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寫作備考技巧
公務員考試申論寫作備考技巧(一)
定義:集中案例式是指通過列舉一些具體的事例做為論據來反映當前社會存在的問題,進而引出論點。
例子:如在談醫患關系緊張的問題時,就可以用案例式開頭:
進入2014年以來,因醫患關系導致的極端事件屢屢發生。2月黑龍江省醫生被擊頭部死亡的恐慌還沒有消散,2月18日河北縣醫生被刀割傷頸部,25日南京市口腔醫院護士被打事件風波未平,3月4日廣東潮州中心醫院醫生又被押著游行。醫患關系的惡化引起了人們的恐慌,影響了社會和諧,也讓醫患雙方的利益受到了影響。因此強化醫療衛生改革,強化協調機制,完善法律法規建設和安全保衛工作,標本兼治解決醫患關系,迫在眉睫。
解析:在此文中,就引用了醫患關系緊張的事例,當然該文段是采用了集中概括的形式。需要同學們注意的是引用案例只是一種開頭的方式,關鍵還是要談出該案例反映的問題,從而引出文章論點。
建議:在考試的操作過程中,大家需要對材料中的反面案例類的材料進行迅速的總結,進而壓縮成集中案例式的開篇。
二、數據式
定義:數據式是通過引用一些具體的數據,說明數據反映的問題,從而引出論點。
例子:“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07年全國小學在校生10564萬人,而1998年全國小學在校生是13953.8萬人,9年間減少了3300多萬人。伴之而來的是鄉村小學數量的銳減,20余年間,中國的鄉村小學從1985年的83萬所,至2007年已撤并至34萬所。面對農村學校銳減,許多農村子女無學可上、對農村的認同感、歸宿感不斷減弱的形勢,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種失根的現象”,多策并舉重塑鄉村教育。”
分析:在該文段中,就引用了大量關于鄉村中小學數量減少的數據,從該數據中說明農村學校銳減,農村子女無學可上,導致“失根”的問題。
建議:數據式開頭適用于材料中有大量數據的考題。一般來說,數據也是申論材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當然,如果在材料中并無能夠說明問題的可用數據,考生也不必生搬硬套各種數據,可以采用以案例或者領導人講話的方式開頭,都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
三、引言式
定義:就是引用詩詞文賦中的佳句、或名人名言、歌謠、俗語、諺語、警句、對聯等開頭的方法。
例子:《人民的勤務員》的開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就是雷鋒崇高的愿望。他應邀到外地作報告的機會多了,為人民服務的機會也多了。人們流傳著這樣的佳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這天,雷鋒又踏上了從撫順開往沈陽的列車。他看到上車的旅客越來越多,連忙把自己的座位讓給了一位老人。他見列車員忙不過來,就主動幫著掃地,擦玻璃,拾掇桌子,給旅客倒水,幫助婦女抱孩子,給老年人找座位,幫助中途下車的旅客拿東西。一些旅客見他忙前忙后的,便讓出自己的座位說........
分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是雷鋒日記中一段著名的話,以這段話開頭,對后文記述雷鋒的事跡,無疑是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冰心的《每逢佳節》一文開頭引用了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入題新穎、感情真摯,點明了思念海外親人的題旨。
操作:《禮記•學記》有教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孟子也說:“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者應有公平之心,讓每一所學校平等發展,對每一個學生平等看待。溫家寶同志曾說,教育的目標就是讓每一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因此,人民對政府辦教育的期待是無止境的,政府要切實履行這個職責,與教育者一道,推進改革創新,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讓公平的陽光照進教育領域的每一個角落,切實實現每一個孩子上好學的目標!
建議:同學們需要平時注意積累名言警句,尤其是領導人的講話。如主席的講話:“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講話“改革貴在行動,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通過對申論素材的結合,名人名言在申論文章開頭的使用,可以達到高屋建瓴、振聾發聵的效果。
注意事項:首先,引用必須準確可靠。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引用文字必須準確可靠,引文、用字、標點均不能錯漏。要注明作者、出處,以增加工能力準確、真實性。二是,不能牽強附會,斷章取義,望文生義,不能改動原意。其次,引語的思想內容,必須正確。有些名言、古語并非真理。如“人不為已,天誅地滅”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是錯誤的。
公務員考試申論寫作備考技巧(二)
讀懂命題人“贈送”的寫作暗示
一、確定文章論點
很多考生在閱讀給定資料的時候,會被其中的內容牽扯出眾多想法,在情感上、思想上產生無數共鳴。因而在寫作時,恨不能將自身的“憂國憂民”思考充分向考官展示出來,以獲得考官青睞。但,殊不知,申論考試作為對國家選拔公務人員的重要筆試科目,必須在寫文章時符合國家最新理論政策、符合特定語境下的政策安排。但是考生在寫作文的過程中,如果一味強調自身思考,容易忽略材料中給出的政策導向暗示,從而寫出一篇政治上不甚正確的文章,難以獲得高分。
由于要滿足上述所說的,申論寫作要符合國家政策要求,為防止多數考生因思維發散而找出不同的文章寫作方向,從而使造成閱卷過程中難以統一評分標準,導致最終考試不公正,命題人會通過給定資料對考生進行暗示。因此,考試只需要找到命題人的暗示,便能夠找到文章寫作的論點,再依據基本的議論文寫作規范,便可以完成寫作。
如某道真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好的政策不僅僅是對公民意愿的滿足,更是對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養”。這句話既然出自材料,則材料中一定有關于這句話表意的解釋:“毫無疑問,在社會生活中,如何通過政策來促進公民的理性思考、合理引導人們的善意、提升公民的自我修養,是政府的職責和擔當。政策的最終目的,是維護公共利益,使公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良好的政策有助于構建和諧的社會生活,讓公民更趨于理性,更加崇尚和維護社會公德”。經過梳理加工,我們發現文段中重點談論良好政策的意義作用,而作用又集中表現為對于公民利益的滿足、社會公德的提升等方面,而這些應該就是我們文章寫作的核心。
二、為文章增添亮點
為了使考生全面認知命題人的意圖,給定資料中充斥著大量的案例、政策理論、權威分析。對于備考時間有限、接觸時政知識不多的考生而言,這些資料一方面為考生帶來啟發,考生可以通過材料中案例或者政策引發聯想、調動自身的知識儲備,將聯想后的內容增加到自身的文章中,有的放矢、不偏離主題地將自身的思考和學養展示給閱卷人,來獲得高分。另一方面,材料中的案例或者政策經過加工,可以形成排比、可以修飾語言、可以增加論證力度。無論哪一種情況,給定資料都可以成為考生寫作的幫手——幫助考生提升文章的理論水平、增添寫作亮點。
公務員考試申論寫作備考技巧(三)
文章立意之題干點睛方法
1、抓準關鍵詞
題干點睛的靈魂是分析題干中關鍵詞形成作答思路。何為關鍵詞,它代指的就是題干中的高檔詞匯、高頻詞匯等。
例如: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市地級試卷中所言:“好的政策不僅僅能滿足公民意愿,更是對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養”。
在這句話中的關鍵詞第一個是“好政策”,第二個是“公民意愿”,第三個是“公民理性”,第四個是“公民德性”,這四個詞匯在這一句話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實質性內容,因此它是題干中的關鍵詞。
2、分析關鍵詞性質
找到關鍵詞還不夠,我們還要分析關鍵詞的含義以及性質。在題干關鍵詞中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類型。
1、主題詞。所謂主題即全文的核心議題也是全文的主要問題。例如在“好的政策不僅僅能滿足公民意愿,更是對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養”中,“好政策”一詞便是全文的主題詞。
2、角度詞。所謂文章的切入角度即為作者的寫作觀點、思路、解決方案,換言之就是考試要從哪一個方面去展開論證。例如在“好的政策不僅僅能滿足公民意愿,更是對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養”中,“公民意愿”“理性”“德性”三個詞便是文章的切入角度,也就是我們的寫作方向。
3、分析關聯詞
關鍵詞之間是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的,并且經常由關聯詞引領。分析關鍵詞的邏輯關系是作答申論的關鍵。例如在“好的政策不僅僅能滿足公民意愿,更是對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養”中,“不僅僅”“更是”“乃至”三個詞便是表示邏輯的關聯詞,它向我們說明了好正的三個作用中是一種遞進關系,其中滋養公民理性德性是更為重要的。如此我們便可以得出文章的總論點為:好政策滋養公民理性德性。
文章的分論點為:
好政策不僅僅能滿足公民意愿。
好政策更能滋養公民理性。
好政策甚至能滋養公民德性。
4、優化主旨句
文章立意的主旨句提煉出后我們還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加工優化,使其更加優美,更加對稱,更加精準。因此我們可以將文章的分論點段旨句優化為:
滿足公民意愿是好政策的直接目標。
滋養公民理性是好政策的深層追求。
涵養公民德性是好政策的根本宗旨。
至此,文章的規范立意便已經得出。相信考生們通過不斷練習再結合材料致勝方法定能得到高分。
看過“公務員考試申論寫作備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