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
黑龍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一)
背景鏈接
2016年12月,在河南省汝州市某重點工程開發過程中,經文物部門勘探和發掘,在規劃的文化廣場中心地帶,發現百余座漢墓。但在考古發掘期間,13座漢墓被挖開,文物遭到嚴重破壞。就在等待規劃設計保護方案時,近日施工隊還將考古發掘后的所有墓葬坑夷為平地,繼續施工作業。汝州宣傳部表示,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實施破壞行為的涉事公司進行40萬元的行政處罰。
綜合分析
悠悠華夏,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聞名世界,而出土的各類文物就是最好的證明。在2016年4月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應該說,上至中央,下到民間,社會各界大都對文物保護有著越來越清醒的認識。但從河南汝州千年漢墓遭遇破壞的情況來看,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環顧當下,從地方發展來看,文化“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仍然非常普遍。尤其是,當一地經濟增速放慢,相對于投資、考核等“硬杠杠”,文化保護難免淪為“軟約束的橡皮筋”。社會觀念層面,相對于權勢、財富等“硬通貨”,文化很難真正“自尊”“自信”,還常以“窮酸相”示人。即便從個人角度看,在房價、教育、醫療等生活壓力之下,談論“詩和遠方”的文化追求,多少有點“小眾色彩”和“小資味道”。
一邊是文物保護,一邊是商業開發——在某些地方,這兩種訴求儼然勢如水火。在追逐經濟利益的巨大驅動力下,對于文物的保護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很多時候,不折不扣地執行文保政策,甚至會被一些人視作“拖累城市建設”。商業開發強勢,文物保護弱勢,是當下一些地方不爭的事實。所謂傳承歷史、敬畏傳統,在現實的利益盤算面前簡直不堪一擊。
啟示與對策
認識到文物的價值,更要捍衛文物的價值。以最大的誠意保護文物,需要完善、有力的執法體系為之兜底,關鍵是改變基層文保部門一貫以來的弱勢狀況。比如,從財政撥款、管理歸口等方面著手重新梳理,盡可能強化其獨立行使職權的能力和底氣;優化現有的文物行政執法方式,探索建立直接參與的專業執法隊伍,確保文物執法權能夠更為集中、有效。一言以蔽之,要用健全的制度遏制屢禁不絕的破壞沖動,創造文物保護的新局面。
建立懲罰和激勵機制,那些保護文物卓有成效的人,也必須獲得公允評價和公平對待。如此,才能真正讓文物保護工作有神圣感、獲得感,才能真正守護住歷史文化。
黑龍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二)
背景鏈接
衢州市開化縣華埠鎮大郡村樹林底自然村有一株370多歲的老紅豆杉,和它同輩的動物植物,大多都已成為石油、煤炭,而它卻依然挺拔蒼翠。這株紅豆杉背后,是村民金土根家族16代人的辛勤付出。不過,樹木并非無情物,如今這棵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粗壯大樹,繁育出了幾十萬株紅豆杉苗,每年給村里帶來數百萬元的收益。
16代人接力保護,寫入家規從未間斷,這樣的民間自覺與自為,殊其不易。有付出也必然有回報,珍貴的紅豆杉也成為造福一方的“搖錢樹”,繁育出幾十萬株樹苗,每年為村里帶來了數百萬的經濟收入,成為足以仰仗和依賴的支柱產業,上演了一場“草木并非無情”的人間佳話,也引發了如何保護自然生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考。
綜合分析
[原因分析]
青山綠水是寶貴的財富,一株紅豆杉能產生如此大的經濟效益,源于其價值得到了發現和挖掘。更重要的是,這種保護式的利用并非一錘子買賣,不是竭澤而漁式的換取,而是以保護為核心的獲得。如果沒有一以貫之的保護,那么這株珍貴的紅豆杉就可能有兩種結局,一是被當成一顆普通的樹木被利用,或者被砍于修房造屋作建筑材料,落個暴殄天物的結局。二是部分人知道其價值后,出于自私的目的和短淺的眼光“一賣子之”,雖然可以獲得一筆不菲的轉讓金,卻讓當地失去最寶貴的財富,也無法實現永續的利用。
不知道其價值而保護,更顯得初心的可貴,知道其價值的保護,更是一種殊其難得的自覺。現實中,守著“搖錢樹”而行破壞之舉,似乎已成為一種常態。從環境保護來說,“先污染后治理”或者“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思維,可以說是根深蒂固,極有市場。于是在大開發和大發展的口號下,青山不再,綠水變臭,及至生態嚴重污染下,空氣不能吸,水不能喝,人也無法居住而只能選擇離開。從文物保護來說,基于城市建設或者房地產開發,被“保護式毀壞”者不知凡幾。據2012年8月公布的全國人大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文物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30年來,全國消失的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毀于各類建設活動。
[警示意義]
紅豆杉成“搖錢樹”式的保護式開發,其最大意義和看點,其實不在于保護者本身,而在于無意識保護的“無心插柳”,所產生的巨大邊際效應和永續利用價值。個體的無意識行為,其衍生出的超乎想像的結局,理應成為整個社會的遵循。有些東西,一旦失去就可能難以挽回,因而帶有敬畏之心,并注重行為所帶來的巨大破壞力,既是紅豆杉成“搖錢樹”所帶來的思考,也是基于現實所引發的反思。把眼光放長遠一點,才能避免竭澤而漁和暴殮天物。
啟示與對策
守得初心,方為始終。對于資源的保護式開發,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才能獲得最積極的回饋。事實上,無論再貧窮的地方,都有潛力巨大的財富之源,關鍵在于你是否保持著“世代守護”的定力,不隨意破壞的勇氣。某種意義講,對于資源的開發與使用,既需要一定的智慧,但更需要保護初衷不變。否則,短期內所獲得的東西,終將會以永遠失去作為代價。一株紅豆杉如此,一處珍貴的文物如此,一地的環境資源也同樣如此。文物可以復制,不過其價值已然失去,環境被破壞之后,要想再恢復就得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除了巨額的修復成本之外,還有人的生命與健康作陪。
黑龍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三)
背景鏈接
我國實行“以票管稅、憑票報銷”的財稅制度,發票承載著多項重要功能。“發票腐敗”由來已久,是一種長期存在的腐敗現象,在當前反腐執紀越來越嚴的壓力下,由于發票報銷的手法簡單卻用途廣泛,于是漸漸成為一些貪腐分子圖利的重要手段。
2016年12月,中央紀委網站公開曝光八起違反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其中包括稅務總局官員公款旅游違規報銷、南京煙草專賣局干部虛開發票套取會議經費用于接待等問題。經梳理各地紀委通報發現,今年以來各地公開通報的違規違法報銷問題不勝枚舉,“發票腐敗”正成為腐敗行為的一種重要變體。
綜合分析
一些干部選擇用發票斂財,是因為自身存在特權思想和不良作風,也是因為權力大且外部監管不到位。“發票腐敗”之所以普遍存在,更是因為發票管理制度不健全,基層財務制度長期以來流于形式,以及公款支出缺乏有效監管等問題。
“報銷腐敗”的外因在于報銷。當前,我國某些領域的企事業單位發票管理制度較為混亂,“牛欄關貓”式的財務管理制度給某些人留下可乘之機。而當前與發票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相對滯后,缺乏系統性、規范性的規定,難以滿足從源頭防范打擊發票違法行為的需要。此外,發票管理暫未形成有效的閉環狀態,稅務機關難以甄別納稅人發票費用是否屬于據實列支,同樣是導致發票違法行為多發的重要因素。
“發票腐敗”是對財經紀律和社會風氣的嚴重破壞。有關部門在持續展開專項整治的同時,應當系統研究如何堵塞制度漏洞,最大限度壓縮“發票腐敗”的空間。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對遏制“發票腐敗”來說也是如此。
啟示與對策
治理發票腐敗,一方面,發票報銷制度要嚴,堵死每一個漏洞。比如,每一張發票上必須注明購物清單,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有責任人簽字背書,對違規報銷施行“一案多查”,誰的責任誰負,誰出問題誰吃不了兜著走。
另一方面,推行公款消費“實名公示”制,加大公開力度,暢通舉報渠道,特別要鼓勵和保護勇于舉報的內部人士。
此外,要盡快嚴格立法、完善法規,推動各地方各單位各部門的公務開支明細公開化、透明化,把公務消費等內容置于公眾監督之下,讓陽光成為最好的防腐劑,使“報銷腐敗”無所遁形。
看過“黑龍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