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和行測哪個難
公務員考試申論和行測難度對比
行測復習到一定高度就很難再提高了。申論好把握一點,但是申論又是長期積累的過程。行測和申論哪個得65分簡單,我覺得行測。但是哪個容易80分,我覺得申論。
行測全部是客觀題,都是選擇題,但是行測的題量很大,基本考生都做不完,題總共分為五個部分,你平時練習時可以看看自己對哪個部分比較順手,考試時就先做哪個,這樣能保存時間,加快做題速度。
申論寫作都是文字寫作的,最后還有大作文的寫作,主要是需要你考前多看一些熱點,還有看看過去的申論范文,并且自己也需要動手寫一寫,一般大多數人的申論分數都在50、60 左右徘徊,想要得高分基本上是比較困難的。
公務員考試行測學習方法
1、常識
人人網或者QQ空間常常可以看到朋友們分享所謂《公務員常識5000題》,我也不知道誰總結歸納的,但是蠻佩服這個人的。這種題目可以看,算是增加知識面。但是現在常識涵蓋社會的方方面面,我記得有一年國考的常識還考到什么核動力航母之類的軍事方面知識...個人覺得常識是最難惡補的,只能靠平時的積累。若沒有積累,那真的只能靠猜,這時候拼的就是運氣啦。
對于常識題,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沒有什么太多的話好說了呢。
2、語言類題
語言類題目就是兩大類,選詞填空和理解類。
不是吹噓自己,因為我常年看大量的書報,比較有語感,所以語言類題目準確率較高。幾乎只錯在選詞填空,后半部分的理解類的準確率錯得很少。
關于選詞類型的題目,多做題,找出語感,再結合答案分析為什么選該選項,畢竟有時候是蒙對的咯。選詞的題目做多了,加上自己的總結和歸納,往往準確率可以有大幅度的提升。就算蒙題,因為做的多,蒙的準確率都會提高。
理解類題目無外乎類似中學時期語文題,該段話的中心大意啊,作者意圖啊等等。語文老師不是說文章主旨不是在段首就算在段尾么?此類題目也八九不離十。不過要注意文章中的轉折,也就是“但是”部分,因為一個“但是”、“然而”往往改變文之主旨。同樣地,遞進部分也要注意,因為升華的部分也常常是考點。
語言題不同于常識的無法惡補,做題是多多益善。雖然題海戰術最老土,但是絕對沒有過時啊!
3、判斷推理
判斷推理有四個部分:a,圖形推理;b,定義判斷;c,類比推理;d,邏輯判斷。我也分段說說吧。
a圖形推理。
一般圖形推理是五道題,這五道題,我做不來!!!!!所以這個部分的分數,我是放棄的。因為我一點兒的抽象思維也沒有,也沒有絲毫的想象能力,所以亂填噻。
當然這是我自己的情況。我很消極地對待它們,不意味著你是不行的哦。你可以參考練習背后的答案,根據答案總結規律。我就不多說這個部分,多說無益反有害啊!
b定義判斷。
這個部分我做得非常好。因為我的總結歸納和演繹能力都不錯,而且多法律定義題目,對于法科學生來說比較簡單。但是法科學生都是跟同專業的競爭考試,也不見得多占便宜。
對于定義,無非是主語,謂語和賓語。這種題目拿來,根據題干所給因素,認定因素再對照答案,便可以得到答案。我舉個例子。
例:
錯覺,是指物理、生理和認知等方面原因引起的對客觀事物不正確的知覺。
以下不屬于這類現象的是( )
A聞雞起舞 B草木皆兵 C杯弓蛇影 D水中撈月
顯然答案是A。題干就是告訴你物理生理認知的原因,對象是客觀事物,結果是不正確的知覺。根據這個三點可以得到答案是A。
當然,我在這只是舉個例子。每道題看清題干和答案,再分析因素,就能獲得答案。大家舉一反三啦...
c類比推理。
白一點說類比就是尋找相似、相對應的詞唄。還是舉個例子。
例:
四季:春季vs蔬菜:蘿卜
四季和蔬菜都是某樣事物的大類,春季屬于四季中的具體類型,蘿卜屬于蔬菜中的具體類型。
當然這只是個例子。類比不過是大類對應大類,小類對應小類,名詞對應名詞,動詞對應動詞,尋找相類似便可。還如例子:
教師:教室VS科學家:實驗室。教師和科學家是人,為主體。教師在教室上課,科學家在實驗室做實驗...當然不要鉆牛角,說什么教師是體育老師也可以在運動場什么的。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鉆牛角的,以前給他解題時候,我都被氣死的。
相比較之下,類比也是非常簡單的,還是那句話,題海地做唄,然后自然而然的就會做題,準確率也就高了。
d邏輯判斷
邏輯題多是題干給了一個研究啊、調查啊,然后問列舉答案中哪個是最支持的或者是最削弱的。還有種類型就是類似高一數學的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之類,給你設定一種條件,問可得到哪個答案。
做這種題目,說白一點就是看清題目,在題目假定情況下,分析各個答案,尋求最值。有時候每個答案都符合,但是往往有個“力壓群雄”是那個最值。
邏輯題目說白了就是那么幾種,只是題目的形式變換,但是內在的邏輯是不變的,老話了,多做題,見識廣了,就也不容易失分了。
4、數量關系和資料分析
我偏向把數量和資料合起來說,因為本質就是數學題啊。
a數量關系。
現在幾乎沒有數列題目了,全是應用題了。
我不知道你們小時候有沒有做奧數,這些應用題就是奧數啊,而且是小學高年級到初一那種水平的奧數。但是因為我討厭數學,外加考慮時間因素,我這個部分是幾乎放棄的。題目我會看,但是題目只要讓我覺得算起來麻煩的,我統統不做,會影響心情呢,心情不好考試就會考砸了呢。必須承認有時候真的會是這樣的,雖然這我給自己的理由。
當然這個部分如果認真做,一定做得出來,但是大部分人時間都會耗掉非常多,有點得不償失的感覺。
在應用題部分,不是說題海戰術不起作用,而是奧數這種禍國殃民的東西,再怎么題海,也難有立竿見影的提升。
在考試時間的壓力下,我是偏向建議放棄這個部分。當然啦,見仁見智啊!
b 資料分析
舉個理想化的例子,今年產量糧食總產量1100斤,比去年上漲10%,問去年糧食總產量。我個人覺得這個例子可以充分說明什么是資料分析。資料分析就是在文字混合數字、餅圖、曲線圖、表格中尋找數字,然后計算。
資料分析和數量分析(應用題)一樣,只要做,就一定對的。但是資料分析優點在于只要簡單的加減乘除,缺點是數字比較繁雜,但是相比應用題還要設XYZ之類的未知數,數字繁雜不算什么。相同時間下,資料分析的產出值絕對優于數量分析。這就是我偏向希望大家能把數量分析都做完的原因。
而且資料分析進過題海戰術,運算速度會非常的快。所以,看到數字不要怕,對它門千刀萬剮就可以取得真經。
關于行測教材、試卷和一些雜碎
教材
我自己是買一本教材,但是從來沒有翻開,只是求得心理安慰而已。教材打完折不過三十來塊,蠻買一本吧。
其實教材就是根據各個題目,大致歸類說點兒解題思路。如此這般,不如多做題...
如果真的要買,中公或華圖是推薦的,畢竟這兩個考公大品牌,還是值得信賴下的,然后哪本便宜買哪本。
試卷
我奉行的題海戰術就是狂做題,真題和預測。不管省考國考,我幾乎都備著一套國考題,國考題難度大于省考,題量大于省考。先做國考,把難的啃下來,后面會覺得輕松很多。
我發現好多在職的人說:我要上班啊,哪有那么多時間啊。我想說的是,既然決定做一件事,何必給自己那么多借口呢?每天早起吧,少玩手機電腦,做題時間就擠出來了啊。
說說做題。我每天行測兩套,因為我是“久經考驗”的戰士了,所以做完對個答案,錯題看看就得啦。我這種懶散的學習態度不可取!!!還是建議認認真真看答案。做題萬萬不可“不求甚解”,看答案往往會“每有會意,便欣然自得”。
卷子嘛,還是推薦中公或者華圖的,還是那句話,大品牌,可信任。
行測的考試時間是兩個小時,當然包括填涂答題卡。因為我每次做卷子,都限定自己一小時三十分做完所有題目,因為我放棄了圖形推理和應用題,所以時間把握地很好。按照填涂答題卡十五分鐘計算,一個小時三十分的強制時間把握,可以再考場上留下十五分鐘的機動時間,這樣考試時心理狀態會比較從容不迫。
平時做題是一定有瓶頸期的,每個人都有,包括我。這是時候莫怕,對對錯錯都是正常的,分數有時候高有時候低也是如正弦曲線一般再正常不過了。平常心加上一點點必要壓力,往往能夠出奇制勝....
有友人問我要不要報班。我既不支持也不反對,我自己沒有報,不知道究竟是個什么樣子的班,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嘛。存在必然是合理的,但也不必迷信。
五月天不是有歌云:我不怕千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不管你的崗位是1:n,做好準備就足矣,何必想太多以致擾亂軍心呢。
最后還是那句話,行測時間緊迫,必然是要有所取舍,根據自己情況取舍,題海戰術加上歸納總結是王道。
公務員考試申論學習方法
現今申論都是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文化、科技、環保等等...
省考申論一般是三道題。第一題是總結全篇或者某段材料中的問題,第二題是針對某段材料解決之道,第三題是“大作文”了,結合材料但不拘泥于材料寫文章。
很多人文章打小寫得好,但是并不見得作用于申論。申論是一種官化文章,要注重一種邏輯,一種文化內涵,和一種規范化模式。
絞盡腦汁想舉個例子,但是實在不知道從何說起。
就簡單說說我的申論備考吧。
一、我在前面推薦中公、華圖的申論卷子,多看看吧。中公、華圖的申論真題卷子隨便買一套和預測卷買一套,就足夠了。因為熱點問題幾乎都涵蓋了。(申論預測卷一般有12還是16套題)
多看這些卷子和答案,雖然不能直接套用考試中,但是或多或少都能影響文風和語感。多看,多抄,熟讀,三管齊下對于語言規范化簡練化的培養還是有效的。
有人說多看《人民日報》《半月談》《求是》,我不反對,但是我自己是沒有看。不管我常年看《南方周末》和公務員吧:gwyksb官方微信水哥推送的申論熱點范文就是了...好像南方系比較犀利一點,我寫申論時候對于“大作文”中問題的剖析的確會比較深刻。
我會把中公或華圖的卷子里面答案中,我自己寫不出來的句子抄下來,然后熟讀。(若是能背更好,我比較懶,都是讀)再看答案中文章,分析它為什么是這樣的排文順序,有什么邏輯...看多了,也就大體有個感覺了。
二、前面說多看多抄,這僅僅是開始,這樣會造成一種眼高手低的現象。我隔三四天會自己做一份申論,再根據標準答案分析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
是的,不是說人家答案多好,但是跟我一樣的申論loser寫申論一定需要多寫,比較自己的缺點,師夷長技以自強啊!
我自己寫完申論,會對著答案分析一遍,然后三四天后會再看自己文章,然后感嘆寫文章時候多么圖樣圖森破...自己再對文章有所改動。
這樣做,起碼可以在很大程度提升申論水平。
三、對于申論問題中的第一、二兩題,基本上可以“照搬原文”,但是也要有所歸納總結,注重邏輯排序,這樣往往前兩題比較穩妥可以拿一個基本分。
“大作文”一般在1000字左右。我個人大作文一般分四段寫。第一段是有怎樣個社會現象,該現象產生怎樣的社會問題。(當然是問題啦,不是讓你歌功頌德的!)第二段是該問題產生的原因。無外乎經濟原因,文化原因,民眾意識原因,政府原因...分析原因最好一針見血,不要太拖沓。第三段是根據前一段分析的原因,針對各個原因有的放矢地闡述你對這些問題如何解決之道。第四段升華一下嘛,就好了。
四段中,重中之重一定是第三段。雖然萬能八條已經是爛大街的東西,但還是有可以取舍的地方。
我蠻舉個例子吧。
比如某問題產生的原因包含政府的不作為。那么解決之道肯定是政府要履行職能咯。我以前會這樣寫:政府應該制定相應政策以解決某問題,切實履行政府職能。現在我會這樣寫:政府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組織相關人員深入群眾調查某問題產生的根源,將調查結果組織專家論證,聽取群眾意見,充分考慮各方意見后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切實落實好執行好法規政策,通過反饋機制及時同群眾溝通...(大概就是這么個意思,具體問題具體寫,不會這么籠統的啦)說到底就是言之有物,不要假大空。
其實吧,寫到這里,我也不知道自己關于公務員考試說了什么。如何闡述好我自己的體會,還真的蠻難的。有點兒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
看過“公務員考試申論和行測哪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