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
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一)
英雄是犧牲者,英雄的犧牲成就了其人格的偉大,英雄榮譽事關一個國家、社會和民族的價值追求與道德理想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依法保護“狼牙山五壯士”等英雄人物人格權益的典型案例。這是人民法院對貶損、侮辱英雄人物行為的鮮明表態,也是對以法治保護包括英雄人物在內所有社會成員合法權益、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倡導。
互聯網帶來前所未有的交流便利,但也為歪曲歷史、惡搞先賢、抹黑英雄等言論提供了舞臺,導致輿論場泥沙俱下。一些人濫用言論權利,連狼牙山五壯士、邱少云烈士、__先烈等英雄人物也橫遭玷辱。孫杰(微博名“作業本”)侮辱邱少云烈士案中,在孫杰敗訴的情況下,仍有少數人以“言論自由”來批評法院判決。但這些人忘記了,言論權利是有法律邊界的,如果違反了法律,任何人都要承擔相應責任。即便按照國外有些案例所確立的“實際惡意”原則,也可以發現,孫杰對邱少云和賴寧兩位烈士的言論,已超出了正常言論的范圍,而是對烈士人格的貶損與侮辱,需要承擔侵權責任。人民法院的判決,事實清楚確鑿,法律依據充分,法理根基堅實。
對英雄人物的惡意貶損與侮辱,傷害的不僅僅是英雄及其近親屬的感情與利益,還有損社會利益,構成了對社會公眾的冒犯。有些英雄或烈士可能并沒有近親屬,即便英雄尚在世或者有近親屬,有時也無法對侮辱者所損害的社會利益提起主張。因此,法律應該針對這種情況做出相應的制度安排。比如,可授權英雄的家鄉、原單位或者原居住地檢察機關代為提起公益訴訟;同時,在明顯涉嫌構成侮辱、誹謗并且情節極為惡劣,甚至妨害社會秩序的情況下,經嚴格依法查實可處以治安處罰甚至追究刑事責任,等等。
一些國家在法律上對公眾人物的名譽權進行了限制,但英雄的榮譽必須得到尊重,因為和公眾人物不同,英雄是犧牲者,英雄的犧牲成就了其人格的偉大,英雄榮譽事關一個國家、社會和民族的價值追求與道德理想。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所珍視的傳統、價值與道德,它們應該是一個社會基本的共識和底線,而非任何人都能隨便諷刺、唾棄、貶損、侮辱甚至誹謗的情緒發泄對象。因此,根據一個國家自身的價值訴求與文化傳統,以法律的形式維護英雄的榮譽,應該是立法機關理直氣壯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必須在一個國家或社會形成一種熱愛英雄、維護英雄的浩然正氣。國家和社會都有責任回擊歷史虛無主義的逆流,告慰九泉之下的烈士及其家屬,制止網絡空間中的侮辱謾罵與誹謗,還英雄以清白、給輿論定是非。
今年里約奧運會上,一個美國運動員在團體賽中奪冠,頒獎禮奏國歌時,因沒有把手放在胸口上而受到美國網民的圍攻,哪怕這個年僅21歲的小姑娘曾為美國奪得金牌;2012年,一名馬薩諸塞州女子在阿靈頓國家公墓“保持安靜與敬重”的告示旁,明目張膽地豎起中指尖叫并拍照上網,結果遭到美國網民舉國共討。類似例子,在美國以至于西方都不勝枚舉。這說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和每個社會,都有其心理最柔軟的部位,無禮挑戰者,當然應付出代價。
中國歷來是敬重英雄人格、傳誦英雄事跡的禮儀之邦,當前,尤須依法保護包括英雄人物在內所有社會成員的人格權益,以法治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社會都要為維護英雄榮譽劃出一條底線,真正形成全社會尊重英雄、愛護英雄的共識,并成為任何人都不能輕易碰觸的紅線。
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二)
“順走”馬桶蓋不妥,極端心態也要改
近日,寧波游客在日本酒店“順走”馬桶蓋事件,引起極大關注。目前,涉事夫婦已就此事公開道歉,并將馬桶蓋寄回酒店。盡管如此,當事人還是承受了巨大輿論壓力,將提前回國,并已主動向單位提出辭職。
相信一個人的行為抹黑不了整個國家形象,但相比這起個案,更值得審視的是網絡輿情反映出來的國民心態。有人慨嘆“丟人丟到國外去了”;也有人歸因于所謂“國民劣根性”。有人呼喚“禮儀之邦的風范歸來”;也有人懷疑“有人故意抹黑國人”……這些反應,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的一種文明焦慮情緒。
這種文明焦慮是轉型期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征。當中國深度融入世界,人們希望向世人更多展示中國的好,更多傳播中國的文明,更多贏得世人對中國的尊重。一旦一些國人的言行與此相悖,人們便難免心焦,著急上火。由此而言,這種文明焦慮,不也正是中華文化自凈能力的一個重要因子么?如果對那些陋習漠然視之,甚至以恥為榮,才真正堪憂。
當然,文明焦慮如同橡皮筋,過度拉伸會崩斷,適度拉伸才會充滿張力。過度的文明焦慮,不經意間容易使人倒向極端。譬如當年,曾有學者建議廢除漢字,甚至勸說年輕人不要讀中國書。又如現在,當碰到“中國老人日本碰瓷”“中國游客泰國鏟蝦”等假新聞時,網友不是先求證,而是先自黑。某種意義上說,文明焦慮上的極端情緒容易讓人變得目光短淺,甚至數典忘祖。時至今日,一些人文化自卑的這道“心坎”,還沒有邁過去。
事實上,焦慮的情緒并非只有中國有,說本國人“丑陋”,也非自柏楊始。美國人萊德勒與伯迪克合著的《丑陋的美國人》、日本人高橋敷寫的《丑陋的日本人》、韓國人樸泰赫謄錄的《丑陋的韓國人》……無不證明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皆有經濟發展而文明程度尚不及同步提高的時候。適度焦慮反而會讓思考更全面,成為文明的一種前進力量。
今天的中國,已逐漸進入世界舞臺中央。我們不能妄自菲薄,這道“心坎”必須邁過去。然而,也要防止走向另一個極端——妄自尊大。擯棄這兩種極端心態,邁過這“兩道心坎”,我們就能更好構建開放包容平和理性的國民心態,更加從容地走向世界。
古人云,“禮本非一時一世而成,積久復習,漸次修整,而后臻于大備。”文明焦慮只有轉化為行動自覺,才會彰顯我們文化的自凈能力。倘若只是成為“鍵盤俠”,總是心動不見行動,于文明的生長、素質的涵養并無增益。以身體力行來檢驗我們的言說,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成就更美的中國。
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三)
中國減貧是對人權的貢獻
白皮書的發布體現了中國人權行動計劃不落窠臼、不迷本本,以政治擔當和務實舉措保障了貧困人口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而這也正是中國扶貧事業的歷史意義所在
“消除貧困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日前,《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發布,人們對白皮書列舉的減貧行動與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成就表達了極大興趣,中國扶貧事業在各種傳播平臺廣受關注。
不久前,對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活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個標志性的指標是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中辦國辦剛剛印發的《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辦法》,為精準脫貧和保障貧困地區發展權設定了責任目標。而白皮書的發表,有力表明了:中國扶貧事業不僅是致力于人民幸福尊嚴生活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也是保障公民平等發展權利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
中國扶貧事業從保障貧困人口生存權出發,到列入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呈現出清晰的發展脈絡,并生動地體現在百姓的命運中。寧夏海原縣甘城鄉村民楊宏智一家30多年的變化,就是一個具體的縮影。1982年國務院“三西”專項扶貧計劃啟動時,他們全家五口人擠在不到30平方米的窯洞里;1994年頒布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時,他們一家在政府扶助下有了自己的院落;2001年和2011年先后頒布實施十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期間,全家終于實現了“青磚瓦房、電視電話”;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時,楊家已經成為全鄉扶貧攻堅的“領頭雁”;2016年10月17日,楊宏智在自家舒適明亮的易地搬遷居民樓里,用自己的電腦逐字閱讀了《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
“每一個人都能從中看到中國減貧事業對人權的保障意義”,有專家這樣評價白皮書的內容。從消除貧困的宏偉成就到公民發展權利的責任定位,從基礎權利的扎實保障到根本權利的價值倡導,從國家減貧戰略的宏觀部署到人權行動的切實推進,從國內扶貧的精準施策到國際減貧的援助貢獻,白皮書的字里行間,反映了國家意志、人民心聲、社會共識,凝聚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決心、治理智慧、攻堅精神。惟其如此,中國的貧困治理理念才引起廣泛共鳴,中國扶貧事業攻堅克難才指日可待。
“中國的減貧行動是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最顯著標志”,30多年7億多減貧人口、70%以上的全球減貧貢獻率、近4000億元人民幣的國際減貧援助、60多萬國際扶貧援助人員、向69個國家提供醫療援助、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提供幫助……這些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展史冊的數字,以最具說服力的事實,體現了中國人對世界人權事業的務實貢獻。人權不是空懸的旗幟,更非濃妝的脂粉,也非“訓導”他者的教條,白皮書的發布體現了中國人權行動計劃不落窠臼、不迷本本,以政治擔當和務實舉措保障了貧困人口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而這也正是中國扶貧事業的歷史意義所在。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自我發展權利和公平正義是人類共同的美好追求。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的成就,體現了扶貧導向從保證生存到保障人權的價值之變、精神之變。也只有從保障人權的宏闊視野,才能以時不我待的歷史主動性,推動中國扶貧事業的全面發展。
看過“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