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教家風故事作文征文
我的家教家風故事作文征文篇1
什么是家風?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素質和教養,有什么樣的家風,往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財富觀。它是一個家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好的家風,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長的保證,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我的家風是什么?我開始追憶、思索。
“百善孝為先”
孝敬父母是人類最樸素最基本的情感,孝敬父母是創建和睦家庭,進而創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在我的記憶中,父親和母親背奶奶上墳的情形總會不時浮現。那時我剛上小學,我們一家去給爺爺上墳,山有些陡,奶奶是小腳,加上她年近70,沒法再爬山下坡,父親和母親就輪換著背奶奶,媽媽常年在家干農活,體力好,背奶奶的次數又多些。我上五年級時,奶奶還語重心長地對我說;“等你媽媽老了走不動時,你可要背你媽媽呀!”奶奶生育9個孩子,子女成家后,她獨自生活,幾個兒子共同贍養。在6個兒媳婦中,我母親最孝奶奶,她穿的繡花鞋和系的圍腰全是母親做的。縫年過節或平時家里有好吃的菜,一定叫上奶奶一同吃。
如今父親和母親也年過70,我隔三差五回去看看,給他們洗洗衣被,收拾收拾屋子。如有病痛,我和丈夫就送他們去醫院。我常想,父母年輕時不但要撫養我們成長,而且還搞家庭建設,吃了不少苦,現在我們應該孝敬他們、讓他們安度好晚年。我的兒子現在安徽讀大學,每個星期都給外公、外婆打電話,放假回家,第一時間就是看望他們,樂得倆位老人心里甜蜜蜜的,夸孩子懂事、省心。
“知恩圖報、善莫大焉”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感恩使我們在困難時得到慰藉、獲得溫暖,激發我們挑戰困難的勇氣,進而獲取前進的動力。我上小學在農村,那時家里窮,父親的工資低,母親一人在生產隊“苦公分”,上有奶奶和外婆要贍養,下有我和弟弟在撫養,加之還蓋房子,真是苦夠吃不夠。蓋房那會兒要請人,村民們很樸實,也體諒我們不收工錢,母親過意不去,晚上幫人做針線活,比如繡花、做鞋、補衣服,有時幫人家寫信來給予回報。
我和弟弟參加工作后,家里的日子有了好轉,母親時常提起困難時幫助、支持和關心過我們的那些人,她常念叨:“蓋房時三叔和大哥幫抬石頭,李大爺、阿國叔幫砌石腳,二姑爹趕著騾子幫馱瓦并且還資助我家大米……”這些年來,父母住在縣城,雖然他們年紀大了,但仍然進行著能力范圍內的感恩,李大爺病了癱瘓在床,回村里看過幾次;二姑爹的大兒子生病住院,又找醫生又送飯;六哥的小兒子考上大學,回去祝賀……知道村里有人來看病住院就主動去探望,村里誰家進城辦事,需要幫忙,他們盡力而為。
農歷正月十五的龍燈盛會“鬧花燈”,是我們密祉的傳統佳節,父母每年都回村里支持這項公益活動,與當“燈頭”的家庭一起籌備十五要出的龍燈和表演的節目。母親參加各式彩燈的扎裱,父親創作花燈節目,老倆個從早忙到晚,不亦樂乎。母親說:“一村人就是一家人,雖然人家不望著我們感恩回報,但常懷一顆感恩之心,自己就活得輕松,愉快、踏實。”是啊,其實感恩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要感恩的不僅是父母、親朋好友、老師、同事,還有更多的曾經幫助過的那些人。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會更加感激和懷想那些有恩于我們的一切;常懷感恩之心,便會以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鼓勵為最大的快樂,便能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而不求回報。
“成由勤儉敗由奢”
勤儉節約是一種公認的好習慣,更是一種美德。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和弟弟,只有勤勞、節儉日子才能過得好,安逸享樂將一事無成。父親在單位上班,母親在農村,家里的所有農活都得母親一人扛著。記得在生產隊勞動時,母親為了多增加公分,包挖過一畝多豆田。因豆田很硬,難挖,所以大多由壯年男子或耕牛來犁公分就高,可由于公分高,母親一個女人家,天還沒亮就去挖,直到天黑才回家。家里第一次蓋房子時,部分石頭是母親利用生產隊勞動之余的早晚到村后的石場背的,她能背的就背,背不了的請人抬。農村土地承包到戶后,母親特別高興,因自家的承包田,自己作主,不受制約,該種的種上,管理跟上,她種的莊稼年年豐收,從此家里就有了吃不完的糧食。
“浪費無底洞,坐吃要山空”、“粗茶淡飯、細水長流”是母親時常講的一些諺語。父母穿的衣服基本是我和弟弟買,因多年來他們形成節儉習慣,認為不破不漏就行,不必有多好,干凈就行,有時我們不穿的還拿去穿,說是扔了可惜。用破了的床單、被套,母親“改造”后繼續用。一天吃不完的飯菜,第二天接著吃……我對父母說:如今家里生活條件好了,該是享受的時候,不要過多節約,該穿該吃的都不缺。但他們仍然很節儉。回想父母從30歲起到60歲,在農村老家蓋過兩次房子,縣城買了一套住房,不靠勤勞、節儉,拿什么蓋?
父母勤儉的好習慣不僅影響我們姐弟,也讓我們的下一代受益。我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畢業只用過兩個書包,高中三年學校統一定制的校服就買過一套,畢業時我數數上衣的補丁共有三個,左右肩各一個,恰好是背書包的位置,袖子上一個,都是我用同色面料從里面添補上的。每月生活費約400元,錢不亂花,他的理由是:自己是到學校求學的,不是去比吃穿,再說,那用的可是父母的錢。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謙虛就是不自滿,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態度,也是品行和修養的重要體現。父母常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些話都說明了謙虛對于成長的重要性。因為只有謙虛才能不斷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識而能不斷進步,驕傲自滿只能停步不前。父親是彌渡縣花燈團退而不休的老職工,好學、敬業、能吃苦,一輩子酷愛他的音樂事業。至今,只要團里有大型節目參演,仍請他寫音樂、作指揮,大型花燈表演劇《正月十五鬧花燈》等劇目的音樂榮獲省州文藝匯演音樂創作獎。目前,71歲的父親,還忙于收集整理《彌渡縣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工作。母親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只讀過兩年書。但她從小喜愛刺繡,且一直努力自學,她繡的裹背、枕頭、繡花鞋是我們家困難那個年頭的生活來源之一。后來家里經濟條件好了,不需要她再做繡品幫補了,但她仍堅持刺繡,她繡的《老壽仙》、《八仙》、古式裹背等先后獲得了“大理州民間藝術大師”稱號、“云南省民族民間美術藝人”。父母的言傳身教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也滲透在我和弟弟的生活和工作中。
“和為貴、諧為美”
父母用“遠親不如近鄰”來教育我們和鄰居要和睦相處,鄰居與我們抬頭不見低頭見,如果能做到相互關心,相互諒解,那就給自己和他人都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記得小時候到縣城找父親,那時他住的是一幢瓦樓房,父親住樓上,上下是木樓梯,如不小心走得重或者水弄在樓板上,父親一定要批評,因會影響鄰居。
成家多年來,我謹記父親的教導,如今我與鄒家、趙家做鄰居,幾年來,我們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只要有機會在一塊都有講不完的話,說不完的家事,十分開心。鄒家在房頂上種了蔬菜,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菜,總是熱情的送上門或讓我去采摘。有時我從兩家之間約1米高的隔墻上爬過去,把需要的菜采過來,綠色環保的菜味道就是不一般,吃著放心,然而更多的是暖心。
在我們幾家的大門前是一條6米寬的通道,用于停放車輛,沒有清潔工來清掃,于是我們三家都“爭”著打掃,數趙家最勤快,經常一大早就掃完,我家成了落后分子。我深深體會到能結為鄰居是種緣份,鄰里之間的友好關系是社會和諧環境中的一朵鮮花,這朵鮮花需要大家澆水呵護,才能枝繁葉茂,連成大片花圃,整個社會才能更加美麗和諧、溫馨。
點點滴滴的回憶,讓我對父母充滿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恩,我愛我家。然而,沒有國哪有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千萬個家庭有好的家風,國家就和諧穩定、蓬勃向上、國富民強。讓我們重視家風、端正家風、涵養家風,共同創建社會文明新風。
我的家教家風故事作文征文篇2
家庭教育是一個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教育,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你的教育已經給孩子的生命打下了最重要的烙印。教育不是你說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
好的家風可以讓一個孩子更健康的成長,而我從小就沐浴著好的家風。在家中父母難免會因為一些磕磕絆絆,但他們更多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他們理性的一面,是他們讓我懂得了如何做一個有修養的人。 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和父母出去吃大餐。記得很深刻,有次吃喜酒,菜還只上了2道,我看得眼饞,已經想吃了,拿起筷子準備夾菜,媽媽一把奪過我的筷子,并適時對我進行餐桌禮儀教育。雖然當時很生氣,但是現在我要感謝媽媽,是她讓我明白了餐桌禮儀的重要性。媽媽經常教導我:“自古,中國人便十分重視餐桌禮儀,中國人的餐桌禮儀體現在禮、孝、德、讓、教。講賓客長幼之禮,尊敬長者的孝道,飲食謙讓有度且不浪費糧食,像你這樣,菜沒上齊,客人沒上桌就想吃,就是不懂禮儀。”
現在我長大了,如果我吃飯只用一只手拿筷子,另一只手放在桌子下面, 媽媽依然就會批評我。她認為這樣的儀態是不妥當的,他堅決表示有教導的必要。
其實,懂不懂禮儀、會不會禮儀對于孩子未來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怎么動筷子、使刀叉,衣著打扮是否得當、與宴會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談、雙手如何擺放, 這些禮儀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更是“為他人著想”。試想,和你同一桌的家人或是朋友,
當看到你不懂禮儀,他們的感受如何?每個細微的肢體語言都是一種信息的傳達,或許身為當事人的我們并不在意,但這樣的行為一方面體現一個人的內涵,另一方面傳達出外在的素養。
我的爸爸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貪圖名、利,也不去羨慕別人家多么有錢,有權勢,只是默默地為我們這個家付出著。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曾發生在一個晴朗的秋日,我和爸爸一起去參加他的同學聚會。待我精心“梳妝打扮”一番后,看到爸爸,他還是穿著一件普普通通的襯衫。“爸爸,你不換衣服嗎?”“不換了,穿那么好看干什么。” “哎呀,我們不要和別人比,我們只要過著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日子就好了。”爸爸語重心長地對我說。
在聚會時,爸爸遇到了一個和他曾經很要好的同學——張叔叔。張叔叔的兒子小時候成績很差,長大了也不誤正業,游手好閑。于是他們便聊起了家風、家教對兒女的影響。
“現在的父母越來越不注重家教對孩子的影響了,只覺得孩子在學校學習就夠了,自己卻不管孩子,任由他們去,在這樣環境中的孩子怎么能好得了呢?”我的爸爸先說道。
“說來也慚愧,我就是這樣的人,要不是我妻子一直在關心著、管教孩子,要不然我都不知道孩子會怎么樣。”張叔叔嘆了口氣說著。 “家庭中的家風、家教好,這個孩子才會茁壯成長,如果家風、家教不好,這個孩子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爸爸對張叔叔說著。
張叔叔也附和著:“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
然而由于不重視家教,最終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也從反面證實了家教的重要性。是呀,難怪在同一間教室里,在同一個老師的教育下,學生會有優劣之分!夫妻關系融洽,家庭和睦的孩子性格會大相徑庭!”
現在我參加工作了,作為班主任,研究班里的學生發現,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生活在問題家庭中,不是父母離異了,就是常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留守兒。所以我們要建構和諧家風,父母在家中要學會樹立好榜樣。好的家風,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幸福、和諧、美滿、昌盛的法寶。 父母還經常說:“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他們就是我們家里的一面鏡子,從小就教育我要勤儉節約。他們說:“節約要從一滴水、一度電做起。”我們家的節電方法:床頭燈、房廳吊燈都用的是白熾燈,并且加裝了調光節電裝置,父母經常說:“離開房間,隨手關燈”;我們家的空調的溫度設定都是恰當即可,在家用空調制冷時,爸爸說:“設定溫度高2攝氏度,就可節電20%”;我們家還把淘米水用來洗菜或洗碗,洗完菜的淘米水可用于澆花,擦家具;洗衣機漂洗衣服洗滌水用來拖地、沖坐便器;媽媽經常囑咐我說:“洗澡時掌握調節冷熱水比例,不要將噴頭始終地開著,更不應敞開用水,淋浴要抓緊時間,全身淋濕即關噴頭,用肥皂或浴液搓洗,一次沖洗干凈”;爸爸經常說:“持身儉,則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儉,則家業興隆,永世不墮。”看似嘮叨的瑣碎事竟然促成了我一個好習慣。是呀!有什么樣的家風,往往就有什么樣的為人處世態度
我的家教家風故事作文征文篇3
因為我的成績不斷的下滑,所以我的媽媽就給我請了一個家教,對于我來說我是特別的煩家教的,但是沒有辦法,胳膊還是擰不過大腿的,我只有乖乖的聽話了。
今天是老師第一天到我家里面來,我們一家人都在等她,中午的十二點,老師準時的到來了,我們內心也是非常的激動,當見到老師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也不知用什么話也表達,老師穿了一個長長的裙子和馬尾辮,還有那特別的眼睛,當我媽媽看見的時候,非常的激動,抓著老師的手,感覺特別的親切,媽媽把我所有的情況都給老師說了,老師也對我的情況做了一個方案,所有的東西都講完之后,就要開始我的修行了。
我和老師走到房間里面,老師首先不是直接給我講解,而是在談心,這次的談心單打破了以往我對家教老師的傳統印象,老師談完心之后就開始給我制定計劃,沒過幾天,我對老師變得離不開了,因為老師的講課是特別的生動,使我慢慢的喜歡上了學習,不再逃避學習,不再逃避家教老師。
回到家后,我拿著成績單,給媽媽看,媽媽和我都驚呆了,我的成績居然提升了這么快,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媽媽把老師叫到家里面,請老師吃了一頓晚飯,儀表答謝,老師的這次來是給我們道別的,因為家里面的事情,但是我會一直記著她的,謝謝你,老師。
我的家教家風故事作文征文篇4
“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這是莎士比亞眼中的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杜甫眼中的書。而在我心中,書就是我的私人“家教”。
我每天都要和我的“家教”見面,都要把“家教”講的知識記在本子上,到現在我的讀書筆記都記了兩三本了。
一次爸爸的同學聚會上,我很無聊,一個和我一般大的男孩在那背古詩,此刻,我覺得我得到了一個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于是,我就跑過去對他說“我們比一比,怎么樣?”他哈哈大笑說:“就憑你?”這時,爸爸插了一句“這是我同學的孩子,你們好好相處!”“原來你姓李?”我說道,“你是不敢跟我比嗎?”只見他眼睛里冒著熊熊大火,大喊道“比就比,誰怕誰!”為了公平一點,我們讓爸爸的朋友做評委。我自信滿滿,因為平時“家教”講的知識點像酵母一樣發揮了作用。第一回合開始,“水滸傳的作者是誰?”“施耐庵”我搶先一步說出了答案。“第二題,林海音的一部很有名的自傳體小說是什么?”“城南舊事、城南舊事”我大喊道。耶!我又贏了。最后一道題了,一定要贏!“第三題,唐宋八大家都有誰?”這個題,我想了一會說“柳宗元、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這一題,你又回答正確”他媽媽說道,耶!穩贏,而他呢?正在愁眉苦臉的想唐宋八大家呢。
我的家教讓我贏得了比賽,讓我自信滿滿,它就是我人生中的航標燈,在它的引領下,我一定會走向成功。
我的家教家風故事作文征文篇5
每個家庭都有家規,家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后才能立足社會。
最近我們在學習《弟子規》,其中有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要求我們做什么要立刻去做,不要推托、偷懶。
記得有一次我正在看電視,媽媽下班回來問我:“一澤,作業寫完了嗎?周末打算去哪兒玩啊?”當時電視演的是我最愛看的《火力少年王之傳奇再現五》,我已經融入電視里的情節中了,幾乎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就在這時電視突然關了,我以為是停電了,我抬頭一看燈還亮著,就在我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時媽媽生氣的站在我面前說:“不管誰跟你說話的時候要仔細聽,這是對人的基本尊重。“我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是我做錯了。我主動向媽媽承認錯誤,并保證以后不再犯類似錯誤。自從這件事之后,我對《弟子規》有了更深的理解。
勤儉節約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詩句,也讓我懂得了勞動的艱辛。我偶爾也是把吃不了的飯倒掉,有很多很多小朋友生活在貧困地區,他們吃不飽,穿不暖,買不起學習用具,更沒有零食吃,而我們還在浪費想想真是慚愧啊!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把勤儉節約落實到行動,而不是一句口號。
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家庭的全貌,我要好好牢記并發揚光大。
我的家教家風故事作文征文篇6
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也就是說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圍即構成了家風。換一句話說,當一個家庭的家規、家訓形成家庭的公眾行為習慣即構成了家風,家風也就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的家文化。家規,是指一個家庭所規定的行為規范,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講規矩。家人違背家規就要像國民觸犯法律一樣受到處罰。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家訓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標準,違背家訓,就會遭受道德的譴責。
尊重師長,孝敬老人是我家的家風。孩子在平時耳濡目染,看樣學樣,從小就知道孝順。上學后接觸了《弟子規》、《孝經》通過背誦及聽故事對孝順有了更深地理解。記得從很小的時候,周欣逸就知道尊重和心疼長輩。深得長輩的喜愛,喜愛她的懂事乖巧。 待人真誠、寬容、善良是我們的家訓。真誠、善良可贏得大家的友誼與信任;寬容可修養自己性情,遇事不鉆牛角尖。孩子自小都能和孩子們好好相處。在交往中只要不違背原則,我們也不妄加干涉。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我們的家規。從幼兒園開始自己穿衣洗臉、洗腳到后來自己洗頭、整理自己的小屋,都做得很好。獨立、
自立的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難題不會困惑,在無人能幫助時不會難過。
有了家規家訓后,教育過程中貴在堅持,并在堅持中也得學會放手。在不違背原則情況下,讓孩子自己去體會,自己去總結。去形成自己的為人處事風格,將家風在傳承的同時,發揚下去。
我的家教家風故事作文征文篇7
“誠樸、向上,尊老愛幼;勤勞、調和,家和萬事興”——走進馬鞍山鄉民張龍興的家,案角這塊特別的“家訓牌”很是有目共睹。這些年,楊王村鄉民鼓起的“踐行好家訓”、“培育好家風”的做法,已在奉賢蔚成風氣。
跟著媒體的宣揚和報導,家風這個詞不經意間闖入了大家的視野。盡管大家對家風并不生疏,可是終究啥是家風?恐怕不一樣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有人說家風即是誠信做人,也有人說家風即是尊老愛幼;有人說家風即是勤勞仁慈,也有人說家風即是節省文明。盡管家風有著文字上的界說,可是在每自己的心里,家風其實有著不一樣的內在。
從前史淵源看,家風起源于農耕社會的古代文明,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家風仍是一個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內核,是一切家庭成員都必須遵從的行為原則和品德規范。古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齊家”在這里即是治家的意思,而治家就必須得有好家風,家風的重要性便顯而易見。
年代在開展,家風的內在也在不斷改寫,變得愈加豐厚,多了些現代元素,少了些封建顏色,這也是前史的前進。可是咱們也大概看到,在產品經濟年代,大家的價值觀日趨多樣化,再加上因為遭到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人無視品德,不講誠信,或為了一己私益逼上梁山,或為了自己意圖不擇手段。盡管這些僅僅法令或品德層面的表象,但就實質而言卻是家風損壞、家教缺失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