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務員面試題及答案
上海公務員面試題一
雖然多年來,通過實施“985工程”、“211工程”等重點建設,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重點建設也存在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復交叉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資源整合,創新實施方式。而現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并不是針對某幾所名校的,而是開放的,會實行動態管理。“雙一流”建設的評審標準和資金分布都會有新的機制,不會像以前一樣向確定的一所高校撥款,會更注重學科建設,同時在遴選上,會有滾動淘汰的機制加入。新建設方案會給一些之前沒入圍"985"和"211"的學校一些機會。此外,以前入選的高校,并不一定會被確定為“雙一流”。“雙一流”對學校建設將會是很大的鼓勵。
在推進“雙一流”建設過程中,應該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營造一個高校間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如果啟動雙一流建設戰略后,應該要明確廢除985、211,徹底解決這兩個行政性工程造成的學校身份固化和競爭缺失問題,同時避免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出現同樣的問題。同時,也要取消高考一本、二本等錄取批次,避免把學校分等級。
(二)要強化績效評價,對支持力度動態調整。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必須要參照國際通行的世界大學評價指標體系,這些世界大學的主要排名榜,主要通過對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科研創新能力、師資隊伍水平、國際交流與合作程度、高質量論文產出和學術聲譽等指標,對世界大學進行排名。教育部門要根據這些指標建立一個合理、公平、透明的評價體系,并且要形成開放機制,對支持的學科適時調整。引導高校把工夫放在日常質量提高、一流水平建設上。
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關鍵在于創新驅動。我們看到,盡管不同時代對于世界一流大學的定義有所不同,但其共性,都在于辦學思想、理念與機制體制的創新。因此,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也要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破除制約大學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加快創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為開放、有利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之路,成為世界高教改革發展的引領者。
上海公務員面試題二
安徽石臺縣考生圓圓在6月7日語文科目考試中,考試中途,監考老師在考生過道用探測儀例行檢查,發現其近視眼鏡可疑,監考老師收走眼鏡,考生稱考試受到很大影響,而經過鑒定,考生的眼鏡沒有問題,并非作弊工具。考后,6月13日,此事一經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6月14日,石臺縣教育局公布了事發考場的探測視頻監控和調查核實結果,該縣教育局認定,監考員的操作和處置符合有關規定。眼鏡沒錯,考生沒錯,監考員也合規,那考試的影響誰來買單?
【熱點預測】
2016年高考中,安徽石臺縣考生因為眼鏡被探測儀“報警”,監考老師將其眼鏡暫時收繳,半小時后歸還考生,致使高度近視的考生考試受到影響,然而作為人生第一大考的高考卻因此受到影響。對此,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每年高考結束之后,有關高考公平性的事件總是能一石激起千層浪,2016年的“高考眼鏡門”事件更是挑撥了社會的神經,然而,誰都沒錯的“眼鏡門”事件也不意味著對,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說“從規定上的嚴明到執行上的嚴防,是一種進步,不存在是非之惑,但選擇何時介入、何種方法,卻還是有高下之分。‘選A固然沒錯,但選B更好’,利弊權衡的選擇題如何判斷,既體現工作方法,更體現人性關懷。”
在此次事件中,監考人員按照制度發現可疑作弊工具,及時上報,等待上級通知再歸還,本身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問題不在于他及時向上級匯報了,而在于他收繳眼鏡之后,在這長達半個小時的時間里,從考場到相關部門是怎樣層層上報的,效率為何如此低下,以及考場是否采取應急措施,給學生提供一副暫時使用的替代眼鏡,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但是,相關調查只是認定監考員沒有過錯,卻只字未提接到監考員匯報后,作出“相關要求”的人的過錯以及半個小時才通知歸還的相關部門的過錯。該明確的責任主體沒有明確,這才給外界造成了“誰都沒有過錯”的錯誤印象。
由此,我們更應該從此事中反思如何尋找“遵守制度”與“人性關懷”的平衡點。
客觀來講,學生也好,監考員也罷,還是探測儀,出現失誤與意外本身是無可厚非的,每年都能聽到諸如考生漏帶身份證、準考證、考試工具缺乏等意外事件,遇到意外事件,嚴守制度是底線,而應急補救措施才是關鍵。就比如在“高考眼鏡門”事件中,當監考人員發現眼鏡可疑,需要層層上報,等待上級通知,那在等待的時間里為何不想辦法找一副眼鏡給考生呢?可以通過借用工作人員的眼鏡等方式先應急處理,真正做到為考生著想,畢竟高考是中國學子人生的轉折點,不作為并不意味著就是“不犯錯”。
而現實生活中,“不犯錯”恰恰是當下很多執法人員的信條,無論是高考監考老師,還是日常的公職人員,執法人員,以為工作只要“不犯錯”即可,并沒有真正實現服務考生、服務群眾的宗旨,因此,不犯錯不應該是我們評價合理與否、權衡利弊的標尺,應該在堅守原則的同時體現人文關懷,“剛柔并濟”為制度保駕護航。
上海公務員面試題三
一段“太原警察打人”的視頻在網絡傳播。后經查明,這是一起因停車糾紛而引發的妨害公務案件。針對這一事件6月3日,四川平昌縣公安局官方微博“平昌公安”予以聲援:“遇到警察執法,請不要隨意拍攝,因為法律不允許!”該局官微引用法律條文稱,這屬于妨礙執法民警執行職務的行為,人民警察可以口頭警告違法行為人停止違法行為,并將違法行為人傳喚至公安機關處理。但是最近,公安部明確表示,面對群眾圍觀拍攝不影響執法,民警不得干涉。
【面試模擬題】
對于公安部的這項決定,請問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我認為,“民警執法不得干涉群眾拍攝”是依法還權于民的做法。
首先, 在很多案例當中,我們看到圍觀群眾的手機被沒收,甚至有記者的相機被清空,有的甚至對拍攝執法過程的民眾和記者拳腳相加,性質相當惡劣。出現這種情況一是部分執法者特權思想嚴重,無視民眾的正當權利。二是其自身的執法過程,自己都知道經不起推敲、經不起檢驗、經不起監督。是用強制的手段,掩蓋自己的執法不規范。所以人民群眾對此是非常反感。 而今,公安部要求民警要習慣在鏡頭下執法,實際上就是要求民警習慣在監督下執法,讓執法過程經得起民眾監督,經得起法治檢驗。
其次,公安部這個規定,其實本身就是民眾應有的權利。只不過一直以來,這個權利,被一部分執法人員給占有了,或者說多多少少被剝奪了。出臺此項規定很有必要。它不僅是個技巧問題,更是執法能力、執法公信力的問題。是執法者怎么做到自己不要違法。這一點,對于規范公安隊伍執法尺度、執法紀律,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再次,公安執法當中的不規范、甚至執法違法,直接損害的是執法公信力和警民關系。更有甚者,使得民眾抵觸執法的情緒越來越重。而民眾當中,法治意識在逐步提高,過去那種執法的隨意性、那種強制粗暴性,也不可能在越來越覺醒的法治社會所行得通。所以,解鈴還須系鈴人。這個結,必須由公安隊伍自身來解決,必須從規范公安執法的合法性來解決。這個解決問題的方向是正確的。
最后,不論是公安機關也好、城管執法部門也好,都應該真正看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和問題,看到群眾的期待,做到能夠正確認識并使用手中的公權力,在執法過程中,必須忠實于法律、忠實于法治。這個問題,一些最終被關進法治籠子里的公安執法人員,已經給公安執法隊伍提供了樣本。比如雷洋案。
所以,執法人員接受社會的監督,看起來是對自己執法的一種約束,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一種法律保護。民眾希望看到公安部的這個要求,能夠真正落實到執法過程中,同時也落實到包括城管執法等一切執法行為過程中。
看過“上海公務員面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