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的讀書心得感悟
《醒來還能看見你嗎》是馬拉西亞作者許有彬人工智能科幻三部曲中的一部。書中一個機器人叫辛蒂婭的“AI秘書”,偶然地落到了小學生米胡的手里,成了他的貼心學習幫手。然而不久辛蒂婭被牛石頭騙走,淪為其寫作業(yè)的依賴,最終牛石頭自食其果的故事。
無疑,書中的主人公米胡是正直好學的,是所有孩子學習的榜樣。他有了一個會寫作業(yè)的機器人,他完全可以唾手可得。但他卻不依賴她,只是讓她提供正確的學習方法,幫助自己。所以,就算失去了辛蒂婭,自律的米胡依然越來越出色。但牛石頭呢?當擁有了辛蒂婭后,他就完全放棄了自己,放棄了學習,完全依賴于辛蒂婭,欺騙老師,最終一事無成。
同樣是高科技的產(chǎn)品,在自律的學生手上則是如虎添翼,在偷懶的學生手上,那完全就是其依賴的載體。我想當年那些設(shè)計生產(chǎn)智能機器人的科研人員,絕不是為了養(yǎng)懶人而設(shè)計的。
“假如讓我選擇我的主人,假如全世界的人都站出來讓我挑選,我一定選米胡,就米胡一人”。當我讀到辛蒂婭擲地有聲的話語時,我的內(nèi)心受到了震撼。因為連機器人都知道,在自律的人手里,她才能體現(xiàn)自身價值。
看完這本書,我也發(fā)現(xiàn)自己會和牛石頭一樣會犯同樣的錯誤。因為,我也會依賴“AI秘書”——我的媽媽。在這位秘書的幫助下,我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以至于,衣食無憂的我安于現(xiàn)狀。
有一次,我和表弟表妹們?nèi)タ系禄?,點完餐才知道忘記拿番茄莓醬。換成平時,我可以打發(fā)“秘書”去,可現(xiàn)在遠水救不了近火,如果我去要那豈不是很丟臉……就在我猶豫之時,小表妹自告奮勇地跑去拿,所有的人都看向下我,那時的我羞愧得無地自容。是啊,我過分依賴“秘書”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無能,媽媽不可能一輩子出現(xiàn)在我需要的時候,我的這種下意識依賴不就是第二個牛石頭嗎?
幸好,我看了《醒來還能看見你嗎?》這本書,它及時提醒了我:任何事情不能總是依賴他人,不要把期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只有經(jīng)過自己努力才是最踏實、最真實的得到。
告別依賴,從寫讀后感開始……
看見的讀書心得感悟(篇2)
《看見》是記者柴靜所撰的長篇自傳集。它記錄了十年間重大的公共事件,如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等的記錄,更有柴靜個人的精神成長歷程。柴靜首次將十年央視經(jīng)歷、個人成長心路與中國大事件糅合在一起,傳達了對人的“同情之理解”和對“眾口一詞”的質(zhì)疑。
有人說柴靜的新聞帶了很強的個人感情,可也許就是這種個人情感,才讓她的新聞看起來比別人有溫度,她的好是內(nèi)容,文字細密,信息量大,像個電影里的長鏡頭,從從容容地白描。你以為演完了,才不是,她換個角度喘口氣接著來,又是一個新層次,一些更深的東西。文字寫得踏實,文字里沒有戾氣。
這本書應該是新聞專業(yè)學生,或者新聞從業(yè)者必看的一本書,不管是學習她的采訪技巧,還是吐槽她的不客觀,總是,黑粉也是粉!沒看過這本書的人,以下節(jié)選一些書中句子供大家參考,但是這本書最精彩的應該是故事講述方面,而不是精華句子。
看見的讀書心得感悟(篇3)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這是《看見》這本書中最觸動我的一句話,讀《看見》有感:真相背后。整部書沒有花俏的語言,每篇故事都只是娓娓道來,讀起來不感到枯燥,有著行云流水一般的感覺。有時讀到書中作者與同事的調(diào)侃,我也會會心一笑,有時會隨著作者的文筆陷入短暫的思考。我不是個善于思考的人,這部書卻給了我思考的話題,同時也給我打開了一扇窗,從這扇窗里,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在這個國度里有繁榮,也有衰敗;有光明,也有陰暗;有無以言表之美,也有不能承受之痛。這大概與作者的記者身份有關(guān)吧,畢竟常年的實事調(diào)查都是在觸及中國社會最底層的痛,而記者在調(diào)查之中也親眼見證了這些傷痛,這無疑會改變作者看待社會的角度,也正因為如此,她的眼界才比普通人更加高遠。
《看見》這部書可以算是央視記者柴靜對她記者經(jīng)歷的一次總結(jié),也是對往日生活的一次紀念。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種話題對于普羅大眾來說屬于冷門,也正因它們冷門,才更加觸動人心。做記者久了,體驗了各種不同的生活,親歷了各種不同的傷痛,才能有厚重而深刻的感悟。這部書恰逢中國正在經(jīng)歷轉(zhuǎn)型之痛,以往擠壓的社會矛盾因為媒體而幾乎在一瞬間爆發(fā)了出來,這些矛盾有的是社會觀念引起的,有的是經(jīng)濟發(fā)展導致的,也有的是突發(fā)意外造成的。所有的悲劇都在直指人心,所有的傷痛都需要社會勇敢面對。有的問題糾纏不清,像一團拆不開的毛線,卻直指時弊;有的問題顯而易見,像黑暗中閃動的燭火,卻無人在意。
讀完這部書之后,我卻一時間想不出準確的語言來點評它,只在筆記本上寫下了一句話:"不浮華,很真實,困苦之中滲出快樂的滋味,每一章都有豐富而全面的思考。"回過頭來再看這句評語的時候,我有些責怪自己的膚淺了,讀完一本書最大的成就不是讀完了它,而是吃透了它,讀后感《讀《看見》有感:真相背后》。而這句評語刻意地避開了書中那些沉甸甸的現(xiàn)實,還有那些連我也感到悲痛的真相。
書中有很多思考其實普通人也會想到,但這些思考與書中的采訪聯(lián)系起來卻顯得更加深刻。只因為平常人的生活不可能經(jīng)歷如此多的波折,才對人生少了許多深刻的思考。例如,作者作為記者深入非典重癥區(qū)采訪之后,她說:"人們聲稱的最美好的歲月其實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憶起來的時候才那么幸福。"而當調(diào)查農(nóng)村土地改革問題的時候,她說:"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東西脅迫,包括民意。我們要站在更高的地方來看我們自己。"而當討論到中國的民主法治進程時,對合格的公民的闡述可謂精辟。書中說道:"能獨立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卻不傲慢。對政治表示服從,卻不卑躬屈膝。能積極參與國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惡知道憤怒,我認為他才算一個真正的公民。""今天你的權(quán)利受到損害,你不說話,明天你就會失去更多。"我想,若要普及法治,健全民主制度,最終需要的就是教育國民成為一個真正的公民,而不是讓他們置身事外。而對于山西工業(yè)轉(zhuǎn)型難題的報道也很全面而透徹,書中指出了過去數(shù)十年山西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通病,并反駁了經(jīng)濟增長優(yōu)先的論調(diào)。她說:"我們總說國家要體面,如果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都灰頭土臉,我不相信這個國家會體面。"當采訪到矛盾突出的拆遷與土改問題時,作者感概:"不能用道德眼光看待經(jīng)濟問題。"
上述的這些問題由于媒體的報道或者由于自己并不在意,普通人很少去認真思考。面對新聞信息的爆炸性增長,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是應該被媒體引導,去相信媒體需要我們相信的各種"事實",還是擁有主見,理性思考,不致于產(chǎn)生新的偏見?記者的目標是真實呈現(xiàn),真實意味著公正與尊重,點評應該交給觀眾。那么觀眾的目標就應該是在各種真實之中找到真實背后的真相。我不禁要問,真相背后是什么?是疼痛?是掙扎?是希望?是無奈?真相是殘酷的,也是可貴的。但真相又有許多種呈現(xiàn)的形式,而每一種形式都包含著偏見,卻并不虛假。然而,僅憑一己之力探求全部的真相又談何容易,作者說:"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間。"我們只能希望不斷接近真相,不斷接近人性。因為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xiàn)才有多深。
雖然我不是記者,但我依然能感受到記者肩上背負的使命,就是不斷探求真相背后的隱情,正如科學家不斷探索宇宙,哲學家不斷探索真理,藝術(shù)家不斷探索美一樣,那都是一次次坎坷而漫長的遠行。
看見的讀書心得感悟(篇4)
柴靜的《看見》,我喜歡,語言可以樸實到可愛的程度。
我從《看見》中感受到的是溫情、溫暖、人性、關(guān)懷。如果有人看著這個說這是“表演”,那么我挺希望大家都具有這樣的“表演”修養(yǎng),好好修養(yǎng)一下自己,在私下里練好了,這樣就可以到關(guān)鍵時候自然地“表演”出來。
也許是社會冷漠的程度太深,讓我們中有的人真的對現(xiàn)實中的溫暖也不那么相信了,仿佛只有電影電視劇中的溫暖才是我們理性中可以相信的,可以欣賞的,生活中的真實可感的溫暖,卻變成了“表演”。這難道要去責怪在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溫暖的人么?你表達出那么多的溫暖,是想讓我們這些慣于冷漠的人顯得太冷酷嗎?這難道也可以算作是柴靜的錯?
我喜歡柴靜,她的《看見》,讓我對現(xiàn)實的溫暖充滿信心,為打破冰冷加了一把炭火。我對柴靜的認識是遙遠的,可以肯定她不認識我。但是,從現(xiàn)在開始,我想我會關(guān)注柴靜,她也許會因為名聲在外多了些客觀的壓力,不過我相信她的內(nèi)心是堅韌和勇敢的,所以她當?shù)闷鹑魏蔚脑u論。
我祝福她。
看見的讀書心得感悟(篇5)
什么是好文章?我讀了10年的語文,怎么說也有些心得可以入目了。我的老師與我說:“一篇好文章當先抑后揚,人物刻畫,修辭手法,情節(jié)當一波三折。”而十年里我靠老師的話寫出來的算是文章的不過一只手的數(shù)目。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大概講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在我理解什么是好文章之前,我根本就沒有去理解什么是文章。什么是文章,有人言:先做人,后作文。文由人心生,寫好文。當寫好人。要寫好人,首先應當看見。
《看見》的作者柴靜是一名記者——一種抽出個人感情,挖出真實的血淋淋的職業(yè)。柴靜就是這樣赤裸裸的說自己,赤裸裸的說記者?!拔也]有可以選擇標志性時間,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薄拔抑皇沁x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我試著盡可能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币环N真實的寫文態(tài)度——我并不是刻意的選擇,我只是誠實地寫下。
什么是文章?什么是記者?難道只是發(fā)表個人感想,個人看法嗎?就像曾經(jīng)的踩貓事件一樣。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瘋狂的流傳過一個視頻。一個女人穿著細長細長的高跟鞋,白皙美麗的腳踝,圓潤的足尖,腳下是一只小貓,長長的鞋跟捅穿了貓咪的眼眶。白皙的足,鮮紅的血,細長的高跟鞋。貓無力反抗,活生生的被踩死,女人面帶微笑。
這么一個道德底線淪喪的血性視頻,里面的女人當然受到了怒不可遏的網(wǎng)友的全力嘲諷與批評,有網(wǎng)友甚至人肉了他。在這時,給你寫文章,你會怎么做?是以泯滅人性為話題,還是以保護動物,珍愛生命為話題?但無論如何,那名女子一定是活生生面目猙獰的反面教材。
在眾人口水紛亂之際,柴靜堅持采訪視頻中的女人。女人最后答應了,于是柴靜問他為什么,很多很多的為什么,她是或不是的回答。柴靜最后問她自責嗎?她哭了,她說這是她過得最快樂的一天。自從她被人肉出來,女兒無法上學,她一人只好離開家庭,四處游蕩。
什么是文章?就是我想看見全部的真實,我不想不知天高地厚的用文章向你灌輸強硬的對錯觀念。我只想讓你認識與了解,我想讓你透過我的文章看見。
那什么又是好文章呢?我想在引用一個真實的故事。郝勁松——區(qū)區(qū)一4E2A學法律的大學生而已就是認為地鐵收了公共廁所使用費五毛錢不合理,就把北京地鐵公司告上法庭。兩年,他打了七場官司——與政府。甚至只是為了火車上無法開出的一瓶水的發(fā)票而起訴了鐵道部和國家稅務局。柴靜采訪時問為什么?他說他只是像黑人運動前那位不肯為白人讓座的黑人女人一樣。
“我只是討厭屈服。”于是這篇報道被寫成了文章,于是一位農(nóng)民陳法慶為農(nóng)民土地上訴,后用了不恰當?shù)募ち以~語而獲刑。柴靜采訪他,他說:“因為我看過一篇文章。是說一個郝勁松的律師,那篇文章叫……叫什么屈服?”“《我只是討厭屈服》”柴靜說。
他略帶驚奇看了柴靜說哎對“在那篇文章里,那個律師說了一句話,他說權(quán)利不用來伸張的話,就是一張紙,”一片好文章,就該這樣。能在我看見過真實的內(nèi)心化為文字后,將文字中漫溢出的力量透過黑白的世界插入別人的心底,將力量傳遞。
《看見》這本書每個字都是真實,每個真實觸動的人心都是好文章??匆话俦竟交D(zhuǎn)承起合的作文選,不如一本《看見》。它讓你反思,去想象剝開世俗,你最初執(zhí)筆落下你第一篇文章的.第一個字時,你為什么而寫?什么是文章?什么是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