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分析
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一)
4月21日,網絡紅人Papi醬將在阿里巴巴拍賣平臺開啟“中國新媒體的第一次廣告拍賣”,拍賣當天中標的企業,在與Papi醬協商后,可選在2016年5月21日后任意一周的星期一,在Papi醬視頻主節目后的彩蛋位置獲得一次定制的廣告內容。此次廣告拍賣的消息一傳出,就引起了整個傳媒界的關注。
近期以來,隨著一大批網絡紅人的出現,圍繞網紅生發的商業鏈條和盈利模式也浮出水面,并被稱為“網紅經濟”。大量的粉絲、強大的話題性、資本認可的商業變現能力、日益延伸的產業鏈……“網紅經濟”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但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生態而言,它究竟是一個美麗的泡沫還是代表著未來的走向?
【背景分析】
一個迅速延伸的新業態
2015年10月,Papi醬開始在網上上傳原創短視頻,她以一個大齡女青年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對日常生活進行種種辛辣的點評和吐槽,此后,她每周一發布自己的視頻節目。截至3月20日,她的節目在各視頻網站的總播放量達2.9億次,集均播放量753萬次。而就在不久前,真格基金、羅輯思維、光源資本和星圖資本分別共投資Papi醬團1200萬元,這也是Papi醬拿到的首輪投資,其目前估值1.2億左右。
在流量變現成為互聯網商業邏輯的時代,Papi醬的商業價值奇貨可居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但這把火到底燒成什么樣,卻讓圍觀者好奇。實際上,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以Papi醬為代表的網紅都并非新生事物。國內,早在10年前的網絡論壇時代,芙蓉姐姐就在推手們的幫助下成名。此后,微博大V在自媒體時代風起云涌,而如今,隨著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直播平臺等更多自媒體平臺的出現,越來越多的網紅出現在公眾眼前,圍繞網紅衍生出的產業鏈也令人眼花繚亂:“網紅孵化公司”“網紅培訓班”應運而生,網紅推手、網紅營銷公司成為其背后的強大團隊,網紅代言產品、網紅經營的淘寶店也收益大增……
一個崇尚個性傳媒的時代
今年1月,百度發布的《95后生活形態調研報告》指出,1995年—1999年出生的“95后”總量約為1億人,他們從出生就與互聯網為伴,與“80后”“85后”相比,他們可謂移動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在網上最愛做的是點贊、分享、評論和吐槽,最認同當下互聯網上流行的宅、逗比、呆、高冷等流行價值觀,追求敢想敢說敢做,注重娛樂和社交,熱衷于彈幕、美顏,聊天必備“表情包”。業內人士指出,作為移動互聯網和網絡社交平臺最重要的用戶,以“95后”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所具有的這種心態也為網紅的成長提供了社會基礎。
“說到底,網紅就是自媒體時代活躍在網絡世界的明星,他們的出現改變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造星機制’,成名的門檻降低了很多。”一位媒體研究者說,過去,一位明星的成長需要一個成熟的經紀公司或者團隊來打造,要成為明星,首先要具備音樂、表演等方面的新才藝,其經紀團隊也必須與演出、出版或影視企業及平面、電視媒體達成良好的互動合作關系,而網紅則不必受這些傳統規則的約束,有個性、敢出位成了揚名的基本條件。“網紅不需要他者來界定和賦予權力,他們需要面對的只有用戶,這也是互聯網對社會更深刻的平面化影響。”
羅輯思維公司創始人羅振宇表示,羅輯思維在2015年就開始關注網紅現象,而之所以對網紅作出如此高的判斷并進行投資,最根本的是因為網紅體現了媒體革命的趨勢。“上一代市場的核心資源是‘組織力’+資本,企業的發展需要巨大的資本支撐,但在未來的市場上,資本的價值會逐步低落,‘組織力’仍然非常重要,‘魅力人格體’則會因為稀缺而更加重要,它可以將產業鏈上的其他資源聚合起來。”
【發展方向及建議】
一個亟須道德校準的商業模式
Papi醬的廣告招標,從普通人到網紅,通過樹立自身在互聯網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從而獲得廣告收入,這是許多網紅商業變現的重要途徑,但卻不是唯一途徑。另一種重要的變現渠道是在擁有大量粉絲的基礎上,通過經營自己的淘寶店獲利。在微博上擁有418萬粉絲的網紅店主張大奕是一名平面雜志模特,微博主要是自己的服裝搭配和潮人生活方式。2014年5月,她開設了自己的淘寶店“吾歡喜的衣櫥”,目前已經是金冠賣家,淘寶粉絲量超過261萬。
此外,還有一些網紅出道于用戶眾多的網絡直播平臺——任何人都可以在注冊后成為直播平臺的“主播”,“主播”通過PC或移動終端與網友實時分享自己的種種瑣碎生活和想法,并以彈幕的形式與網友實時交流。用戶在直播平臺購買虛擬貨幣為喜愛的“主播”打賞,購買虛擬貨幣的金額再由“主播”與平臺協商分成。對一些頗受歡迎的“主播”來說,每天收獲的打賞收入就已經相當可觀。而一些粉絲量巨大的網紅,也成為網絡直播平臺爭先簽約的對象。對于更大規模的網站來說,用戶量和優質“主播”多的直播平臺,則是投資和并購的稀缺資源。近期,斗魚、花椒、映客等直播平臺獲得資本青睞就是典型的案例。隨著網紅影響力越來越大,影視行業也對他們敞開了懷抱,未來,網紅進軍影視業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資本關注網紅是因為網紅深受年輕人喜歡。但是投資網紅是要擔很大風險的。因為網紅的走紅依賴于特定的粉絲群體,粉絲的黏性、忠誠度、轉化度都因人而異。
因此,網紅個人以怎樣的形態參與到變現過程中也非常重要,因為圍繞網紅展開的產業鏈條還在不停延伸,其中包括泛網紅內容創業、經濟服務鏈條、衍生全鏈條、平臺服務鏈條、資本整合鏈條等。
目前存在的“網紅孵化公司”“網紅培訓中心”,其核心業務就是迎合部分年輕人想要成為網紅的心態,對其在化妝、形體、言語、肢體動作、自我營銷等方面進行培訓和包裝。不少人擔憂,對于年輕人而言,如果僅憑“高顏值”就可以輕松揚名、賺錢的“范本”過多,不加以引導,會助長社會的浮躁之風,并影響到青年一代的價值取向。
為了成為網紅一些人也突破了底線,炫富、色情等內容隨之成為監管的難題。今年年初,僅斗魚直播平臺就兩度被爆涉黃,此外,熊貓TV也在3月初被網友爆出不雅視頻截圖。網紅這種新業態才剛剛起步,但它到底能走多久、走多遠,除了取決于其內在的發展邏輯外,也取決于其在整個社會精神文化領域的角色定位。從這個角度說,這個商業鏈條需要一次及時的道德校準和凈化,相應的監管機制也亟須建立。
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二)
【概念闡釋】
醫賴是指病情已經穩定達到出院指征的情形下,仍然賴在醫院不走,免費享用醫院提供的診療、飲食、住宿服務的一群人。
【原因分析】
當前,醫賴成風并非偶然,而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1、患者的原因。主觀方面,一方面患者對治療效果的不滿是“醫賴”發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患者對手術引起的并發癥沒有全面的認識。客觀方面,一方面醫院存在醫療過錯。對貧困階層的將來說,決定是否給患者醫治,是否手術猶如一場豪賭,輸不起的患者很難接受因為醫生的失誤而導致的手術失敗;另一方面是患者經濟方面的拮據。
2、醫院的原因。一般的“醫賴”通過賴床的辦法減免已產生的醫療欠費,達到目的后他們便離開醫院,醫院對此束手無策。
3、法律的原因。首先,法律上更偏重于保護患者的權利。其次,醫院是否可以行使抗辯權,在立法上存在空白。再次,醫院的權益很難切實得到保護。
4、社會原因。首先,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我國正在用占世界1%的醫療資源為占世界22%的人口服務;其次,醫療成本、藥品成本隨著經濟發達地方的發展不斷提高,導致大部分地區醫療支付能力下降。
【影響分析】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發生了嚴重的醫賴現象,其中賴在醫院最長時間的患者達到了10多年,在醫療資源總體仍然緊張的情況下,醫賴行為不僅令醫院背上了沉重的負擔,最后很多都成了壞賬呆賬,還侵蝕了稀缺的醫療資源,加劇了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此外,若對“醫賴”行為處理得不夠妥當,還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形成“破窗效應”,產生不良的示范效應,假設人人跟著效仿,必然會擾亂公立醫院正常的醫療秩序。
【對策措施】
鑒于當前公立醫院“醫賴”現象日益嚴重,專家總結,亟須采取有力措施進行綜合整治:
第一、加大政府、社會的投入,推進醫療保障體系制度建設。根治“醫賴”關鍵在于加強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方面的投入。
第二,完善養老機構。探索養老資源與醫療資源相結合的養老模式,讓老人不僅得到生活上的照顧,還能得到專業、快速的醫療服務。
第三,加大對惡意“賴院”人員的處罰力度。對于長期霸占病床的“醫賴”人員,不僅要追索其產生的醫療費用,強制其出院,同時還應嚴厲追究“醫賴”們的法律責任,處罰其惡意侵占醫療資源、影響醫療秩序的行為。
第四,暢通醫療糾紛解決渠道。成立第三方醫療糾紛調解處理機構,暢通醫患糾紛渠道,真正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從而最大限度地將醫療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第五,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政府應盡快完善社會救助體系,讓生活窘困、孤立無援的群眾享有醫療救助基金與補助,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立醫院的合法權益。
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三)
背景鏈接
2016年12月,在河南省汝州市某重點工程開發過程中,經文物部門勘探和發掘,在規劃的文化廣場中心地帶,發現百余座漢墓。但在考古發掘期間,13座漢墓被挖開,文物遭到嚴重破壞。就在等待規劃設計保護方案時,近日施工隊還將考古發掘后的所有墓葬坑夷為平地,繼續施工作業。汝州宣傳部表示,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實施破壞行為的涉事公司進行40萬元的行政處罰。
綜合分析
悠悠華夏,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聞名世界,而出土的各類文物就是最好的證明。在2016年4月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應該說,上至中央,下到民間,社會各界大都對文物保護有著越來越清醒的認識。但從河南汝州千年漢墓遭遇破壞的情況來看,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環顧當下,從地方發展來看,文化“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仍然非常普遍。尤其是,當一地經濟增速放慢,相對于投資、考核等“硬杠杠”,文化保護難免淪為“軟約束的橡皮筋”.社會觀念層面,相對于權勢、財富等“硬通貨”,文化很難真正“自尊”“自信”,還常以“窮酸相”示人。即便從個人角度看,在房價、教育、醫療等生活壓力之下,談論“詩和遠方”的文化追求,多少有點“小眾色彩”和“小資味道”.
一邊是文物保護,一邊是商業開發——在某些地方,這兩種訴求儼然勢如水火。在追逐經濟利益的巨大驅動力下,對于文物的保護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很多時候,不折不扣地執行文保政策,甚至會被一些人視作“拖累城市建設”.商業開發強勢,文物保護弱勢,是當下一些地方不爭的事實。所謂傳承歷史、敬畏傳統,在現實的利益盤算面前簡直不堪一擊。
啟示與對策
認識到文物的價值,更要捍衛文物的價值。以最大的誠意保護文物,需要完善、有力的執法體系為之兜底,關鍵是改變基層文保部門一貫以來的弱勢狀況。比如,從財政撥款、管理歸口等方面著手重新梳理,盡可能強化其獨立行使職權的能力和底氣;優化現有的文物行政執法方式,探索建立直接參與的專業執法隊伍,確保文物執法權能夠更為集中、有效。一言以蔽之,要用健全的制度遏制屢禁不絕的破壞沖動,創造文物保護的新局面。
建立懲罰和激勵機制,那些保護文物卓有成效的人,也必須獲得公允評價和公平對待。如此,才能真正讓文物保護工作有神圣感、獲得感,才能真正守護住歷史文化。
看過“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