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寫作范文
建筑是活著的歷史,也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城市的特色是先天的,它并不體現為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樓,而是呈現為各個時代、各具風格特點的歷史建筑。這些建筑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蘊含著地域文化特色,充盈著不同的建筑智慧。保留這些歷史建筑,就等于保存住了小型歷史博物館,讓現代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下,找到一個能辨析歷史經緯的塔臺,進入一個能安放心靈的花園。
我們自可體會歷史文化建筑帶來的穿越感和愉悅度。比如北京,它的歷史意義不僅在于皇城和紅墻講述的朝代興衰,也在于感覺一代又一代平民百姓的生活氣息。“早起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只有身處如同歷史坐標系的胡同,才能真切感覺到諸多歷史節點的聯綴。同樣,在水鄉烏鎮,流水潺潺伴隨幽深小院,似在講述一個個家族歷史;在順德古城,細膩中傳遞城南舊事和地域文化的靈性;在山西平遙,石板路回想著昔日商人牽馬的奔跑聲。生命的勃勃,正被這些歷史文化建筑所呼應、共鳴、催生或提醒,感受著歷史的風云變化,參悟著時代的更迭變遷。假如這些歷史性建筑蕩然無存,我們去哪里尋找這樣的感覺?
保留歷史建筑的風格,可以延續城市文化傳承的血脈。一座歷史性建筑,帶著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氣息,從它的建筑結構、牌匾畫幅、裝飾雕刻,都能領略到一個時代的精神符號。一旦感覺到古老建筑的蘇醒,你就會對這個城市存有敬畏。驕傲與繁榮,抑或屈辱與衰落,所有見證過歷史的建筑,都能給我們或贊嘆或警醒。留住他們,就等于留住了我們理性的神經。保留歷史建筑的風格,也是為城市建設增加設計借鑒,增多文化元素,甚至可以讓城市的建筑生態有更豐富的內涵。在高樓大廈逼仄的空間里,歷史文化建筑點綴其中,既為市民提供休憩場所,又為他們提供精神領地,讓市民在歷史文化中穿梭,才能感受到公眾對城市歷史滄桑感的認同。
一個家庭,如果缺少老人,就會缺乏溫暖度和親切感。城市建筑文化的傳承是一個鏈條,而不是斷代發展。國際性城市或那些給人們鮮明印象的城市,無一不在精心呵護著歷史性建筑。保護好建筑文化的歷史,就等于保護了一片具有化石般意義的場所,無疑值得反復贊賞。
申論寫作范文:解決就業問題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不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勞動力總供給都遠遠大于總需求。因此,就業問題是一道擺在國人面前的難題,就業問題不僅在總量上存在困難,而且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和區域性問題也很突出。如何擴大就業,不僅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這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因此,解決好就業問題是維護國家穩定的關鍵。
經濟發展與就業一直是互動的關系,當前在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就業和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態勢,勞動就業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效。面對取得的成績,我們更要客觀地分析我國就業面臨的形勢和問題。
我國勞動力資源總量供大于求的矛盾較為突出。從勞動力供給方面來看主要有兩條途徑匯聚。一是勞動力新生力量。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人步入勞動年齡成為城市新生的勞動力,而城市本身無法將所有的新生力量吸納,從而產生就業壓力問題。二是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流”。從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情況看,每年轉移的人數處于一個較大的規模。這些人到城市里尋找工作,幫助城市建設發展,但是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也逐漸超出了城市的承載量,給城市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我國就業中的性別歧視現象也較為突出,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性別歧視主要是針對女性的性別歧視,主要體現為:一是用人單位在錄用名額中明確規定男性。二是用人單位即使錄用女性也會提高用人標準,實行與男性相異的雙重標準。三是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中還會限制女性應得的基本權利,如生育權、婚姻權等。就業過程中的性別歧視,給就業工作蒙上了一層不公平的陰影,對解決就業問題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就業過程中特殊人群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近幾年,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備受關注。一方面是大批民工進城之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部分技術標注高的工作崗位出現“用工荒”。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的頑疾,大學生因其學歷高、心氣高、實踐能力不足等原因,就業形勢令人咋舌,“畢業意味著失業”的現象越演越烈,給我國教育前景帶來了十分消極的影響。而殘疾人因為缺乏具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沒有相關的對口工作而陷入就業難的困境。
茅盾曾言,必須在奮斗中求生存,求發展。針對我國當前的就業問題,首先要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各大產業吸納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其次要采取積極政策措施,廣開就業門路;再次要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開展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最后要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實行積極的就業扶持政策。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好就業問題,百姓才能樂業,社會才能穩定,國家才能富強。
申論寫作范文:除夕重回春節假期
除夕回到家里是國人的習俗。除夕被定為春節假期本是有章可循的,基本也是慣例,過去很多年除夕也一直是法定假日。但2013年的除夕莫名其妙不再是法定假日,曾引發公眾和輿論的不滿。對于流動人口總量數億的國家而言,闔家團聚本身就甚為難得。對于很多在外工作的人而言,如果除夕不放假,部分人要在春節當天才能回到老家,這實在讓人心理感到難受。因此,除夕不放假不合情也不合理。
今年9月,“全國假日辦”撤銷,全部職能并入新設機構國務院旅游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之中,由分管旅游的國務院副汪洋擔任召集人。“假日辦”的職能由更高層級的機構接管,雖然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必定需要更多的假期。此次,人民大學調查中心,就春節法定節假日安排進行社會抽樣調查和網上調查,正是受該機構委托,這也證明相關部門愿意傾聽民意。既然民意表明,除夕應該放假,那實在沒有理由不將其變為現實。
不僅如此,我國休假權落實不夠,“五一”長假被取消后,每年連續7天的假期只剩下“十一”和春節,公眾對恢復長假、期待更多法定假日的渴求非常強烈。如果春節長假可以延長一天,將除夕到初七,以及元宵節都定為法定節假日,實在是找不出任何反駁的理由。從帶動旅游消費的角度來談,多一天假日也可以刺激更多的旅游消費。
當然,休息權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勞動者應當平等享有,不能僅僅是為了所謂的旅游休閑,甚至是促進旅游消費才增加假日。但無論怎樣,目前我們的法定假日偏少,如果能增加法定假日,增加一天春節長假終究是好事。帶薪休假落實不足就不說了,增加一天春節假期從情理上、技術上都不是難事,完全可以實現。
一直有觀點認為,過多的休息權利和更高標準的勞動權益,會對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企業的用工成本造成一定影響。但很多制造業企業,特別是外出務工人群工作的企業,春節假期本身就很長,很多春節前一個月、半個月就放假了,將除夕列入法定節假日,對這些企業根本沒有任何影響,更談不上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競爭力。相反,恰恰是那些較為規范的企事業單位,包括各級政府部門和制定法定節假日的機構,因為除夕不放假,他們中的部分不能享受到更多的春節溫馨和快樂。
除夕放假、增加一天春節假期,于國于民都是大大的好事,實現起來也不是什么難事,其實也只差最后的臨門一腳。其實,正是中國勞動者假日太少,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適度增加春節等法定假日,相關部門都應該認真考慮。最起碼,從今年開始,先讓除夕重新成為法定節假日,并延長一天春節假期,不該是辦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