甚至法學碩士,不能立刻從事與法律專業關系密切的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律顧問等工作,而必須得通過司法考試,要知道極低的通過率成為了擺在他們面前的最大的"攔路虎"。
其二,從事法律行業的公務員由于職位極其有限而且"熱度"很高,一個崗位就有成百上千個報考者爭搶。
其三,法律人才要想轉行發展的話也較為困難,每年都會有其他專業的畢業生試圖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法律行業就業,導致了就業的競爭更為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