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內蒙古公考申論范文精選
2017內蒙古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一)
促進生產集約化、農民職業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傳統耕種模式極易受到糧價波動的影響,幾乎是糧價下跌最大的受損者,完全沒有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而成規模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卻因為種植結構的多樣、經營方向的多元或者高端有機食品的生產,能較好地消化市場風險,自我止損。以現代公司制度組織規模化和合作化的經營,是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農民增產增收的長遠之道。因此,要積極加快生產集約化、農民職業化進程,由傳統模式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構建農業經營體系。
延長糧食生產的產業鏈、價值鏈,建立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當前,農民收入單純靠售賣原糧或初級產品,因此造成糧食的附加值極低,收入與原糧收購價格之間的黏附性極大,農民增收困難。只有形成糧食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的鏈條,引入管理、技術、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打造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優質農產品品牌,農業的價值鏈才能延伸到第二產業甚至第三產業,讓農民家庭不會再因為一次原糧價格下跌就被拋入生活的谷底。因此現階段增加糧食附加值,延長糧食生產產業鏈,成為助推農民增收、保障農民權益的當務之急。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穩定農民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放活土地經營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是實現糧食生產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因此要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民最核心的權利所在,經營權的流轉在任何地方都是必須嚴格依法進行。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最充分地保障每一位農民的權利。
中央一號文件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做出了明確要求,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只有切實保障其權益,激發其生產積極性,才能順利解除糧食安全困境。從這個角度講,必須要切實促進生產集約化、農民職業化,實現糧食生產的深加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2017內蒙古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二)
改善辦學條件 提升鄉村教育質量
在駐足梅里雪山腳下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如果正好看到一群為了上學在碎石滾落的懸崖峭壁間前行的孩子們,激起的應是內心的震撼。“漂亮的教室、干凈的操場”是每個山村孩子對學校的渴盼,但我國一些山村的教學環境依然處于“風吹滿天土,下雨屋內漏”的窘境。教學點設立有爭議、教學設施簡陋、政府資金未有效利用的問題依然在考驗著教育資源的公平。因此,要提升鄉村教育質量,體現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還需從改善辦學條件著手。
教學點撤并與設立需重新評估與規劃,教育公平需守住教學基點。農村教學點撤并順應了農村生源減少的現實,學校的集中保證了軟硬件的配備,鄉村教育質量也有所提升。但事先不做認真規劃和調研,盲目地進行學校撤并,使學生向城鎮集中,學校日常管理事項的增多不能保證對學生的全面顧及,也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上學成本有所增加,尤其是偏遠貧困山區,上學遠、費用高、安全難保障,輟學率隨之上升,這反而降低了鄉村教育質量。另外,外出打工者出現回流,一些偏遠山村恢復教學點的意愿強烈,但教學點只能勉強維持。因地制宜的同時還要制止盲目,需要“集中”教學資源,又要重新評估并恢復必需的教學點。教學點是農村教育的基點,只有先把教學點這一基礎辦學條件打好,才能守住教育最起碼的公平。
教學環境簡陋存隱患,課程設置簡單需拓展,教育資源需實現共享。受政策導向的影響,有限的教育投資對最需要教育資源的落后地區僅以滿足基本需求為主。但一些地區教室經鑒定屬于危房,為了保障學生教育,不得不加固使用以作為過渡;專業教師和設備的缺乏使課程設置更多限于公共科目,偏藝術類的課程難以開展,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勝任多科教學的教師成為了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資源共享不能實現勢必會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劉祠教學點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借鑒,與高校和政府聯合推動教育的信息化,投入同步互動教學系統,加快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對于不能使用直播教學和電子白板的,可以利用電視機、錄音機等常規設備,實現鄉村教育在資源使用上的成功蛻變。
合理分配財政投入,落實投入利用效果,保障財政專款專用。國家在農村教育上有一定的經費投入,但對投入去向的無謂爭論導致資金的擱置,缺教師卻投資蓋校舍,缺設備卻不切實際建重點,投入被擱置、未針對、有效利用的現象存在,最終延誤的是孩子享受教育的權利。鑒于此,要充分考察教育環境之后再考慮進行投入;實地落實使用情況,減少使用中的灰色環節,確保專款專用,使國家的撥款和社會的資助得到合理分配,使鄉村教育真正受益。提倡財政投入的合理地使用,其實也是為了更大程度保障教育資源的公平。
完備的教學設施,信息化的教育資源,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實現報告所指出的“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步驟。隨著鄉村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充分利用,辦學條件逐步得到改善,鄉村教育的質量將會不斷提高,大自然的群山綠野間也將充滿教育公平的點贊之歌。
2017內蒙古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三)
敬畏傳統 弘揚家風
都某個家庭而言,家風往往體現在某一個具體的規定和行為,而作為擁有數千年傳統的中國社會,家風蘊含著深厚的傳統,其實是一種文化基因和民族魂魄,需要每個國人深深敬畏。在走向創新型社會的今天,堅守傳統,傳承家風,尤其意義深遠。
敬畏是對傳統的堅守,是弘揚家風的基礎。這是一個過分娛樂化的時代,很多青年不能理解在奏國歌時每個人都要莊重起立,不理解敬畏和莊嚴是一個民族傳統和文明的基礎。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是我們對待世界、對待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正是這種來源于傳統的文化態度,將友善、忠誠、堅毅等優秀的文化基因注入我們的家風,我們的內心。敬畏是一種忠誠,正是這份忠誠,無論是異族侵略,還是敵國入侵,中華文明總能以自己的方式延續、流傳。同樣,也只有堅守這份敬畏,也才能將純正優秀的文化傳統注入我們的家風,傳承到每個人的心中。
弘揚是對家風的實踐,是敬畏傳統的善果。這也是一個高速變化的時代。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也在快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這種改變,呼喚的,是個性和底蘊,而傳統文化、家風是獨特的東方文化的淵源。敬畏是為文化保真,是在堅守文化的本色,而弘揚則是讓中華文化真正成為國家軟實力的有力保證。當年徐悲鴻大師經常在內心呼喚中國也要有一場類似于西方的文藝復興,大師呼喚的,正是對中華文化傳統的傳承以及由此對社會的偉大變革。而這個偉大變革必將在我們青年一代成為現實。
堅持敬畏和弘揚,才能推動社會的真正進步。敬畏是一種文化態度,弘揚是一種文化方向,高速變化的社會需要的,更是由此推動的真正的進步。敬畏傳統,為傳統文化守住本色,才能讓傳統的優秀文化在家風中得以傳揚。同樣是農家子弟,心中有了敬畏,就會堅守底線,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心懷善良;而如果心中對了敬畏,即便再飛黃騰達,最終都會走到自己事業的盡頭。心中有了敬畏,整個社會才會規范有序,文化中有了敬畏,企業才會堅守自己的原則,為客戶提供最優秀的產品和服務。無論是對于家庭、企業和社會,有了敬畏的規范,才能弘揚科技和文化,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推進社會的進步。
家風,不僅僅關乎一個家庭的現狀,更關乎整個社會的活力,它看似古老甚至陳舊,但其中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傳統。以敬畏呵護傳統,才能讓文化滲透進家風,在文化創新的時代,以文化軟實力推進中國的現代化。
看過“2017內蒙古公考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