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
1.宣德:明宣宗年號(1426-1435)。
2.尚:崇尚,愛好。
3.西:這里指陜西。
4.華陰令:華陰縣縣官。
5.才:(有)才能。這里指勇敢善斗。
6.責:責令。
7.里正:里長。
8.游俠兒:這里指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年輕人。
9.昂其直:抬高它的價錢。直,通“值”。
10.居為奇貨:儲存起來,當作稀奇的貨物(等待高價)。居,積、儲存。
11.里胥:管理鄉里事物的公差。
12.科斂丁口:向百姓征稅攤派費用。科斂,攤派、聚斂。科,聚斂。丁口,老百姓。丁,成年男子。
13.操童子業:意思是正在讀書,準備應考。操……業,從事……行業。童子,童生。科舉時代還沒考取秀才的讀書人,不論年紀大小,都稱為“童生”。
14.售:原意是賣賣物出手,這里指考取。
15.迂訥:拘謹而又不善于說話。
16.累盡:牽累而耗盡。累,牽連,妨礙。
17.裨益:補益。
18.款:款式,規格。
19.宰嚴限追比:縣令嚴定期限,催促繳納。追比,舊時地方官吏嚴逼人民,限期交稅、交差、逾期受杖責,叫“追比”。
20.流離:淋漓。
21.能以神卜:能夠憑借神力占卜。
22.紅女白婆:紅妝的少女、白發的老婆婆。
23.爇香:點燃香。
24.翕辟:翕,合。辟,開。
25.竦立:恭敬地站著。
26.無毫發爽:沒有絲毫差錯。
27.食頃:吃一頓飯的工夫。
28.蘭若:寺廟,即梵語“阿蘭若”。
29.青麻頭:和下文的“蝴蝶”、“螳螂”、“油利垯”、“青絲額”,都是上品蟋蟀的名字。
30.有古陵蔚起:有古墳高起。蔚,草木茂盛的樣子,引申為高大的樣子。
高考語文必背知識點歸納
一詞多義
1.固
①據崤函之固(險固,堅固,特指地勢險要,城郭堅固,形容詞用作名詞)
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牢固,頑強,形容詞)
③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守的據點,屏障,名詞)
2.因
①因遺策(沿襲,動詞)
②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③因河為池(憑借,依據,介詞)
3.亡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損失,動詞)
②追亡逐北(逃亡,動詞;此用作名詞,指逃亡的軍隊)
③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動詞;這里是使動用法,使……滅亡)
4.制
①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動詞)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動詞)
③履而制六合(統治、控制,動詞)
5.兵
①……趙奢之倫制其兵/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兵器,名詞)
6.策
①蒙故業,因遺策(策略、計策,名詞)
②振長策而御宇內(馬鞭子,名詞)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納,動詞)
②致萬乘之勢(達到、獲得,動詞)
8.之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②……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④聚之咸陽(代"天下之兵",代詞)
9.及
①非及向時之士(比得上,動詞)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詞)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
②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動詞作名詞)
11.度
①內立法度(制度,名詞)
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長短)
高考語文基礎知識點
虛詞
1、而
襟三江而帶五湖(連詞,表并列)
控蠻荊而引甌越(連詞,表并列)
潦水盡而寒潭清(連詞,表并列)
地勢極而南溟深(連詞,表并列)
天柱高而北辰遠(連詞,表并列)
煙光凝而暮山紫(連詞,表并列)
爽籟發而清風生(連詞,表因果)
纖歌凝而白云遏(連詞,表因果)
懷帝閽而不見(連詞,表轉折)
酌貪泉而覺爽(連詞,表轉折)
撫凌云而自惜(連詞,表承接)
2、以
奉宣室以何年(介詞,在)
處涸澤以猶歡(連詞,表轉折)
奏流水以何慚(連詞,表承接)
3、之
都督閻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定語后置標志,不譯)
孟學士之詞宗(定語后置標志,不譯)
覺宇宙之無窮,識盈虛之有數(取獨,不譯)
其他(結構助詞,的)
4、于
儼驂騑于上路(介詞,在)
訪風景于崇阿(介詞,到)
窮睇眄于中天
極娛游于暇日(介詞,在)
望長安于日下(介詞,在)
目吳會于云間(介詞,在)
屈賈誼于長沙(介詞,到)
竄梁鴻于海曲(介詞,到)
舍簪笏于百齡(介詞,在)
奉晨昏于萬里(介詞,到)
幸承恩于偉餞(介詞,在)
是所望于群公(介詞,引出對象)
高考語文重要知識點
《李商隱詩兩首》課文題解
1、《錦瑟》
《錦瑟》或名無題,題目“錦瑟”是取句著兩字。瑟,中國原始的絲弦樂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
2、《馬嵬》:
天寶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往四川,至馬嵬(陜西興坪),隨行將士不前,殺了楊國忠,并堅決要求處死楊貴妃。不得已令其自縊而死。史稱“馬嵬之變”。
《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詩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貴妃)故事為抒情對象,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李商隱詩兩首》中心意思
1、《錦瑟》:
這首詩的主旨隱藏得很深,我認為是作者追憶心中思念的親人。眾說紛壇,莫衷一是,可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妨自己品味。
2、《馬嵬》:
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李商隱詩兩首》導讀
1、《錦瑟》:
這首詩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首難詩。自宋元以來,揣測紛紛,莫衷一是。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第一句可以看作是詩人的癡人癡語,錦瑟五十弦,有什么“無端”的?不過是為引出下句“一弦一柱思華年”。詩人撫琴,一弦一柱無不牽系著逝去的美好年華,繁多的絲弦,該記載著多少往事啊!懷念已逝的青春年華,往事千疊,應是愁腸百轉。頷聯和頸聯以典故和傳說,抒寫了回憶往事所勾起的種種情思,以莊生夢蝶喻往事如夢,以望帝啼鵑喻往事堪傷,以海珠盈淚喻往事足悲,以日照美玉喻往事如煙。這一幅幅畫面隱含著詩人往事不堪回首而又不由得不回首的復雜心理。尾聯收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與開端的“華年”相為呼應。這兩句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才感到無窮嘆恨,就是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悵惘了。聯系詩人一生志不得伸,始終在被排擠、被冷落中掙扎的情況來看,多少大志與理想早已化為泡影,全詩的感傷情調還是不難理解的。
2、《馬嵬》:
此詩乃詠史之作。劉、余《集解》約系為涇原王幕之作。李、楊舊事至此已歷八十載,人們談笑之,詠嘆之,而立意或因人而異。商隱之前,有白氏《長恨歌》,陳氏《長恨歌傳》等名篇。舊注多以此詩為“諷刺唐玄宗”之作。實乃皮相之論。商隱此詩,意在感慨人生無常,富貴難安。這是人類生存中的兩個重要命題,即便貴為天子,亦難避免。所謂無常,一是無常態,二是難預料,三是難抗拒。這是永遠困惑著人類的生命主題,因而也是文學的永恒話題。此詩第一首只有四句:“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就是講命運之難以抗拒,面對不期然而然的命運,君王也常常無可奈何。至于為什么會發生變故?那實在是歷史學家和政治家更應關注的事情。北宋人范溫《潛溪詩眼》稱此詩“深穩健麗”,曰:“‘海外……休’,語既親切高雅,故不用愁怨墜淚等字,而聞者為之深悲。‘空聞……曉籌’,如親扈明皇,寫出當時物色意味也。‘此日……牽牛’,益奇。義山詩后人但稱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只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此詩每聯皆以對比手法出之,而全詩則總括于有情人與無情世事的對比之中,從而凸現人生無常之意。
高考語文復習知識點
一、通假字
①外連衡而斗諸侯/約從離衡(衡,通"橫")
②孝公既沒(沒,通"歿",死亡)
③合從締交/約從離衡/于是從散約敗(從,通"縱",指戰國時期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稱為"合縱")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憊)
⑤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喝問)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
二、古今異義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這種情況下;西河:黃河以西。)
②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在這時)
③山東豪俊遂并起(山東: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指山東省。)
三、一詞多義
1.固
①據崤函之固(險固,堅固,特指地勢險要,城郭堅固,形容詞用作名詞)
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牢固,頑強,形容詞)
③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守的據點,屏障,名詞)
2.因
①因遺策(沿襲,動詞)
②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③因河為池(憑借,依據,介詞)
3.亡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損失,動詞)
②追亡逐北(逃亡,動詞;此用作名詞,指逃亡的軍隊)
③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動詞;這里是使動用法,使……滅亡)
4.制
①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動詞)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動詞)
③履而制六合(統治、控制,動詞)
5.兵
①……趙奢之倫制其兵/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兵器,名詞)
6.策
①蒙故業,因遺策(策略、計策,名詞)
②振長策而御宇內(馬鞭子,名詞)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納,動詞)
②致萬乘之勢(達到、獲得,動詞)
8.之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②……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④聚之咸陽(代"天下之兵",代詞)
9.及
①非及向時之士(比得上,動詞)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詞)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
②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動詞作名詞)
11.度
①內立法度(制度,名詞)
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長短)
12.遺
①因遺策(遺留下來,動詞)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遺失,丟失,動詞)
13.愛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動詞)
②寬厚而愛人(愛護,尊重,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