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秋水課文原文及教案
秋水課文原文:
秋水課文教案:
2、積累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
1、 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 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1、 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 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一首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后兩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就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 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們知道道家學派還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老子和莊子被后世人合稱為“老莊”。老子的思想是主張絕圣棄智,忘情寡欲,無為而治,莊子是在老子的基礎之上,繼承并進一步發揚了老子的思想,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順應自然,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就是莊子最基本的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和他的弟子門人合著的《莊子》一書中,我們知道,先秦時期的一些著作,經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莊子》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這么幾個方面:(板書)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構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風格。魯迅曾評價莊子的散文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莊子》一書共33篇,其中內篇7,外篇15,雜篇11,《秋水》選自外篇,好,下面我們就來研讀文章,。
三、教師范讀(帶感情)、正音:
涇jìng sì 渚zhǔ 殆 dài
四.學生齊讀,初步感知(教師利用這段時間在黑板上寫文言知識點)
(文章特別短小,只有5句話,文字比較淺顯,所以下面就請大家---
五.參照注釋,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鐘)
六.文章講解
1.先看第一句:
秋水,何意?時,什么用法,名→動(板書)
百川,是一百條河流嗎? 河,是指黃河,古今異義詞(板書)
2.再看第二句:
涇,通假字(板書)辯,通假字(板書)
3.前兩句分析:
前兩句給我們描寫了怎樣一種景象?
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一到了,“百川灌河”(板書)河水泛濫,氣勢如何?非常壯觀,“涇流之大……不辯牛馬”,是說暢通無阻的水流是這么大,以至于河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請是牛是馬了,“不辯牛馬”(板書),這是進一步說明黃河的壯闊。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譯?在這個時候 以………為,就是以為之意 美,美景,形→名(板書)
盡在己,全要自己這里
問:這時候河伯為什么會“欣然自喜”?
明確:他是黃河之神,看到黃河這么壯闊,(板書“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這是它的功勞,當然就洋洋得意起來,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驕傲自滿。
5.第四句:
順流而東行:東,向東走,名→狀語(板書) 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異義(板書)
東面而視:面,面對,面向,名→動(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樣一種景象呢?
“不見水端”(板書)這說明了大海的什么特點?----廣闊。
6.第五句:
旋:掉轉
面目:臉,古今異義(板書)
成語“望洋興嘆”的由來
聞道百:聽說了很多道理。定語后置(板書) 莫己若:賓語前置(板書)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板書)
少:小看,形→動,意動(板書)
非………則……:如果不是………就……
見………于……:被………所…… 固定句式(板書)
成語“貽笑大方”的由來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異義(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廣闊后,是怎樣的神態呢?
---始旋其面目,“望洋興嘆” (板書)
問:為什么要嘆息呢?
------這個時候它才認識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為自己的驕傲自滿而感到慚愧,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板書):批評自己的狂妄無知,驕傲自滿。
七.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①人貴自知之明;
②謙受益,滿招損;
③自大由于無知;
④知恥近手勇;
⑤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⑥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八.寫作特色;
1. 巧設比喻:要說明的是人不能驕傲自滿的道理,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來比喻,非常生動,化抽象為形象;
2. 對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黃河的壯闊和大海的廣闊進行對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辯牛馬”,后者是“不見水端”“難窮也”;還有把河伯前后態度的變化進行對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好,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是不是也體現了莊子散子的總體藝術特色呢?
九.小結:這篇文章以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一個的見識有限,只有經過比較,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會貽笑大方。講地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也使我們初步了解了莊子散文的一些藝術特色,感到先秦諸子散文的博大和精深。
高一語文秋水課文原文及教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