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超然臺作詩歌鑒賞及答案解析
望江南•超然臺作閱讀原文:
望江南•超然臺作閱讀題目:
(1)【題目】上片作者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色?
(2)【題目】“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妙句。作者表達的感情與我們引用時表達的感情有什么區別?
(3)【題目】簡析全詞上下片的關系?
望江南•超然臺作閱讀答案解析:
14.【答案】(1)寫登超然臺時所見暮春時節的郊外煙雨景色(或斜柳、樓臺、春水、城花、煙雨等暮春景象)。
【解析】詞的上片寫登臺時所見暮春時節的郊外景色。“風細柳斜斜”,點明當時的季節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試上”二句,直說登臨遠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以春水、春花,將眼前圖景鋪排開來。滿城風光,盡收眼底。
失分點提醒:本題較容易,學生能通過詞作中的意象,斜柳、樓臺、春水、城花、煙雨,歸納出作者要描繪的景色,即暮春煙雨圖。
【答案】(2)作者為擺脫思鄉之苦,借煮茶來作為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隱含著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脫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適。既有無奈,又有樂觀。我們引用它表達的是熱愛生命熱愛青春的積極樂觀。
【解析】理解“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作者表達的情感,必須聯系前句,“寒食后,酒醒卻咨嗟”。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傳為紀念介子推,從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過后,重新點火,稱為“新火”。此處點明“寒食后”,一是說,寒食過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說,寒食過后,正是清明節,應當返鄉掃墓。但是,此時卻欲歸而歸不得。寄寓了作者對故國、故人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詩酒趁年華”,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忘卻塵世間一切,而抓緊時機,借詩酒以自娛。現在我們引用這句詞,主要是表達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
失分點提醒:本題失分在于對作者情感的把握不準。學生看到“故國”二字,就開始聯系國破家亡的背景進行分析,結果作者的情感就不是思鄉之苦,而成為了亡國之悲。
(3)【答案】上片寫景,下片寫情,觸景生情,(或情由景發、情景交融。)因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引起作者感情的復雜變化。
【解析】上闋寫登上超然臺所見到的城中的景色。頭兩句點明季節特色,春雖已到,但尚未老。三四兩句直敘登臺遠眺所見。最后一句以煙雨籠罩著千家萬戶作結。這五句全是寫景,描寫的是超然臺下“春未老”之景。下闋作者因景生情。先是點明了作者登超然臺的具體時間,那就是寒食清明時節。清明節又是中國傳統的一個重要節日。作者從登超然臺望見的景色自然而然地引發了思鄉之愁,尤其是在清明節前后這樣的日子。但他無法回家鄉,于是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澀地“咨嗟”嘆息一番,無奈地說:不要對老朋友說什么思鄉之愁,倒不如用新火煮新茶來聊以自慰吧!“休對”“且將”,這是無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實際的一種解脫辦法。最后詩人發出了“詩酒趁年華”的呼聲,認為還是抓緊時間,借詩酒來自娛,度過這美好的時光。這里“年華”與前文的“春未老”又相呼應。作者政治上屢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驁不馴,所以只好用曠達超然的態度來對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苦悶!這首詞上闋寫作者登上超然臺所見臺下“春未老”之景,下闋因景生情,抒發的是春雖未老,人卻在無奈之中的鄉思之情,情景交融為一體。
看完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