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
四川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一)
近日北京地區霧霾開始了重度模式,在接到預報之前,各大城市就已經開始了單雙號限行的措施,但采取的措施仍舊沒有什么重大的作用,霧霾還是超級嚴重,污染數值達到了五百多,可想而知污染是多么的嚴重,更有人調侃曰:人至京,不服京人牛,京人吐納以笑之,人亦學之。卒!這就是霧霾的“力量”.雖然各大城市開啟了各項緊急措施,但是并為帶了多大的改變,想要徹底治理霧霾,我們就不能光靠啟動緊急措施,這樣的行動措施并不能改變什么,因此想要治理霧霾還需要從根本上解決,不能靠著先發展經濟在進行霧霾治理“吃飯思維”.
為啥霧霾重重,我們采取的措施仍舊不能對霧霾進行很好的控制?其實我們對于霧霾的治理采取的是一種狹隘的“吃飯思維”.
綜合分析
首先從根本上來講,造成霧霾嚴重的是污染物的排放,因此想要徹底治理霧霾,就需要采取“減排”措施。
霧霾的成因多種多樣,有天氣、工業、尾氣、氣候、生活習慣等諸多原因。但從根本上來講,霧霾是一個污染總量超標后的集成結果。造成污染總量超標最主要的原因當數工業。
因為霧霾嚴重地區之廣大,單單依靠一部分人的力量也是不能改變什么的,不少地方并沒有真正重視環境污染治理,讓經濟先發展一會兒而無視環境污染等狹隘的“吃飯思維”,仍然很有市場。
因為有些地方的官員思想比較狹隘,心中所想是我是為了普通民眾的飯碗著想,還是發展經濟最重要的。然后就是導致各地“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落實得很不樂觀,離治理目標有相當距離,防治成績被霧霾指數爆表頻頻打臉。
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之所以袒護、保護那些落后的產能、甚至污染企業,似乎為了就業,但是,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樣一條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技術進步并不會減少就業,它會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來彌補失去的就業崗位。并且這些更具有技術含量的就業崗位,可以給企業和員工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
提出對策
因為有些工業企業之所以污染嚴重,就是因為技術落后導致的,雖然說這類企業在一定時間內保證了工人的崗位和工作,但從長遠來看,這些工業企業缺乏足夠的市場競爭能力,不對它們依法關停并轉,最終也是將會被市場所沖垮,就業崗位最終也還是保留不住。
地方政府應該關停并轉那些缺乏競爭力的污染企業,支持那些有條件進行產品升級換代的工業企業,培訓擁有更好技術的本地產業工人,實現本地區產業升級,最終創造出更多更有技術含量、更高附加值的就業崗位。
雖然我們我們仍處在要經濟發展,但是我們并不能以犧牲環境和健康來讓工業企業進行發展。
每年都有霧霾,因此從這個現象來講,各地方政府下定決心,關停并轉低于環保要求的污染企業,發展符合環保要求的新興產業,這一方面可以減輕環境壓力,一方面也可以吸納就業,兼顧飯碗和藍天。
四川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二)
2016年12月,中國農科院61項新技術和新產品“走出國門”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這批技術和產品遍布亞、非、美、歐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育種、植物保護、畜牧醫藥等等,有力配合了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農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這也是繼高鐵、核電走出去之后,又一個中國科技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成為又一張靚麗的中國名片,廣大農業科技人員也備受鼓舞。
現狀
提起農業,一般會認為有點“土”,科技含量不高。事實上,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快速上升,以及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均有了質的飛越。權威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的科學研究水平離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僅為5到10年,在一些領域,如雜交水稻、禽流感疫苗、轉基因抗蟲棉等已經達到國際先進甚至領先水平。農業科技走出去的實踐再次證明,我國的科技完全可以走出去,可以引領世界科技發展。只要抓住增強自信、持續開展自主創新這個關鍵,未來會有更多的科技走出國門,助力中國創新成為全球創新的重要一極。
我國的農業科技并不“土”,完全可以走出去并且引領世界科技發展,關鍵是要增強自信,持續開展自主創新。
啟示
首先,要有國際視野。注重國際合作不僅是中國農科院多年來的傳統,也是重點工作之一。從2002年起,中國農科院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人才。以中美兩國簽署的首個中國生物農藥“阿泰靈”海外獨 家代理合作協議為例,其主要研制者邱德文研究員2002年回國后就開始嘗試用一種新的思路,研制一種誘導免疫的農藥。開闊的國際視野正是該項成果的基礎。
其次,要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近年來,中國農科院實施的“科技創新工程”,以 “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為目標,突出體制機制創新,調整優化學科布局,凝練科研方向,加強人才團隊建設,改善科研條件,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從而催生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成果,增強了走出去的實力。
再者,要有超前的洞察力。10多年前,當禽流感疫情向我們襲來的時候,中國農業科學院研制成功的禽流感疫苗成為阻擊疫情的銳利武器。其實早在1994年,從美國回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工作的科學家就力主開展對禽流感的研究。可以說,正是這種超前的洞察力奠定了中國禽流感研究在世界的地位。
第四,要堅持自主創新。要走向世界,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就寸步難行。上世紀90年代,我國黃河流域棉區大面積暴發棉鈴蟲,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外方代表來到中國,提出只要肯出數千萬美元,就可以把轉基因抗蟲棉技術轉讓給我國,但條件是中國不能進行轉基因抗蟲棉的育種。深思熟慮之后,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最終做出了一個有膽識的決定:不管道路多么坎坷,一定要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基因和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如今,“中棉系列”棉花新品種能走向世界,最根本的還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四川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三)
【背景鏈接】
語言文字規范類刊物《咬文嚼字》雜志社日前發布“2016年十大流行語”.洪荒之力、吃瓜群眾、工匠精神、小目標、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供給側、葛優躺、套路、藍瘦香菇等流行語入選。每一句流行語都代表著一起事件、一種情緒,在流行語身上能夠看到時代的豐富多彩,以縱向眼光品讀,更會讀出一種進步。
不過,面對風起云涌的網絡流行語,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直言不諱地說,有些網絡流行語挺幽默,讓人有美好的感覺,但“有些詞讓我特別的反感,比如‘小鮮肉’,哪怕你直接談對性的欲望都比談‘小鮮肉’好聽”.
【標準表述】
[意義]
語言文字是有價值、可利用的資源。我國是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語言資源豐富。保護和傳承各民族語言文字,建設開發國家語言資源和文化資源,有利于展示大氣包容、兼收并蓄的國家形象,有利于民族團結、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有利于保持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展示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先進性,確立并不斷提升文化自信。
[如何看待網絡流行語]
語言文字作為文化符號,是社會存在的鏡像。有什么樣的社會現實,語言就會呈現出什么樣的色彩與溫度。類似“小鮮肉”這樣的詞匯,經由互聯網傳播,業已滲透進民眾的日常生活里。網絡語言的生命力為何如此頑強?道理亦不復雜:一方面,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人。手機、平板電腦等語言傳播設備已成為生活的必備。另一方面,網民接受新詞且被新詞浸染的速度異常迅速——因為傳統媒體對新詞有篩選和冷卻的過程,而新媒體則原始而粗放得多,更為山呼海嘯、泥沙俱下。
互聯網進入中國20多個年頭了,語言在網絡化進程中,既在承續和揚棄,也在裂變和重生。就像王蒙所說:“老的語言也許沉淀了幾千年,我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語言本身也會發生變化。有人適應這種變化,有人討厭這種變化。有些詞流行過一陣就滅亡了,這樣的自生自滅是很正常的。”
[原因分析]
縱觀近幾年的流行語,總有一些只是風靡于某一年度,然后就隨風逝去,很少有真正沉淀下來的,比如“主要看氣質”“斷舍離”“_喊你回家吃飯”不勝枚舉,這樣的流行語其實就猶如“快餐文化”一般,來得快去得快,宛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雖偶爾被人提及,但終究少了時代的寓意。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情況,與我們的網民群體強大不無關系,在這個“唯快不破”的時代里,一些流行語的產生充滿了偶然性,比如“藍瘦香菇”,就因為諧音了“難受想哭”,瞬間被網民玩轉于各大網絡空間,但其中的文化積累和營養必然經不起時代的推敲,且缺乏真正的內涵,這樣的流行語難免會在最后隨風而逝;一些流行語則是單純的表達了娛樂性,如“葛優躺”“小目標”“吃瓜群眾”,這類流行語只是反映了當下一種草根的自我嘲諷和自我娛樂精神,缺乏生命的持久力,最后也難免會像流星雨一樣,留下一道軌跡,然后消失在語言的“大千世界”里。雖如此,但這些流行語終究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折射和個體的內心獨白,“以我口說我心”,無論流行語如何興起或者如何消失,它畢竟暗含了一種情感表達,反映了當時社會群體的心理狀態。
[參考對策]
第一,防止惡俗語言習慣對漢語言文字的侵蝕,是相關部門的責任所在。這里包含相輔相成的兩個層面:一方面,我們要相信漢語言文字的自凈能力,沒必要風聲鶴唳,要尊重語言文化的汰選規律;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能敏銳發覺網絡流行語中的“病毒”,并在傳播使用中多些規范意識、規則意識。
第二,要想讓流行語化為“隕石”,長存于世,就必須讓它充滿文化積淀和時代要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蠻拼的”“點贊”,代表了人生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而“工匠精神”折射出了人們對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力求完美,“供給側”更是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有的詞語乍一看,或帶有一些政治意味,但老百姓卻喜聞樂見,愿意接受,就說明它是有內涵的,是能在歷史長河中經得起大浪淘沙的。其實,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只要它有語言文化的內核,能夠給人帶來滿滿的正能量,給人以歷久彌新之感,它就定能“月華不謝,清風長存。”
看過“四川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