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國考申論科技與人文 真題(2)
【考生作答】
把握科技的人文性 推動人類文明永續發展
“人文是精彩的,科技是呆板的”,這是傳統知識分子對科技的認識。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科技其實是一種新的文化,不斷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具有人文性。當今社會,在科技進步的影響之下,青少年在網絡表達中使用暴力語言,一些人主張“物質至上”。這些現象忽視了科技的人文性,給社會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要制止這些亂象再次發生,就必須把握科技的人文性,以推動人類文明永續發展。
把握科技的人文性,需掌握科技與人文之間的平衡。信息技術把人類活動的效率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為人類帶來了及其豐裕的物質生活。所以有些人類把幸福與機械產品的數量劃了等號,陷入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單項技術目標的誤區。這樣的追求會使人喪失最原本的個性,從而使科技脫離民眾精神,導致科技與人文的失衡。要治理這種失衡,就必須加大對科技和人文關系的宣傳。電視、網絡、報紙的各媒體在宣傳科技產品的功效時,應該強調產品的人文性,引導民眾正確認識科技的生命性,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科技觀,把握兩者之間度的平衡。
把握科技的人文性,需將人的元素注入技術產品。技術操縱物質,也可能操縱人類,但是把人們的感情注融入科技產品中,就能使科技人性化。全體人類應該對科技懷有敬仰之情和感恩之心,正確認識科技為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所做的巨大貢獻,我們看到高科技產品時就不會只把它當做一種工具,而是能與人類進行感情互動的生靈。產品設計者在設計產品時注重人性化,把情感融入到設計中,考慮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使產品更加符合人類的情感需求。
把握科技的人文性,需提高創新能力。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人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科技的創新。如果一個科技產品總是保持原樣,就逐漸會被人們冷漠,同時也失去了人文性。要使科技具有人文的精彩,就要善于觀察和思考,發現問題,為創新積累靈感。約瑟夫就是通過觀察,發現了羊跨越柵欄的特點,對此進行思考,從而發明了帶刺的柵欄。同時,還要善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的目的。人們在思考之后,敢于把自己的想法進行試驗,以發現想法的不足之處,從而改進。只有反復經過實驗,才能把創造出新的產品。
人文是精彩的,科技是人性化的。掌握科技與人文之間的平衡點,把人的情感融入科技,提高創新能力,正確把握科技的人文性,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唯有如此,科技才能真正為人類服務;唯有如此,人類文明才能永續傳延。
【申論批改】
經過這么長一段時間的學習,你無論是對于立意的把握,還是對于申論作文整體架構的掌控,都是做得非常不錯的。
但綜合具體的行文內容來看,該文對于部分行文結構的細化處理,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具體來說:
1.首段,在措辭表達上,部分語句銜接的邏輯性有待加強,比如說你引出的“青少年在網絡表達中使用暴力語言,一些人主張‘物質至上’”這些問題,前者與接下來談到的影響還是有一定聯系的,但后者與接下來內容的銜接上,是比較突兀的。首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定要更為關注首段一些細節性內容的把握。
2.行文主體方面,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在于,你對行文定位的把握上,還處理得不夠好,我們都知道,申論文章寫作的關鍵在于“模擬行政”,是要求你能夠去站在政府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為此,在展開論證的過程中,一定要去強調是(政府)引導、督促媒體、全體人類、產品設計者等去做好某些工作,而不是媒體、產品設計者等自己去做好某些工作,畢竟你考的是公務員,要著重去彰顯你自身具備的公務員所需具備的從事機關工作需要具備的能力,思維一定要轉變過來。此外,對分論點一的具體論證中,緣由交待的內容應該適當去加大提煉力度,否則,緣由交待的內容都大大都過了具體的措施論證的內容,并不利于自身解決問題能力的彰顯,也不利于與其它分論點展開論證時結構上的一致性。
3.在文章升華對于宏觀理念的把握上,不建議你去引用“人類文明”這類的方向,政治素養偏低,和諧社會、“中國夢”等,相對而言,要更好一些。
總的來說,整體的行文情況是非常不錯的,不論是對于具體論證切入點的把握上,還是對于具體論證時的邏輯性的處理上,但以上存在的問題,也是需要你能夠去認真審讀。
此外,如果這份試卷你是能夠在限定時間內獨立完成,那基本上聯考拿到高分的壓力不會很大,把心態放好,注意總結,加油吧!
【參考答案】
且把人文植心間 莫讓科技失光澤
--科技與人文交融 共建和諧美麗新生活
當手機、電腦讓“天涯若比鄰”成為現實,當新技術的運用讓世界觸手可及,當信息技術的普及逐步打破社會閉塞的鴻溝,我們已然迎來了科技改變生活、改變人生、改變世界的發展新天地。但與此同時,新技術有沒有可能穿透社會結構的屏障?科技如何與人文交融等也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新議題。為此,我們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堅守人文與科技交融的發展理念,讓科技閃耀人性的光芒,共建和諧美麗新生活。
科技與人文交融是民眾融入社會、融入世界的鑰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接近科技,信息技術的運用讓人與人、人與世界的距離更近,但不可否認的是,過分依賴科技、技術也扼殺了我們的“感性情懷”,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家庭和親屬關系維系的情感紐帶,讓情感變得空洞、靈魂變得空虛。科技終究是為人服務的,在注重科技創新的同時,更需以人性應有的光輝、情懷來審視我們的發明、創造、運用,讓技術插上人文的翅膀,戴上世俗生活的帽子,引領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賴以生存的世界,讓科技為我們融入社會、融入世界創造渠道和便利。
科技與人文交融是賦予科技新生命的雨露。科技改變生活,更改變了人類發展的軌跡,但高鐵事故的慘劇、馬航失聯的悲傷也提醒著我們科技創新、運用中所存在的不足。科技是嚴謹的思維和創造,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科技對于發展的作用、價值,衡量科技在大眾化、商業目標、社會發展的地位,尋求科技創新與人文情懷的平衡,這種平衡是生活的智慧,是更好綻放科技生命力應有的態度。只有當科技被賦予生活化的特質,更多關注人的需求,才能更準確的表達出科技創造最深邃的思想,科技的價值才能發揮到極致,契合人類發展的特性。
科技與人文交融是共建美麗新世界的催化劑。美國的iphone能聯通中國的親情,中國的海爾同樣能保鮮美國人多樣的生活。科學無疆界,技術無國籍,普遍的人文情懷方才構建了相互尊重、和而不同的人類社會。當今的時代,科技是一種工具,但又不僅僅只是一種工具,它承載著人類發展的希望,承載著我們追求更好生活的期待。打破陳舊觀念的藩籬,摒棄科技是呆板的見地,最大限度的解放和激發“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類遠非石器時代,遠非“獨樂樂”的封閉時代,科技創造需要且能夠注入更多人類普遍的感知和情感,注入更多“求同存異”的共識,在科技與人文交融、國家與國家一體中創造美麗新世界。
歸根結底,科技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今天的我們處在人類歷史上最好的時代,比任何時期都更加注重科技、創新,更加注重科技的人性化、生活化、大眾化。人文精神能滋養我們的情懷,科技同樣能讓我們的生活綻放更加華美的光彩。我們正以包容的姿態接近科技、身攜人文,逐步解開未來世界的奧秘。
本文為步知網原創文章,任何公司、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授權許可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步知網",違者本網站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