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公考申論經典范文
內蒙古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一)
樹立共享發展理念 帶給人民滿滿獲得感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民為本。”古往今來,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政權,這都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小康”一詞本身就很直觀地體現出增進民眾福祉的含義。改革開放以來,黨一直為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奮斗,其出發點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實現人民幸福。經過三十多年的奮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國家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令全世界為之贊嘆。但與此同時,由于過去國家經濟基礎差、底子薄,以及其他一些發展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不少民眾生活條件的改善還遠沒有到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讓人民共享更多改革紅利,給人民帶來滿滿的獲得感,應該是最重要的發展理念之一。
給人民更好的生活,就要在醫療、教育、就業、扶貧、食品安全等方面持續發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解除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讓寒門學子也能安心讀書,阻止貧困代際傳遞;促進就業創業,給每個創業者提供實現夢想的機會;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現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不讓任何一個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掉隊”;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讓百姓確實感覺到生活富裕了,幸福感增強了;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食品安全”從口頭承諾變成現實遵循……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樹立并貫徹共享發展理念便是對此最好的詮釋。回首過往,每一個五年規劃的宏偉藍圖最終都順利實現。我們有理由相信,新的五年規劃也一定會從理想照進現實,給人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讓獲得感滿滿。
內蒙古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二)
教育公平是推動社會長遠發展的基石
教育關乎個人命運,我國自古就有“鯉魚跳龍門”的說法,指的就是億萬國人期盼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教育更關乎國家繁榮昌盛,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教育公平,是孔子、柏拉圖等東西方仁人志士追求千百年的奮斗目標,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和長遠發展的基石。
然而,現階段卻發現教育公平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區域、城鄉之間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教育成本高等問題叢生,招生政策的不合理甚至導致了腐敗現象的滋生。采取切實措施,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對于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解決教育公平問題,需要改革資源配置模式。當前,我國城鄉、區域、階層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問題突出,貧困家庭的子女上學難,上好學更難。解決這些問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將教育資源向遠郊地區、普通中小學和民辦中小學傾斜,對不同需求的個人和群體投入不同的教育資源。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和政府合作辦學,妥善解決外來人口子女入學問題。在城鄉間調配教師資源,為農村學校的優秀師資提供與城市同等的待遇,并對教學成果給予激勵,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公正配置。
解決教育公平問題,需要制定科學政策。名校點“招”變點“鈔”成為當下熱議話題,這一現象加劇了亂收費現象,導致腐敗滋生,使受教育的機會更加不平等。為此,還要完善公正的教育制度,通過完善的法律保障教育公平的實現。強化對招生特權的約束與懲處。針對“特殊類型招生”腐敗重災區,加大教育領域的制度規范和執法監察力度。同時,打破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格局,對中小學實行平等的教育政策。
解決教育公平問題,需要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我國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尤其是農村教育經費的不足,加劇了城鄉教育的不平衡。政府應當均衡安排義務教育經費,支持和引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增加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另外,完善扶貧助學機制,確保困難家庭子女就學。為縮小教育的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可通過國家助學貸款、農村校舍改造、農村薄弱學校改造等措施,矯正此前農村教育投資嚴重短缺、城鄉教育差距嚴重等問題,保障貧困家庭的子女享有教育的機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工程之一,教育公平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石。曾經說過“教育是民生改善的來源,傳承文明的載體。”只有實現教育公平,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只有教育公平的基石打牢了,才能為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復興書寫濃墨重彩的絢麗篇章。
內蒙古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三)
堅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要做到“四個堅持”,其中一條就是堅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各級人民法院要認真學習貫徹的重要講話精神,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堅定不移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取得人民滿意的改革實效。
司法體制改革成效如何,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判,歸根到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是不是提高了。人民群眾對司法的期盼和要求,說到底就是希望司法機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矛盾糾紛得到更加公正的解決,讓合法權益得到更有效的維護,讓公權力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對司法體制改革,人民群眾看重的不僅僅是我們出臺了多少文件、建立了多少制度,他們更關心公平正義在每一個案件中是不是得到了更好的體現。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要求我們要牢牢堅持司法為民根本宗旨,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元司法需求。人民法院要不斷強化司法為民意識,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廣泛聽取人民群眾意見,深入了解一線司法實際情況、了解人民群眾到底在期待什么,積極回應群眾關切,把解決問題、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貫穿改革始終,使訴訟程序更加簡便、司法服務更加貼心,讓人民群眾對司法改革有更多的獲得感。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要求我們要始終堅持嚴格公正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人民群眾對于公平正義的感受,最終還是從每一個個案中獲得,要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確保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要全面推行量刑規范化,保障法律的統一、正確適用,不斷提高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公平正義。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要求我們要緊緊牽住司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凡是進入法官、檢察官員額的,要在司法一線辦案,對案件質量終身負責。法官要有審案判案的權力,也要加強對他們的監督制約,將司法權關進制度的籠子,把對司法權的法律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落實到位,保證法官做到“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進人民心田。
司法體制改革必須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認真學習貫徹重要講話精神,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以人民群眾滿意度為標準,扎實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提高司法能力和水平,必然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和認可。
看過“內蒙古公考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