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初三話題作文10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初三話題作文1000字(精選篇1)
我興味盎然地合上《明朝那些事兒》,金戈鐵馬,權謀詭計,風云際會,斗智斗勇,奮起反抗,忍辱負重的一幕幕都在我腦海中重現(xiàn)。
方孝孺,他或許并不是一個聰明人,他甚至只是一個書呆子,他的一生未經(jīng)兵戈戰(zhàn)亂,但在朱棣大軍壓境之下,仍然臨危不懼,忠肝義膽、錚錚傲骨,天地可鑒。最后雖被朱棣凌遲處死,殺滅十族,他這一支再無后裔,但他卻依然憑借忠誠二字而青史留名。朱元璋昔日對朱允文所說的話畢竟實現(xiàn)了一半,實現(xiàn)了最不可能實現(xiàn)的一半,“他一定會為你盡忠到底。”方孝孺做到了,他有忠心如此,何懼千刀萬剮,粉身碎骨。
于謙,當也先的鐵蹄直指京城的時候,他挺身而出,擔負起保衛(wèi)京城的重任,從那一天開始,他已經(jīng)沒有了退路,他不能疏忽,也不敢疏忽,半壁江山的命運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在這一場景泰年間的巔峰賭博中,也先輸?shù)闷穑伤麉s輸不起,但是他卻默默地承擔起了這個千鈞的重擔。當也先在京城下耀武揚威時,他用他瘦弱的身軀擊潰了這個不可一世的也先。他的心里有保家衛(wèi)國的信念,有對大明的無限的忠誠,他為大明所付出了一切,盡管他死于非命,卻用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明的未來。
楊慎,大明三大才子之首,他飽讀詩書、學究天人,在父親楊廷和自動離去之后,怨憤沖天的'他帶領百官鬧出了明史最大規(guī)模的罷工。失敗之后,他被發(fā)往云南,卻一直不理解父親的主動退出,但當他親眼見到父親叱咤風云一輩子之后,也逃不過入土為安的命運,他在那一剎那之間幡然醒悟,人的一生,縱然何等的風光無限、權傾天下、不可一世;何等的家財萬貫、揮金如土、一擲千金,卻也終究躲不過這一抔黃土的宿命。從此他再不涉足官場,游歷云貴川三地,吟詩作對,潛心著書,終得以善終,著作等身、名揚天下。他的才學冠絕當代,映照千秋,古今讀書之人,鮮有人與他仿佛。
胡宗憲,一個聰明人,他明白,在黑暗的嘉靖朝,不投靠嚴嵩就沒有出路,自己的抗倭大計、平生抱負也將毀于一旦,東南數(shù)省生靈涂炭。為了東南黎民蒼生的安危,他舍棄自己的清高、名譽,換來東南總督的高位,他臨危受命,與徐渭二人縝密策劃,兵不血刃誘擒汪直,計殺徐海,瓦解了倭寇的主力,另一方面,他又提拔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徹底掃清倭亂。他是堪與于謙相提并論的社稷大臣。他保住了大明的東南江山,是當之無愧的抗倭第一功臣,但是他優(yōu)點與缺點一樣眾多,最終落得個揮刀自刎,身首異處的凄涼下常是這些缺點將他一步步地拖向死亡的深淵,自殺之前,曾留下兩句詩句“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云”。在所有的鋒芒展露之后,必定會是滅亡的前兆。明史忠實地記錄了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忠心愛國,精通兵法,聰明絕頂和趨炎附勢,巴結諂媚,貪得無厭。
徐階,一生坎坷多舛,他作為六位蓋世英才中的一員,出現(xiàn)在嘉靖朝這個斗爭火焰異常熾烈的年代,他深通心學奧秘,盡管被迫低聲下氣,卻無時無刻不在奮力地掙脫黑暗,走向光明。他忍氣吞聲十余年,終于發(fā)動了致命的一擊,徹底擊潰了嚴黨,完成了驚天逆轉。嚴嵩覆滅的一刻,他的眼前一定會浮現(xiàn)出很多的人:夏言,古板嚴肅,一絲不茍卻大公無私,寬以待人的老頭,終生不肯沾染一點污濁的好人;沈煉,小小的錦衣衛(wèi)經(jīng)歷,嫉惡如仇、仗義執(zhí)言,一個雖然官職卑微,卻敢于追尋光明的人;楊繼盛,一名普通的進士,沒有蓋世的才華,卻甘冒奇險,死劾嚴嵩,而是為社稷不忿,為蒼生不忿,為被嚴嵩所冤殺的人不忿。而他們的下場都是一樣的:死亡。但他們沒有懼怕,他們相信,這是黎明前的最后黑暗,他們的死亡,必定能夠打開嚴嵩毀滅的大門。現(xiàn)在,徐階做到了,盡管他也____,玩弄權術,但他為江山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位優(yōu)秀的內閣首輔,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個能臣,一個好人。
還有很多,王守仁、張居正、高拱、楊廷和、李東陽、楊一清、姚廣孝……
他們每個人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而這許許多多的故事和那些許許多多的有名無名之人又共同串成了這二百多年的明朝歲月,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留給我們的,只有這些發(fā)黃發(fā)卷的史冊和沉默不言的歷史,伴隨著人們一代代的成長,亙古不衰。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初三話題作文1000字(精選篇2)
作為一介文盲,我是名副其實,上不通天文,下不懂地理,古不懂歷史,今不懂科技。當年高中分文理科時,所有學科中就數(shù)學最好,就果斷從理。學了理才知道,其實自己物理又很吃力。
上大學之后,視野陡然增大,深刻認識到自己知識的匱乏,開始大量讀書。但這時候已經(jīng)面臨生存問題,看書就很功利了,都是為了某個目的,例如:學學禮儀,學學修養(yǎng),更多的是看勵志書籍和教育類的專業(yè)書籍。工作之后還是以教育類為主,偶爾看些“閑”書,添點佐料。
但這次看得閑書,看得很過癮,愛恨糾結,幾次看不下起,又幾次拿起來,盡管還沒看完。這本書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
記得在好幾年前,這本書上出版的時候,我翻著看過,但印象不是很深刻。這次只所以再一次認真看,還要歸因于前一段時間去北京。難怪人們常說:要么讀書,要么旅行,事實證明,它們兩個是通著的。
其實,我對北京是沒有太多了解的。只知道,這個地方很繁華,很先進,而又很古老,是一個古都,又是現(xiàn)在的首都。想去北京,純粹是覺得去大城市看看。去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北京成遠比我想的厚重,悠遠。腳下的每寸土地都有著它的故事,或唯美,或凄慘。
這時候,更加認識到自己的膚淺,就決定補一下自己缺失的文化。現(xiàn)在的北京建筑與文化主要是傳承明清時期,那就從明朝開始看吧。文言文是看不下去的,這時候,恰到好處的一本書就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
先說說作者當年明月,這個把《上下五千年》讀了12遍的人。飽讀史書,很有自己的思想與風格,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將大明正史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一直以為他是一個食遍人間煙火,歷盡滄桑的老者,沒想到一百度才知道:他竟然是1979 年的,而第一部《明朝那些事兒》面世是20__年,從時間上來看,能在這個年齡完成這么一本恢弘的巨著,他絕對是一個天才。
接著說說讀書的感受。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歷史上絕對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物。幼年時,家里一貧如洗,又趕上瘟疫,家破人亡,顛沛流離。要過飯,出過家,但這些都埋藏不住這個政治家的才華,他需要一個機會,亂世出英雄,在那個民不聊生的年代,到處都是起義軍,只要你有頭腦,只要你勇敢,只要你有原則,你就能成為英雄。朱元璋就是這個一個個性鮮明的人:要么不做,要么做絕。也是這種有力的手段讓他踩著同伴的尸體,克服恐懼,不斷總結戰(zhàn)術,最終成為皇帝。
如果單單描寫每位皇帝的豐功偉績,這本書完全可以壓縮,因為都如此類似。而歷史從不乏味,他有太多的跌宕和沉浮。這也是我看這看不下去的原因,實在不忍心看不同立場的人為了權力而進行的各種殺害,又想看下去,想知道接下來發(fā)生了什么。成王敗寇的年代,很多人無法評判好壞,只是一個立場的問題,跟不同的主,做不同的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流芳千古,于是,歷史不斷地被成功者改寫。朱棣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了,身為皇家貴族,依然造反奪權,留下一個歷史謎團:他的侄子也就是當時被他逼下臺的朱允文到底去哪了?或不見人,死不見尸。盡管朱棣的心里也是恐慌的,但是還是想美化自己。上臺第一件事就是:改寫史書。從出身到掌權,到治國,必須要美化自己的。
歷史可以改寫,公道自在人心。除了皇家的官書外,朝中甚至民間的文人墨客有著真誠的追求,他們會記錄真實的歷史,供后人考究。他們對于忠孝仁義的詮釋比皇家貴族要更加的淋漓盡致。皇室里只有權利,有幫派,你死我活,即便我不想或者不舍殺你,有一天你就會回來殺我。如朱允文對朱棣,朱祁鈺對朱祁鎮(zhèn),這里原諒我直呼其名,因為我總是記不知他們是什么宗。正所謂大自然的能量是守恒的,因他們有這樣的狠心與決心,也有著對百姓的博愛之心。
每一個朝代的沒落或每一個幫派的倒下,都要上演人性大戲。忠貞耿直派要么戰(zhàn)死,要么自殺謝忠,貪生怕死派要么投降要么逃跑,最無恥的取巧派,溜須拍馬,落井下石,想在新王朝那里茍且偷生,當然,這樣或許還可以有一天重整旗鼓,天下歸我。那些大義凜然的戰(zhàn)士,無視生死,肝膽相照,著實令后人敬佩,讀起來蕩氣回腸。那些奸佞小人,讀的想摔書,更為氣憤的是那些昏庸的皇帝,每次讀到這里就不敢往下讀,因為知道悲劇要來了。
讀史可以明鑒。歷史已經(jīng)過去,但是我們不能忘。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有其必然的規(guī)律,我們要做敬畏規(guī)律,尊重歷史,創(chuàng)造未來。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初三話題作文1000字(精選篇3)
一提到歷史,似乎在人們的印象當中都是一個枯燥乏味的東西。要將原本一眼一板、循規(guī)蹈矩,而且語言深刻難以體會的歷史用生動有趣的白話文來體現(xiàn),《明朝那些事兒》正是讓我們學習歷史的一條捷徑。
《明朝那些事兒》共著七本,雖然只拜讀了前兩本,卻已經(jīng)讓我受益無窮、愛不釋手。
第一部可分為三部分:明朝的誕生,開國治國,叔侄反目。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奮斗”。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是經(jīng)過許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奮斗下打下的江山,是用無數(shù)條生命鋪出走向皇位的路。那么就先從朱元璋的一生說起吧。
朱元璋從苦難的童年——從一個放牛娃開始。長大后在饑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為僧,維持生計,卻被人指謀反,無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義軍對抗元朝。朱元璋在起義軍中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先后擊敗強大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和元朝。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無敵軍艦”殊死一搏,在易守難攻的“第一堅城”平江與張士誠斗智斗勇,最終將自己最大的敵人——元朝擊敗,北伐肅清北元獲得全盤勝利。
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將天下征服。他一直盡心盡力,想要管理好國家,打擊、杜絕玩弄權術,用殘酷的刑罰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后明朝卻成為歷史上貪污最嚴重的朝代之一。為了保證天下永遠在他的手中,同時也為自己的下一代鋪路,勞心勞力,將后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測——奪去兵權、斬殺許多開國功臣。但歷史這個不被人力左右的編導,卻讓朱元璋嘔心瀝血鋪好的路在百年內盡殆。終究,皇位還是被自己的兒子——朱棣從孫子朱允炆的手上奪走了。
如此,即使你機關算盡,但還是不能改變未來這個不可抗拒的結果,未來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總會有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卻無法避免,命運之神總是出人意料。接下來的這個人,他在父親朱元璋的基礎上,雖然謀權篡位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還是將大明發(fā)揚光大,成為萬國朝拜的“帝國”,對明朝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他就是雙面人——朱棣。
他有著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與老百姓在一起時,為他們主持正義,愛民如子;殘暴嗜殺——殘忍荼毒一切不服從他的人。他野心勃勃,戰(zhàn)功顯赫,長期在名將常遇春、徐達、傅友德等名將中長大,對戰(zhàn)爭和死亡早就司空見慣,自然而然成為了一個驍勇善戰(zhàn)的軍事家。因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將來接班人的培養(yǎng)對象,對于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及其兒子朱允炆的偏愛而變得冷酷,對死后朱元璋傳位給侄子朱允炆卻沒有傳給他而心存憤恨,在明朝第一陰謀家——一個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誘下,終于走上造反這條不歸路上。朱棣固然殘暴,但也是在他的統(tǒng)治之下,將明朝的發(fā)展推向了巔峰。鄭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強盛將大明帝國的名字傳遍世界。
朱棣后的兩任繼承人也選的不錯,可惜統(tǒng)治的時間都很短,朱高熾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統(tǒng)治了十一載,雖然沒有朱棣和朱元璋的驚天動地,但在這十一載中,卻是明朝的黃金時期,兩人合稱“仁宣”。書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寧死不屈的錚錚傲骨,如鐵鉉、方孝孺,雖然都只是一介書生,一個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懷中對正義的信念,無所畏懼。這不禁震撼了我: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決心是無可戰(zhàn)勝的,執(zhí)著的信念與不滅的正義才是最強大的武器。
書中除了正經(jīng)的歷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體會到的。其中令我覺得最經(jīng)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兩張鐵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第一版‘開國輔運’,因為據(jù)有關部門統(tǒng)計,拿到這張鐵劵的人80%以上都會有朱元璋同志額外附送一張陰曹地府的觀光游覽劵。此外特別說明:單程票,適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復使用多次,不限人數(shù)。”除了幽默的調侃,還凸顯出朱元璋當時滅臣人數(shù)之多。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能將歷史如此簡潔明了,幽默生動的娓娓道來,一篇偉大的著作。能將歷史寫成如此,已是一種創(chuàng)世之舉。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初三話題作文1000字(精選篇4)
讀史書應算是乏味的事了,面對一些平鋪直敘的文字,心中毫無感觸可言;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本另類的史書,感覺截然不同了,光看書名就覺得作者有點隨性,似乎在調侃我們,其實,這更能凸顯其智慧。
朱元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朱元璋,他敏銳準確的判斷;朱元璋,一個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傳奇!可是,又有誰能了解他的起義是多么被動、無奈?又有誰能了解他的初衷是多么單純、簡單?又有誰能了解他的生活是多么痛苦、他的奢求是多么容易?
最開始,他只是想要一個溫暖的家,只想在辛苦一天勞作后,回家享受天倫之樂!只怪他生不逢時,偏偏遇上戰(zhàn)亂,身邊的親人不是去了遠方,就是因為戰(zhàn)爭失去了性命。甚至到了后來,他僅僅為了混口飯吃,跑去當和尚,都被那些和尚嫌棄、鄙視,最后竟落得化緣(就是討飯)的地步。可是為了僅有的自尊他不愿意去。朋友來信一封勸他起義,被元軍知道后告他謀反。終于他別無選擇了,就試一試——起義!
于是他踏上了人生的征途,值得慶幸的是征途上總有一群知己、一群生死與共的好兄弟陪在他身邊。如天下第一謀士劉基,得力虎將徐達、常遇春、鄧愈等等,能人奇才眾多。
要說朱元璋的大將之風應是他那異于常人的敏銳的洞察力,每到關鍵時刻,他總是用他那天才的軍事頭腦去剖析每場戰(zhàn)爭。真理總是在少數(shù)人那邊這句話說得果真沒錯,朱元璋獨到的觀點往往成為致勝的關鍵(雖然還是有幾次失誤)。
雖然朱元璋最后還是成功創(chuàng)建了明朝,但還是不得不提一提他征途上的三個最大的死對頭: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朱元璋與這三個人的較量都很精彩,其中我們就來說說朱元璋對抗陳友諒的生死之戰(zhàn)。
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的生死之戰(zhàn)可謂是驚心動魄。其實當時朱元璋對抗陳友諒的時候,兵力遠不及陳友諒的強大。而且朱元璋的弱點水軍正好是陳友諒的強勢,且裝備還是以前從陳友諒那里搶來的,很差(陳友諒的裝備不停改進,與先前的完全不能相提并論)。怎么看,這場游戲,朱元璋根本是以卵擊陳友諒這塊大石頭嘛!可導致鄱陽湖這場血戰(zhàn)中朱元璋扭轉乾坤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陳友諒的性格心狠手辣,導致軍中人心渙散;二是陳友諒戰(zhàn)術用得不得當,竟把幾十艘大船連了起來,重現(xiàn)赤壁之戰(zhàn)的悲劇;三是朱元璋過人的判斷。雖然朱元璋的小船比陳友諒的大船小了幾十倍,但朱元璋利用小船的靈活性攻擊大船的這個弱點,這不正是過人智慧的體現(xiàn)?一個領導者不是應該智勇雙全,才能打贏對手嗎?
此戰(zhàn)開打之時,朱元璋就已經(jīng)做好準備,殊死一搏了。贏,則得到一切;輸,則失去一切,再也無法翻身。我想,換做是別人,早就拍拍屁股,躲回老家去了。朱元璋過人的膽識和自信讓他做好了應戰(zhàn)的準備。大戰(zhàn)在即,臨危不懼,這不正是大將之風嗎?朱元璋不愧為“英雄”!
朱元璋,一個神奇的領軍人物!他的智勇雙全,他的臨危不懼,他在危急時刻的冷靜的準確的判斷,都無不讓我震撼!
就這樣,作者以詼諧幽默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傳奇人物的征途經(jīng)歷。作者用他獨到的目光詮釋了朱元璋的軍事生涯,也為我們生動地詮釋了一個明朝的開端!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初三話題作文1000字(精選篇5)
《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寫的,語言幽默,內容易懂而且很好理解。說實在的讀完了第二本之后我就覺得這本書很有趣,但是卻又很無奈。這本書有趣在他的故事很精彩,很有特色。但是也有皇帝的孤獨與無奈。我們就從朱元璋同志開始吧。
朱元璋家境貧寒,好多家人都餓死了,在生活的逼迫下他走上了反元朝的道路,他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無數(shù)次的死里逃生,跌倒了就爬起來,繼續(xù)前進,繼續(xù)戰(zhàn)斗。而且朱元璋那個時代的對手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朱元璋和他們斗智斗勇,機關算盡,終于朱元璋勝。朱元璋終于坐上了屬于他的寶座。可以說當時最優(yōu)秀的統(tǒng)帥非朱元璋莫屬了你想想人家?guī)缀跏浅嗍挚杖瑔螛屍ヱR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沒有家室,沒有后山。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崩,年七十一。就這樣,朱元璋結束了他那傳奇的一生。駕崩后傳位于長子朱標之子朱允炆可是人家朱允炆皇位還沒做熱就被燕王朱棣奪走了皇位。朱棣死后,朱高煦與朱高熾爭奪皇位,可是朱高熾這位短命的皇帝只做了一年皇帝就把皇位給了自己的兒子朱瞻基。這時候朱高煦同志又要進行他的陰謀與陽謀了。我讀到這里的時候我就十分郁悶,這個皇位您老人家處心積慮的想得究竟是為了啥?結果毋庸置疑人家朱高煦又失敗了但是人家朱瞻基也并不怎么幸運啊只做了十年的皇帝就掛了然后又是朱祁鎮(zhèn)即位,但是在他的統(tǒng)治時期出現(xiàn)了一個宦官——王振。說實話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痛扁一頓王振,他實在是太可氣了,人家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差點被他這個小人給毀了。還好還好,他最后終究還是死了。但是就是他的原因人家朱祁鎮(zhèn)被也先當了人質,最后于謙計上心來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鈺做了皇帝沒想到朱祁鈺坐上皇位后居然不把他的皇位還給他哥哥了,最后哥哥被釋放,弟弟病危最終還是哥哥當了皇帝。弟弟當了八年皇帝后駕崩了。于是朱祁鎮(zhèn)開始了他的統(tǒng)治。
讀到這里,我已經(jīng)感慨萬千了,這幾個皇帝都表現(xiàn)不凡我覺得還是沒有人家朱元璋厲害啊,但是最讓我想不明白的是朱祁鈺。筑起于是朱祁鎮(zhèn)的弟弟,他不貪戀權勢對皇位一直是不感興趣。但是自從他的哥哥被也先綁架后,他坐上了代理皇帝,一坐就不能自拔了。他已經(jīng)沉醉在了這權威之中,而且王偉讓他變得六親不認,還將他的哥哥關了好幾年,就因為害怕哥哥強自己的皇位,還把哥哥住宅周圍所有的樹都砍了,其原因是害怕間諜。哎,我就不明白了,不就是一個皇位么?這是何必啊。大家都是一家人,可是王位就是有一種魔力,一種神奇的力量吸引著更多的人向上撲,更多的人在這場斗爭中死亡,互相殘殺,這也許就是命。
讀到這里,明朝的故事有趣又有著無奈,更讓我有了探索它的欲望希望我會在這本書中學會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