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
回歸符合學術規律的學術自我管理,以健康、合理的學術評價和激勵機制,激發學術共同體的活力,并促進學術共同體的自律
科研經費是對學術的投入,期待的是科學研究的高產出,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作為科研大國,中國的科研經費投入逐年增長,目前每年已達萬億之巨。但是,近日有媒體報道,過去數年間,只有四成左右真正用于科研,多數則用于開會、出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術界的亂象。
除了經費的濫用,令很多學者感到苦惱的還有報賬難甚至是科研腐敗問題。近年來,高校反腐已經從以往的基建和招生領域,擴展到了科研經費的濫用上,已有多名教授因貪污科研經費被查處。如果說科研腐敗還只是小范圍事件,那么大部分學者都面臨著報賬難的折磨。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筆者加入過幾十個QQ群,現在大部分都沉寂了,唯獨學校的財務咨詢群異常活躍,每天都有老師提出科研經費報賬方面的各種難題。大學財務處的幾位同事只好“在線辦公”,隨時解答這些困惑。有時候,如何報銷科研經費,竟比完成科研本身還困難。科研經費的分配和使用不是去適應學術的規律,反而成了學術的緊箍咒和指揮棒。
改變科研經費亂象,首先要依據科研活動的規律,回歸學者的本質定位和學術的自身規律??蒲型度耄劝ㄓ布度耄舶ㄈ肆ν度?,尤其是一些純科學項目或人文項目,人力投入應該占大頭。然而,在實踐中,很多項目都是作為工程項目來進行管理,有購買硬件或者出差開會的發票才能報銷,甚至許多項目實際上成了功名榜,等級分明,投入多少經費的標準不是研究的實際需要,而是課題是否“重大”,項目主持人是否“重要”。還有一些項目,先撥付一些經費,要求結項后才下達剩余經費。有些高校甚至直接以下撥項目經費的方式“獎勵”老師。一些本來可以直接發放的獎金,也要求像項目經費一樣用發票報銷——凡此種種,給人的觀感是,經費并不是對研究的“投入”,而是對研究的“獎勵”。這種實踐與制度上的錯位,經常讓很多學者無所適從,甚至有人想盡辦法“套取”自認為“應得” 的經費。
科學研究是自由的知識探索,在學術規范之外,不應加諸各種行政化的條條框框。尤其應當注意的是,不能把學者當作公司職員或是政府公務員,進行行政化管理,認為學術研究只有硬件投入,人力投入可有可無,這方面的經費不是作為“必要項”而是作為與項目重要程度相匹配的“獎勵項”,這樣必然限制學術活動的創造力和活力,對一些基礎學科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尤其如此。當然,這不是說學術經費可以放任使用,學術活動可以信馬由韁,而是要回歸符合學術規律的學術自我管理,以健康、合理的學術評價和激勵機制,激發學術共同體的活力,并促進學術共同體的自律??蒲薪涃M的管理制度應該服務于這個目標,而不是束縛科學研究。
剛剛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強調,要著力構建符合學術發展規律的科研管理、宏觀政策、學術民主、學術誠信和人才成長環境。無論是經費濫用,還是報賬難,都是科研經費管理上出了問題。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激活科研經費的分配激勵功能,才能確保學術研究活力,真正釋放創新潛能。
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二:強化責任,搭好改革“主體框架”
今日中國,改革事業依然是最能鼓舞人心、凝神聚氣的旗幟,這需要方方面面的改革主體真正把責任落到實處,把手中的改革接力棒當成沖刺的一棒來跑
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新一年,各項工作應如何推進?剛剛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今年要力爭把改革的主體框架搭建起來;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各項目標,落實主體責任,擰緊責任螺絲。這一要求從目標和責任兩方面,為今年全面深化改革任務指明了方向。
回顧過去的三年,全面深化改革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意義深遠的成就,是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三年。20次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100多份重要文件,涉及經濟、司法、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的復雜改革,有力推動各領域改革走上快車道。隨著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如何讓改革的靴子真正落地,讓改革藍圖最終實現,對各地各領域都是一個挑戰。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今年開年第一次深改組會議提出了上述要求。對要求的落實程度,將直接決定改革的整體效果。
明確標注各領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既是中央的具體要求,落實中又考驗改革推動者的認識水平。各項改革任務紛繁復雜,如何綱舉目張?五大發展理念,如何在具體工作中見真章?這就需要在對各領域改革全面評估的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排出優先順序,重點推進。既有的改革經驗也不斷說明這一點。司法改革不可謂不難,但抓住司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很多配套措施就能順利推進;國企改革不可謂不復雜,抓住股權結構這個著力點,便可很好激發企業內生動力。人們在改革過程中不斷認識到,一子落而滿盤活,各領域改革在做到精準全面認識的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扭住關鍵環節,才能找準改革的著力點、突破口,從而精準發力、持續用力。
中國的改革,從來都是有擔當、敢進取者勠力推進。此次中央強調落實主體責任,同樣是對各領域改革操盤手責任意識的要求。這不僅僅是因為,各領域的改革需要以主體責任為驅動力,更在于,今天的改革早已打破舊的權力邊界,必須以主體責任回應群眾呼聲,以主動作為追趕時代腳步。細數群眾反映最集中的問題,諸如“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以及種種“不作為”“懶作為”現象,背后都是主體責任沒有到位。回想改革開放之初,登高一呼、八方響應的盛況,不正是思作為、勇擔當的改革精氣神迸發?今日中國,改革事業依然是最能鼓舞人心、凝神聚氣的旗幟,這需要方方面面的改革主體真正把責任落到實處,把手中的改革接力棒當成沖刺的一棒來跑。
全面深化改革匯聚著方方面面的力量,把這些力量調配好、發揮好,是中央此次會議的重要考慮,也將促進主體責任更加細致化、制度化。會議提到的國有企業、財稅金融、科技創新、土地制度等具有“牽引作用”的11個領域,無不是關涉群眾感受和改革成敗的重中之重,落實過程中尤需主體責任的灌注。“既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相互協作配合”“全程過問,每一個環節都要有可落實、可核實的硬性要求”“黨委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既要掛帥、又要出征,親力親為抓改革” 等,既體現了“嚴”的一面,又體現了“細”和“實”的一面。各地各領域將這些要求實化細化、落實到時時事事,才能讓群眾真正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和每一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才能讓改革和群眾的獲得感緊密相連。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各項改革任務既多且繁,各種挑戰既艱且巨。按照中央的要求,牢牢扭住關鍵、激發主體責任,方能不斷激發改革活力,把匯聚億萬人民希冀和福祉的改革事業持續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