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優秀范文
除夕回到家里是國人的習俗。除夕被定為春節假期本是有章可循的,基本也是慣例,過去很多年除夕也一直是法定假日。但2013年的除夕莫名其妙不再是法定假日,曾引發公眾和輿論的不滿。對于流動人口總量數億的國家而言,闔家團聚本身就甚為難得。對于很多在外工作的人而言,如果除夕不放假,部分人要在春節當天才能回到老家,這實在讓人心理感到難受。因此,除夕不放假不合情也不合理。
今年9月,“全國假日辦”撤銷,全部職能并入新設機構國務院旅游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之中,由分管旅游的國務院副汪洋擔任召集人。“假日辦”的職能由更高層級的機構接管,雖然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必定需要更多的假期。此次,人民大學調查中心,就春節法定節假日安排進行社會抽樣調查和網上調查,正是受該機構委托,這也證明相關部門愿意傾聽民意。既然民意表明,除夕應該放假,那實在沒有理由不將其變為現實。
不僅如此,我國休假權落實不夠,“五一”長假被取消后,每年連續7天的假期只剩下“十一”和春節,公眾對恢復長假、期待更多法定假日的渴求非常強烈。如果春節長假可以延長一天,將除夕到初七,以及元宵節都定為法定節假日,實在是找不出任何反駁的理由。從帶動旅游消費的角度來談,多一天假日也可以刺激更多的旅游消費。
當然,休息權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勞動者應當平等享有,不能僅僅是為了所謂的旅游休閑,甚至是促進旅游消費才增加假日。但無論怎樣,目前我們的法定假日偏少,如果能增加法定假日,增加一天春節長假終究是好事。帶薪休假落實不足就不說了,增加一天春節假期從情理上、技術上都不是難事,完全可以實現。
一直有觀點認為,過多的休息權利和更高標準的勞動權益,會對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企業的用工成本造成一定影響。但很多制造業企業,特別是外出務工人群工作的企業,春節假期本身就很長,很多春節前一個月、半個月就放假了,將除夕列入法定節假日,對這些企業根本沒有任何影響,更談不上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競爭力。相反,恰恰是那些較為規范的企事業單位,包括各級政府部門和制定法定節假日的機構,因為除夕不放假,他們中的部分不能享受到更多的春節溫馨和快樂。
除夕放假、增加一天春節假期,于國于民都是大大的好事,實現起來也不是什么難事,其實也只差最后的臨門一腳。其實,正是中國勞動者假日太少,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適度增加春節等法定假日,相關部門都應該認真考慮。最起碼,從今年開始,先讓除夕重新成為法定節假日,并延長一天春節假期,不該是辦不到的。
申論優秀范文:明鏡照己,昏鏡照人
綠水是青山的明鏡,映射出大山的巍峨與沉穩。露珠是陽光的明鏡,折射出太陽的明媚與鮮活。海洋是藍天的明鏡,映射出藍天的廣博與深遠。冰川是企鵝的 明鏡,折射出企鵝的堅強與樂觀。鏡有明昏。用明鏡?用昏鏡?我認為:買來明鏡照己,買來昏鏡照人。為人師表,嚴于律己,寬以待生。
佛語中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之語,它告誡了人們修身的重要性。當今是物欲橫流的社會,難免沾上名利之心,并任其發 展。最終,原本高懸心頭的明鏡被銅臭和酒色之氣所吞噬,于是墮落、腐化,拋棄“明鏡”,給心靈安上一面昏鏡。21世紀是人才的世紀,人才需靠教師培養、雕 琢、方成美玉;而要將一個個孩子培養成有用的之材,,時代在感召、在呼喚新時代的有人格魅力的創造性的教師。
買來明鏡照己。誠然,明鏡不好。無論多么細小的瑕疵,明鏡都會明明白白告訴你。就如對照諸葛亮,聰明絕頂的周瑜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于是,許多人怕 照明鏡,在明鏡面前感到不自在。其實,不自在大可不必,反而應該感激才是。感謝明鏡指出了自己的不足,給了自己一個修飾的機會。為人師表亦如此。平時總不 敢用明鏡照自己,不敢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敢正視談何改正?教育是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是學生的一面明鏡。古人云: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 過矣。常照明鏡,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及時改正,是很有必要的。
買來昏鏡照人。對學生,不必太苛求,多些寬容。教師的寬容與嚴格要求學生并不矛盾,寬容不是縱容,寬容不是縱容。嚴格要求學生也不等于過分苛求學 生,并不等于不允許學生犯錯誤。當然,寬容學生并不等于不批評學生,而是理解在先,批評在后,是在理解上的批評,是在尊重學生上的批評。一切不分青紅皂白 的批評,都是對學生自信心的傷害,都是對學生得不尊重。有些老師,又總是在苦苦地追求著學生的那種“白璧無瑕”的完美境界。學生一時成績不好,他們往往采 用簡單粗暴甚至體罰的方法……作為教師,應多給學生一些尊重和寬容,善待學生的“黑點”。并加以正確的引導。引導他們認識缺點,改正錯誤,不斷成長。
古有唐太宗“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可見,鏡雖方寸之物,卻功效無比。明鏡照己,昏鏡照人,自是很有必要的,嚴于律己,寬以待生。
申論優秀范文:建筑是活著的城市歷史
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很多建筑學家都把城市看成有生命的存在。如果丟掉了某一種“基因”,也就等于失去了某一個發展方向。
世界著名建筑師艾里爾·沙里寧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文化的呈現方式本來是多彩多樣的,但如今,城市之間的差異性越來越小。對更多城市而言,追求大一統的混凝土森林風格反而成為一種時尚。地域特色和歷史記憶,逐漸淹沒在風起云涌的造城運動中。當更多的人意識到文化保護的重要時,很多古老建筑已被拆毀,歷史性街區已被割裂,在缺乏歷史故事和文化傳承的大樓里居住和工作,只能依靠屏幕上的碎片文化充填精神的饑餓。這是一件無比遺憾的事。
建筑是活著的歷史,也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城市的特色是先天的,它并不體現為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樓,而是呈現為各個時代、各具風格特點的歷史建筑。這些建筑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蘊含著地域文化特色,充盈著不同的建筑智慧。保留這些歷史建筑,就等于保存住了小型歷史博物館,讓現代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下,找到一個能辨析歷史經緯的塔臺,進入一個能安放心靈的花園。
我們自可體會歷史文化建筑帶來的穿越感和愉悅度。比如北京,它的歷史意義不僅在于皇城和紅墻講述的朝代興衰,也在于感覺一代又一代平民百姓的生活氣息。“早起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只有身處如同歷史坐標系的胡同,才能真切感覺到諸多歷史節點的聯綴。同樣,在水鄉烏鎮,流水潺潺伴隨幽深小院,似在講述一個個家族歷史;在順德古城,細膩中傳遞城南舊事和地域文化的靈性;在山西平遙,石板路回想著昔日商人牽馬的奔跑聲。生命的勃勃,正被這些歷史文化建筑所呼應、共鳴、催生或提醒,感受著歷史的風云變化,參悟著時代的更迭變遷。假如這些歷史性建筑蕩然無存,我們去哪里尋找這樣的感覺?
保留歷史建筑的風格,可以延續城市文化傳承的血脈。一座歷史性建筑,帶著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氣息,從它的建筑結構、牌匾畫幅、裝飾雕刻,都能領略到一個時代的精神符號。一旦感覺到古老建筑的蘇醒,你就會對這個城市存有敬畏。驕傲與繁榮,抑或屈辱與衰落,所有見證過歷史的建筑,都能給我們或贊嘆或警醒。留住他們,就等于留住了我們理性的神經。保留歷史建筑的風格,也是為城市建設增加設計借鑒,增多文化元素,甚至可以讓城市的建筑生態有更豐富的內涵。在高樓大廈逼仄的空間里,歷史文化建筑點綴其中,既為市民提供休憩場所,又為他們提供精神領地,讓市民在歷史文化中穿梭,才能感受到公眾對城市歷史滄桑感的認同。
一個家庭,如果缺少老人,就會缺乏溫暖度和親切感。城市建筑文化的傳承是一個鏈條,而不是斷代發展。國際性城市或那些給人們鮮明印象的城市,無一不在精心呵護著歷史性建筑。保護好建筑文化的歷史,就等于保護了一片具有化石般意義的場所,無疑值得反復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