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作文范文
生命的意義在于求索——《戰(zhàn)爭與和平》讀后感
手捧一本《戰(zhàn)爭與和平》,仿佛置身于那個硝煙彌漫的時代。以往總是崇敬拿破侖的勇敢和智慧,從未想到從俄國的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是如此不同。托爾斯泰以其深刻細(xì)致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大壯闊而又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我從中看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也看到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讓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場就是一個看似隨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輕公爵形象。他厭倦上流社會的虛偽、無聊,不愿意被這種生活所束縛,因此他積極參軍作戰(zhàn),期望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勛,功成名就,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他卻看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統(tǒng)治集團的虛偽、無能,當(dāng)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睜睜看著妻子難產(chǎn)死去。這一系列的打擊使他灰心喪氣,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虛無。曾經(jīng)渴望建功立業(yè)的他隱居農(nóng)村,只想獨善其身。在皮埃爾的熱情勸說下,他漸漸振作起來,在自己的領(lǐng)地上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決定自己“應(yīng)該平靜而安穩(wěn)地度過后半生”。直到遇見美麗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麗和無憂無慮激起了安德烈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進了彼得堡的喧囂之中,加入了當(dāng)時俄國的社會改革熱潮。他贏得了娜塔莎的愛情,然而兩人訂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讓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戰(zhàn)爭再度興起,安德烈身負(fù)重傷,最終在娜塔莎的看護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尋著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尋求著一種超脫世俗生活的價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啟發(fā)我們讀者的思索: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人應(yīng)該怎樣生活?這樣的問題我想每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都應(yīng)該曾經(jīng)想過,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樣經(jīng)過了一個反反復(fù)復(fù)、時而興奮、時而落寞的痛苦的內(nèi)心掙扎過程,甚至很可能到現(xiàn)在都沒有找到能夠真正說服自己的明確答案。我想,這個我們苦苦追尋的、左右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哲學(xué)吧。每個人的人生哲學(xué)都不盡相同,然而每個人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卻頗為相似。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標(biāo)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羅江畔嘆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直到現(xiàn)在每個人都還是一出生就在不斷追尋,并且在這個追尋過程中成長、老去、直至死亡。或許,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尋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然而人類怎能停止思考呢?雖然奧斯特洛茨戰(zhàn)場上高遠的天空依然飄浮著寧靜、鎮(zhèn)定的白云,老榕樹依然歲歲枯榮,安德烈的心靈歷程卻不會停止。
種一片向日葵——讀《草房子》有感
初讀《草房子》,那個倔強而又善良的禿頂男孩讓我為之落淚:他就像一個抓著河岸的稻草不放手的落水男孩,想報復(fù)把他推入河的人,可更想這些人能向他伸出援手;后來,他用盡全力,想討好曾經(jīng)被他狠狠報復(fù)過的小伙伴,但卻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絕,被嫌棄,被拋棄。
他,一個腦袋禿得能反光的男孩。他在曹文軒絕美的文字下展現(xiàn)出他的叛逆,努力和善良。為了不被別人嘲笑自己的光頭,他咬牙忍受刺痛的生姜水,冒著被屠夫追打的后果,將那塊兩斤的瘦肉狠狠扔在地上。看到他為了掩飾禿頭戴的帽子卻被桑桑拿來戲弄時,我不禁要為他鳴不平:為什么?人總有缺憾,禿頭并不是他的錯呀!而最后,他為了報復(fù)嘲笑他的同學(xué)、老師,在體操比賽時搗亂。我雖然知道他不對,但卻無法硬下心來對他指責(zé)。心靈的天平早已傾向他的一邊,因為里面裝著的是他那一顆孤寂的心。
曾幾何時,我也有想禿鶴一樣無可彌補的缺憾——身子矮小,所以我才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那種令我?guī)缀跸胍錅I的光——“誰也看不到他,他也看不到別人。禿鶴覺得這樣挺好”。禿頭帶給禿鶴的是孤獨,是嘲諷;而矮小帶給我的也是一段心酸的過往。我,本只是萬千過客中的一個女孩,誰也不會特別地注意。但一切的無憂無慮都在我八歲那年被打破了。我將永遠無法忘記那聲嘲笑:“你不知道嗎?課桌都比你高。”那個男孩子用嘲諷的眼神盯著我,說話毫不顧忌。他,是我的“死對頭”!我們之間的關(guān)系只能用“水火不容”、“針尖對麥芒”來形容。但當(dāng)他說出這句話時,我實在不愿相信,不敢相信。那短短的距離使我的心開始變得敏感。從此,我無法忍受別人說我矮,甚至一個怪異的眼神也不行。后來讀《阿Q正傳》,忽然覺得自己活脫脫就是一阿Q,因為癩瘡疤而忌諱,最后甚而至于連“光”啊、“亮”啊的也忌諱起來,殊不知我身上也有中國人的這種“優(yōu)良”的“遺傳基因”!
看到故事中的禿鶴,我?guī)缀跻凰查g就被感動了。因為我們相同的遭遇和無法彌補的缺憾。直到看到最后,看到禿鶴為了彌補給老師同學(xué)帶來的恥辱,在大寒天光著頭、穿短袖演那個楊大禿瓢,終于贏得了大家的認(rèn)可時,我開懷一笑:是啊,人生總有不完美,但既然無法改變,為什么不看開些,在另一方面獲得成功?媽媽曾對我說:不要執(zhí)著于身高,要有信心,在另外的方面努力!
媽媽說的對!人生總有不完美。但就算這樣,又怎樣呢?現(xiàn)在的我,用自己的努力,在學(xué)習(xí)方面絲毫不遜于他人;我積極參加學(xué)校各項活動,為班級為個人獲得榮譽;我有獨特的思想,用筆在紙上描畫出一雙雙“隱形的翅膀”。我以寬容待人,以禮敬師。我很平凡,因為我平凡的身高。但我又很偉大,因為我用心地過每一天,把每一天都過得充實、精彩!
如果現(xiàn)在有人問我:你還在意身高嗎?我的回答一定是:在意。因為兒時的那聲嘲笑,已在我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它會永遠存在。但是,我不會為它澆水,因為我已在那里種下了一片美麗的、充滿生機的向日葵!葵花向著太陽,我,也向著太陽!我也記得那句——把臉迎向陽光,就不會有陰影!當(dāng)我的心里已是欣欣向榮時,那顆異樣的種子便失去了肥沃的土地。
人生總有不完美。聾啞人海倫·凱勒成為了著名的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與拿破侖齊名的了不起的女人;全身癱瘓、雙目失明的奧斯特洛夫斯基最后寫成了影響了一代人的長篇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肢體殘疾的張海迪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杰出代表……讀書,讓我的心靈豐腴;讀書,讓我的心里開滿了向日葵!
種一片向日葵在心里!
青春是道明媚的憂傷——讀《愿風(fēng)裁塵》有感
回憶,真的能讓一個人變成神經(jīng)病,前一秒,還是嘴角維揚,這一秒,卻濕潤了眼眶。
明明只是個半大的孩子,卻義無反顧地懷念自己眼中的青春,躲在夜的間隙里,在黑暗里反復(fù)舔舐著曾今的傷口......
這一年里,我讀的是郭敬明的《愿風(fēng)裁塵》這本書,不如說,我路過了他的青春。他的,我的,我們的青春通通糅雜在一起,越過了層層荊刺,駛向夢想彼岸。一路上,我們抗拒成長,寧愿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孩子,活在童話世界里,卻又小心翼翼地窺視著大人的世界。模仿他們的模樣。就這樣我沒在矛盾中無法自拔,又悄悄成長。后來,還是輸給了時間。
不!時間將我們磨練成最好的自己,實現(xiàn)了兒時的一一夢想,可這一切付出了太多太多代價。
十年前他只是人群中一個不起眼的黃毛小子,僅僅只是揣著作家的夢想。寫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被嘲笑,被諷刺,這是不務(wù)正業(yè),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他默默努力著,混合著失敗的眼淚和帶著屈辱的責(zé)罵。每晚暖黃的白熾燈陪伴他到深夜。筆尖下文字依次鋪滿整個紙張,他不服輸,也絕不能輸!他用一萬倍的努力去證明嘲笑他的那些人錯的多么離譜。
有人把時間比喻成逝川,比喻成流光,舉手難握,飄忽似風(fēng)。而對于他來說,所以的時間流逝都不凝結(jié)在了文字的琥珀里。增加少年狂的句讀與憂傷隱忍的字節(jié),在日以繼夜的敲打里,終于磨礪成暗蘊光華的篇章。當(dāng)他身披榮耀立于這個時代的浪尖,曾經(jīng)的迷茫挫敗都仿佛北風(fēng)吹裁作塵土,消缺無蹤。
他沒有等待世界變溫柔。他用自己變得有力量的文字溫柔地?fù)崦@個世界。
如今,他已是家喻戶曉的大作家,多少萬中國人讀者他的書成長,他也早已實現(xiàn)了當(dāng)初的夢想,同時承受了太多的反對的聲音那又怎樣?任何人都阻止不了我們追夢的腳步。當(dāng)你勇敢的去追夢的時候,一切都會為你讓道,盡情地追逐吧。
我們永遠都在崇拜著閃閃發(fā)亮的人,我們永遠覺的他們像神邸一樣的存在。他們用強大而無可抗拒的魅力和力量征服著世界。但我么永遠不知道,他們用什么樣的代價,去換來閃亮的人生。
那些嘲笑,那些諷刺,那些責(zé)罵,如今成了自己前進的動力。用文字在黑夜舔舐著被撕裂的傷口,似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安慰。
一年的時間讓我路過了他漫長的十年青春歲月,有歡笑,有淚水,有感嘆,有留戀......青春本事一道明媚的傷痕,疼的酣暢淋漓,走的貼貼撞撞。我不顧一切遍體鱗傷,但仍慶幸,生命中有人讓我執(zhí)著于瘋狂。
從某一刻起,我找到了遺忘的夢想和追尋夢想的勇氣。無盡黑暗里,他的文字如一顆閃爍的星辰,照亮了我的心扉。我不正是想成為他那樣的作家嗎?
夢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春有時候就是這個樣子,有點迷茫,但終究還是可以被大片的明媚覆蓋。
不早,不晚。在我最好的青春與他的文字相遇。一見傾心,再見傾情,三見,我已愛得病入膏肓。
成長的路上,一直有他的文字與鼓舞,夢想也一天天地在實現(xiàn)。
陌上花開,有“他”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