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考申論范文參考
廣東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一)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莊嚴時刻,天安門廣場上,抗戰老兵、英烈子女、抗戰支前模范的乘車方隊在摩托車護衛下最先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敬禮;向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等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舉國上下,人們緬懷浴血奮戰的抗戰英烈,謳歌偉大的抗戰精神,凝聚起邁向民族復興的偉大力量。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回望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追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的不懈抗爭和持續奮斗,道出了中華民族從黑暗走向光明、從屈辱走向富強的力量所在,鼓舞起億萬人民沿著英雄足跡前進、實現中國夢的信心。
人民崇尚自己的英雄,祖國需要自己的英雄。以樹皮棉花果腹的楊靖宇面對敵人的勸降,凜然回答:“不必多說,開槍吧。”張自忠戰斗到最后一刻,“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沒有命令,死也不退”,新四軍“劉老莊連”82名官兵血戰到底,全部壯烈殉國……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千千萬萬抗戰英雄拋頭顱、灑熱血,書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喚起了萬眾一心、共御外侮的民族覺醒。他們的英雄事跡永載史冊,他們的浩然正氣光照千秋。
英雄來自人民,人民哺育英雄。十四年抗戰,多少母親送兒上戰場,多少百姓毀家紓難御敵寇,是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陷敵于滅頂之災,是千千萬萬的英雄兒女以血肉之軀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譜寫下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篇章。“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無論是直接參戰還是后方支援,所有投身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人們,都是抗戰英雄,都是民族英雄。”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為的是傳承英雄身上展現的偉大精神。當年,無數抗戰英雄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信念,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今天,我們崇尚英雄、學習英雄,就是要弘揚這種精神,在新的歷史征程上守衛和平、開創未來,實現無數先賢英烈振興中華的未竟夙愿。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精神引領。追憶八路軍擊潰日軍的黃土嶺之戰,作家魏巍曾這樣寫道:“在戰場上看得很清楚,這是兩種精神在較量:一種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一種是老紅軍的革命意志,看看究竟誰更頑強,誰壓倒誰。”在同侵略者殊死搏斗的血火淬煉中,抗戰精神百煉成鋼,激勵中國人民取得了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今天,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同樣需要英雄,需要新時代的英雄精神。
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我們就一定能筑牢信仰的基石、振奮精神的力量,戮力同心為民族復興而奮斗,創造中華民族的新輝煌。
廣東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二)
建設宜居新城 增進民生福祉
立交橋、地鐵、機場等,這是城市交通發達的見證;寫字樓、工廠、購物中心等,是城市商業發展的標志;城市發展進步了,然而市民的幸福感受卻沒有隨之提高。房價虛高、交通擁堵、垃圾圍城、城市看海,這些“城市病”成為困擾城市中人們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當下的城市建設應該是升級版的,這考驗的不僅是城市經濟實力,更是政府建設規劃大智慧。城市建設不能僅僅停留于高樓大廈、也不應止于GDP數字的增長上。所有發展都應該是為人來服務的,城市建設同樣應考慮到人的需求。所謂城市宜居性,指的便是城市應該適宜人居住。“宜居”包含內容很多,是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方面面的要求。
宜居城市首先應該是人文的城市。人文城市概念的提出,強調的是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講到南京,我們會想到六朝古都的往事和秦淮河畔的吳儂軟語;講到杭州,我們會想到蘇白二堤的典故和詠誦西湖的千古名篇;再如巴黎的時尚、紐約的前衛、倫敦的古典;每個城市正是因為不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核,才有著不同的特色,擁有自己的個性。城市的個性,恰恰是某座城市居民之所以為該座城市居民的標志,市民的歸屬感由此而生。因此,建設宜居城市需要在人文內涵上下功夫,從而增強市民歸屬感。一方面,需要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另一方面,更需要城市管理者在建設過程中,把“文化”納入城市規劃,真正凸顯城市人文內涵,不盲目跟風一味追求“高大全”。
宜居城市還應該是智慧的城市。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電子技術和知識創新支持下,通過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以及社交網絡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實現互聯、融合的新型城市形態。它是數字化城市的“2.0版”。智慧城市建設將帶動衛星導航、物聯網、智能生活、軟件服務等多種相關行業帶來發展新契機,從而挖掘出地方經濟新增長點。同時越來越發達的信息技術應用于生活工作中,帶來的會是更便捷、更有效率、更豐富多彩的未來。此外,現今,很多城市面臨著環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緊缺、住房不足、失業、疾病等問題的挑戰,“智慧城市”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一條可行道路。智慧城市是宜居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建設過程應致力于城市的網格化、信息化、科技化水平,讓城市生活更便利。
宜居城市更應該是綠色的城市。綠色城市是生態型的城市,它意味著污染全部控制、資源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調查顯示,當前城市生活的舒適度越來越高,身體疾病卻也越來越多,發病率呈增長趨勢。與此同時,各種心理疾病也日益被人關注。我們身心健康與生活工作環境有著直接關系。霧霾會造成呼吸系統疾病;垃圾處理不當會滋生蚊蠅;傳播傳染病毒;水質變差影響消化系統和血液系統;等等,不一而足。城市環境問題,隨著城市發展的提倍涌現。一個見不到藍天白云、聽不見鳥語、聞不見花香的城市,怎么能算得上是適宜居住呢?所以,促進城市生態保護,完善城市綠化體系,改善環境污染問題,以綠色、生態、環保為指標,推進綠色宜居城市建設正當其時。
有位學者曾經說過:“所有的城市都是瘋狂的,然而是華麗的瘋狂”。推動城市轉型升級,建設宜居新城市,是由“為生計建城”向“為生活建城”的華麗轉身。“生計”強調的是經濟發展,“生活”強調的是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管理、文化內涵以及生態環境等同步。“如何讓城市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更糟糕”,其答案便在于此。
廣東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三)
束道德韁繩 策技術奔騰
——技術與道德需并駕齊驅
指南針的出現為人類拉開浩浩蕩蕩的海上征程指引了方向;電話機的問世為人類遠距離的情感交流加設了橋梁;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信息航海時代的到來創造了可能。技術的革新毋庸置疑的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然而,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同時,由于技術的便利也為投機取巧、違法操作提供了可能,由此,各類失德行為頻現,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和群眾生活。如何處理好科技發展與社會道德的關系,已經成為人類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技術的革新與道德的建設是互相促進、相互統一的。一味追求技術的進步,而忽視道德建設,日新月異的技術革新就會如脫韁的野馬,難以駕馭;如若因片面執著道德要求而因噎廢食,不求進步,也不利于社會文明的前行。因此,在推動技術革新的同時,要加強道德建設,讓兩者并駕齊驅,愈行愈遠。
技術的騰飛需要道德的保駕護航。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事的準則和規范,它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遵守道德規范就要求人們要正確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技術作為社會變革的先驅,直接應用于社會生活。無論是網絡給人類創造的虛擬世界,還是電子商務給人們提供的便捷生活,都與人這一社會主體息息相關。縱觀技術發展歷程,在給人們生活提供便利,獲得贊譽的同時,卻始終因其被不當利用而廣受詬病。而道德的規范正好能彌補技術發展中這一短板,約束人們的操作行為,規范人們價值取向,從而能讓技術更好的發揮其正面促進作用,更好的為人類造福。
道德的進步需要技術的正向推動。道德的步伐是追隨社會進步的腳步不斷前行的,當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們自然而然會渴求符合社會需求的道德的出現,回首茹毛飲血的原始年代,人類生活的重心只在生存。而后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戰爭、獨裁、暴力統治后,慢慢朝文明、和諧的方向前行,道德的約束力量也愈發凸顯。可見,道德觀念的進步程度依托于社會進步的程度。而科學技術正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科技的發展為社會的進步奠定了根基,激發了人們的道德渴求,從而產生自覺規范自己言行的理念,為社會道德的進步產生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此外,一系列網絡技術的應用,也加大了非道德行為的成本,側面鞭策了社會道德的前行。
要實現二者的并進,我們首先要建立科學的道德規章機制,對于失德的行為進行嚴厲懲處,規范科技環境下的道德體系。同時,應自律意識,自覺規范自身行為,為科技進步營造良好氛圍。再次,積極推動技術革新,為道德的建設提供技術。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包括了一切的善”,知識在使人明智的同時,也會衍生出美德。因此,技術的進步與道德的建設相是互統一,齊頭并進的。我們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也要積極發揮道德的作用,讓技術與道德并駕齊驅,為人類的幸福生活鑄就輝煌。
看過“廣東公考申論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