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申論時評:殯葬改革要打破三大怪圈
"死不起"、"葬不起"的癥結究竟在哪兒?殯葬改革到底如何破題?筆者覺得關鍵要解除三大怪圈。
公墓公益性被邊緣化、殯葬產業過度市場化的怪圈。死有所葬跟生有所居一樣,有尊嚴地死去跟有尊嚴地活著一樣,理當都是國家和政府向公民提供的最基本權利保障,走產業化、市場化模式以利更好地促進服務改善原本無可厚非,然而,當下的殯葬業經營管理模式,卻陷入了純市場化的泥潭,即便是政府民政部門所屬的殯葬、公墓實體單位,公益性也被逐利性所取代,而所謂物以稀為貴,在土地資源越來越緊缺的情況下,公墓價格越炒越高也就不可避免。
政府不斷加大喪葬補貼、企業攫取壟斷暴利的怪圈。為了回應民眾"葬不起"的呼聲和訴求,近些年來各地各級政府都加大了補貼力度,減輕或免除基本喪葬服務的負擔,鼓勵花葬、樹葬、海葬等生態葬,可這些政府惠民殯葬政策卻被不斷攀升的公墓價格、殯葬收費所抵消,實際上都進了殯葬企業的口袋。最近殯葬行業老大福壽園發布財務數據顯示,連續兩年整體毛利率高達80%,"暴利甚于房地產"的現實生態面前,政府補貼、獎勵儼然已成杯水車薪。
提倡生態葬漸成共識、公墓奢華傾向難擋的怪圈。一邊是政府大力宣傳、鼓勵、推廣生態葬,一邊卻是民政部門負有監管責任的經營性公墓難以遏制的追逐豪華沖動,比如,最近有報道說,南京溧水區美人山公墓出現多個豪華公墓,最高售價達43萬元,區民政局被指縱容違規行為;武漢一豪華公墓酷似天壇造價高達8億元,一個0.2平方米的公墓格位"平民化的價格"1萬至2萬元,遠遠超過高檔商品房的價格……官方行為、理念存沖突讓百姓如何適從?
當初推廣火化時倡導移風易俗、儉辦喪事,如今反而長期被"死不起"困擾,顯然違背了政策初衷;最近北京福田公墓推出的"花壇生態葬"惠民活動,優惠價也得9800元,生態葬被普遍接受之后,會不會再度陷入"葬不起"的困局?顯然未必杞人憂天。公墓不姓"公",殯葬業不回歸公益化軌道,切實做到去壟斷化、去暴利化,不但"死不起"、"葬不起"難題無法解除,而且生態葬的推廣也必然面臨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