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得高分的秘訣
今年考取南京大學新 聞系的劉燁十分注重自信心的培養,為此她經常進行自我心理暗示,在高中一直保留著寫日記的習慣。通過寫日記,宣泄自己的低落情緒或考試失利時的不自信心 理,同時也寫一些激勵的文字以鼓勵自己。另外,她也會讓同學、父母寫下幾張充滿溫暖話語的小紙條,讓它們在學習過程中陪伴自己。
除了擁 有自信心之外,高三這一年,能否保持一顆平常心也是非常重要的。既不要因為取得良好成績而驕矜自負,也不要因為某次“考砸了”而灰心喪氣。就讀于北京大學 的柏雯瑛一直堅持這樣的信念,快樂地對待每一天,順其自然,不必刻意去夸大高三的“可怕”,以一顆平常心對待自己。
談到高考的壓力問題 時,已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錄取的鄭潤澤認為,大部分考生有壓力是因為對分數過于關注所導致的。如果把分數看得淡一些,就能夠轉移自己對分數本身的注意 力,著重思考丟分的原因,這樣會更有收獲。他認為,從一定意義上講,不理想的成績往往更有價值,通常從挫折和教訓中獲得的東西往往更多,因為它提供了冷靜 地反思自省的機會,也更能激發人的斗志。
現就讀于北京大學的李田園認為,合理地調整心態首先應該拒絕與人比較,要明確自己的定位,要正視緊張情緒。因為適當的緊張情緒可以讓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時要樹立“過程大于結果”的觀念,從平時的考試中發現不足而不是懷疑與膽怯。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英國哲學家艾蒙斯說過,習慣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壞的主人。良好的習慣是一種自覺的學習行為,因而能提高學習效率。
就讀于北京大學的林小杰將個人良好的學習習慣概括為6個字:善思、好問、勤記。她認為優秀生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善于運用大腦去不斷思考,而不是單純 地記憶。語文和歷史學得好的同學,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記憶力好,善于思考也是他們的一大特點。除了善思,還應該好問。當疑問出現時,應該毫不遲疑地發問, 直到從老師口中得到確切的答案,這便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問精神。最后便是勤記。俗話說“好腦袋不如爛筆頭”,把平日所聽、所想、所學用筆記錄下來, 便是一筆寶貴的學習財富。
就讀于外交學院外交系的馮瀟瀟特別重視學習習慣的養成,她認為上課時應該講究效率,跟隨老師的思路,理順知識體系;下課及時總結、整理,善于尋找自己解題的智慧,不斷積累,這樣才會提高。
除了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外,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考生應當注意的。有規律的生活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學習自然會更有效率。今年已被中國人民大學新 聞系錄取的賀璐婷對此有自己的感受,她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把握好“營養、鍛煉、睡眠”這三個重要環節。高考復習備考是消耗體力與腦力的過程,及時的營養 補充十分必要,尤其是早餐一定要注重營養,這樣才能保證上午有最佳的學習狀態。其次,應適當地進行室外鍛煉。她的方法是邊聽英語、邊跳繩,這樣學習、鍛煉兩不誤,記憶效果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