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公考申論范文精選
內蒙古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一)
踐行“三嚴三實”要求 心誠氣足做好干部
作為黨的基層干部,我們自覺深入學習貫徹好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從縣級干部做起,扎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一心一意抓黨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各項要求,切實做到“定盤星”緊緊把守,“總開關”始終擰緊,“傳家寶”薪火相傳。始終堅持心中有黨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責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為。立足本職,敬業奉獻,通過加強學習鍛煉、練就過硬作風、強化團結和諧、活躍黨內生活、甘心敬業奉獻,心誠氣足做“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干部”。
永葆上進心,加強學習鍛煉有才氣。常懷“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危機感,永不懈怠。牢固地樹立自覺學習的意識,做終身學習型干部,把學習作為一份責任、一種興趣、一項硬任務,先學一步、學深一點。形成與新常態下形勢任務相適應的知識結構,努力提高理論水平,提高業務素質,爭取成為既有業務專長又有多方面才能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多方面鍛煉,提高識別能力,做到在復雜的事務中明是非。提高表達能力,不能缺少建樹。提高組織能力,調研或協調工作,要有獨立工作的本領。提高創造性開展工作的能力,敢于解放思想,敢于創新,敢于擔當,大膽工作。密切關注客觀形勢的新變化和新特點,堅持以新的思維方式、運用新的研究手段、從新的角度研究問題,努力得出新看法新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辦法。成功沒有捷徑,只有勤學苦練,必須對組織、對自己負責,日積月累,百煉成才。
永葆事業心,練就過硬作風有底氣。職業作風好壞直接影響工作質量和效率,影響對外的整體形象。必須嚴格要求自己,練就過硬的職業作風,始終保持一顆干事業的心。具體來說就是做到:“快”--工作高效運轉,雷厲風行,不讓工作任務在自己手中延誤,不讓差錯在自己這里發生,不讓黨的形象在自己這里受到影響。“精”--樹立精品意識,視質量為生命,精益求精。多創服務名牌,多出精品文稿,確保服務質量有新提升。“細”--以嚴謹細致的態度對待每件事,不馬虎,切實做到凡事必作于細。以對黨、對人民、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實”—以“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為鞭策,踏踏實實辦事,實實在在做人。切忌漂浮,尤其要樹立樸實無華的文風,少說官話套話,力求語言平實,內容充實。“勤”--勤勉作為,任勞任怨。提倡早來點,晚走點,多干點,腦勤、手勤、腿勤。“廉”--增強廉政意識。做到清心寡欲、防微杜漸,警鐘長鳴,努力塑造好自己的人格。“謙”--自覺轉變作風。對外來辦事人員防止生冷硬橫,一定要熱情待人;要取長補短,不要拿自己的長處比別人的短處,越比覺得自己越高大,誰也趕不上自己,更不要總回憶過去的輝煌,要立足本職再立新功;不要出于不良動機無原則、無根據搬弄是非;要有涵養,少一些計較,根據自己的崗位職責對所在的組織負責,而且是一級對一級負責。
永葆坦誠心,強化團結和諧有人氣。家和萬事興,團結出戰斗力、出活、出干部,團結百利而無一害。我們要坦誠待人,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共同營造團結局面,形成人心齊、人氣足的良好局面。堅持與人為善,共事珍惜緣分,當然主客觀都要努力。在大事講原則的前提下,注意小事講風格,沒有解不開的扣,得饒人處且饒人,多讓一步天地寬,都把心放平、放正。不寬容別人的本身就證明自己的心胸狹窄。要努力做正派人,在處理同志關系上講究五湖四海,不搞小圈子,善于團結人,善于團結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同志一道開展工作。搞好工作聯系,主動配合工作。牢固樹立大局觀念,合作共事,分工不分心,補臺不拆臺。當別人有好事的時候要盡量成全,成人之美,從善意的角度出發,主動向有益于團結的方面多做努力;當別人有難事的時候要盡量排解,不看笑話,真誠幫助,危難時候現真情;當別人有急事的時候要盡量“救駕”,以解燃眉之急;當別人有差事的時候要盡量補臺,多理解、多諒解,少誤解。誠如是,一個團結和諧的氛圍就一定能夠形成。
永葆奮斗心,活躍黨內生活有朝氣。要始終奮發向上,代表正能量,活躍機關黨組織生活,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活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嚴格黨內生活制度,開展善意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不斷提高黨內生活質量,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要關心職工身心健康。在建設和諧機關活動中堅持以人為本,結合工作和職工自身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使基層黨建工作更加豐富多彩、富有活力。
永葆平常心,甘于敬業奉獻無怨氣。人間萬事出艱辛。我們的工作復雜繁重,服務發展、改革和民生的任務都很緊迫。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越要有平常心。始終有知足感和感恩之心,珍惜為黨和人民工作的機會,調整好心態,工作進入狀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要變精神壓力為工作動力,以苦為樂,以忙為樂,知足常樂,順境時是這樣,逆境時不差樣,吃得了辛苦,耐得了寂寞,享得了清貧,受得了批評,經得了考驗。要擺正工作與生活的天平,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工作中再苦不叫苦,再累也不怕,再難也要干,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形成長期奉獻的良好心理品質,做到能忍耐,頂住壓力,負重奮進;形成永不滿足、永不泯滅的動力機制;有韌勁,不忽冷忽熱,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形成一種穩定的職業良心,把職業責任變成自覺履行的道德義務,貫穿于職業行為過程的各個階段,成為重要精神支柱;形成經常對自身的行為動機進行自我檢查的習慣,對行為活動進行嚴格監督,對行為后果和影響及時作出評價,保持尊嚴、信譽和人格完美。
內蒙古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二)
浮躁的文藝難燃“不滅的燈火”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里強調,“我同幾位藝術家交談過,問當前文藝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他們不約而同地說了兩個字:浮躁。一些人覺得,為一部作品反復打磨,不能及時兌換成實用價值,或者說不能及時兌換成人民幣,不值得,也不劃算。這樣的態度,不僅會誤導創作,而且會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交談過的這幾位藝術家都是誰,尚不可知,但他們所說的“當前文藝最突出的問題是浮躁”,卻讓人共鳴。不少文娛人士也談到過浮躁,比如演員張國立坦言:“浮躁,本身就是一道障礙,只有克服,才能更好地向前。”秦海璐說:“文藝創作不能浮躁,下基層不是一日游。作為演員,角色塑造需要充足的時間。”
浮躁體現在哪里?除了下基層一日游,還體現在快餐式創作。導演馮小剛曾透露,現在不少電影編劇拿著煤老板給的一紙提綱,一兩個星期就能寫出一部電影劇本。蘿卜快了不洗泥,過于追求速度,就難以保證品質。東拼西湊,泥沙俱下,哪有精品可言?
浮躁,體現在盲目跟風。今天,這種類型的電視劇火了,接下來便扎堆開發這種類型的電視劇;明天,那部影片火了,同類型的影片很快就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比如鄭曉龍導演的《甄嬛傳》曾經熒屏大火,類似題材的電視劇就井噴,以至于鄭曉龍提醒“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發展,不要盲目跟風。”
浮躁,還體現在舍本逐末,忘了本職工作。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毯星”,備受質疑。從名氣營銷看,這種做法并無不可,但有本末倒置之嫌,以至于有業內人士建言,一些演員經常走紅毯但卻忽視自己的本職工作和基本功,沒有好作品卻經常走紅毯,難道不覺得你的臉和紅毯一樣紅嗎?
文藝界的浮躁絕非僅這幾種,還體現在方方面面。窺一斑而知全豹,也正因過于浮躁,文藝創作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存在不少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胡編亂寫、粗制濫造、牽強附會,怎能避免“文化垃圾”?脫離大眾、脫離現實,能不迷失?為人民服務變成了為人民幣服務,能有精品?
魯迅先生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浮躁的文藝,不可能成為引導國民精神前進的燈火,甚至有可能吹滅那一盞盞燈火,原因就在于有些垃圾文藝污染了整個文藝環境,敗壞了世道人心,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反作用。
如何祛除浮躁?已經指明了方向和路徑。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對人民,要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要深入群眾、深入生活,而不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拆除“心”的圍墻,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還舉出了不少榜樣。比如作家柳青。柳青為了深入農民生活,1952年曾經任陜西長安縣副書記,后來辭去了副書記職務、保留職務,并定居在那兒的皇甫村,蹲點14年,集中精力創作《創業史》。因為他對陜西關中農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筆下的人物才那樣栩栩如生。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理應出現匹配時代的偉大作品。腳踩堅實的大地,才有不惟功利的定力;真正瞄準廣大民眾,才有不會枯竭的源頭;拿出“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恒毅,才有可能寫出傳世的作品。不浮躁未必有經典作品,但是浮躁,一定沒有經典作品。無論創作精品還是經典作品,都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時代的呼喚,多一些精品和經典作品,“不滅的燈火”才能更恒久。
內蒙古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三)
生態文明是民意所在
近年以來,一些地區的污染問題集中暴露,霧霾天氣、飲水安全、土壤重金屬含量過高等等,社會極其關注,群眾反映強烈。“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這也是民意所在”,反復強調這一問題的極端重要性,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和擔當。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既要為當代發展著想,更要為子孫后代著想”。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下,要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已成社會共識,也帶來很大變化。中國是近年來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壯士斷腕的行動,體現了我們的大國責任。一季度中國經濟的“穩中有進”,更傳遞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強決心:寧愿讓發展速度降下來,也要調結構、轉方式,走出一條雙贏之路。
走好這樣的道路,關鍵是上下同心。不能再以粗放式發展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不能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這些道理大家都很清楚。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保護環境、轉變方式的重要性,也已經說得很透徹了。如果說在這個問題上,還需提升認識,那就是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清醒地看到,環境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曾有人這樣總結,30年前人們求溫飽,現在要環保;30多年前人們重生活,現在重生態。作為執政黨,我們要看到這種發展中的期望,并且順應這種期待。今天的人民群眾,不是對GDP增速不快不滿,而是對生態環境不好不滿。食物豐足了,但吃得不安全了;城市繁華了,但空氣污染了。這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這樣的生活怎么能幸福?中央一再強調,一切工作,都要從百姓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出發。現在,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群眾的集體焦慮。
環境也是民生。這個民生,一頭連著百姓生活質量,一頭連著社會和諧穩定,從改善民生的著力點看,生態文明也是民意所在。中央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正跟老百姓想法一致。民生問題就是最大的政治。各地區各部門理應思考,跟上要求、不負期待。
三十多年快速發展積累下來的環境問題,如今進入了高強度頻發階段,特別容易引發連鎖反應,觸發相關矛盾,影響社會穩定。黨的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建設美麗中國,可謂抓住要害、切中積弊。想一想,如果仍是粗放式發展,不轉變方式,即使實現了經濟總量翻番的目標,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即使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會大打折扣,甚至會產生強烈的不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解決問題確實需要時間、也必須有個過程,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路,快速發展起來之后的環境問題必然更加突出。但這不是可以坐等無為的借口。“利用倒逼機制,順勢而為”,這是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堅決落實中央部署,嚴格執行中央政策,我們才能用扎實的行動和成效,讓環境發生變化,讓人民幸福生活。
看過“內蒙古公考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