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化學教案及反思
時間:
焯杰2
中考化學備考
做好初中化學教案是各位化學老師備課的關鍵,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帶來《氧氣》化學教案及反思,供各位教師參考!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
2.觀察和描述木炭、硫、鐵絲等燃燒的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
3.能說出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定義并會判斷。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實驗現象及結論的分析,學習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
2.通過實驗環節,豐富學生在認知過程中所需要的感性材料,提高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和描述木炭、硫、鐵絲等燃燒的現象,養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二、教學重點
1.觀察和描述木炭、硫、鐵絲等燃燒的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
2.化合反應、氧化反應概念的建立。
三、教學難點
通過對實驗現象及結論的分析,學習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
四、教學準備
教學設備(投影儀,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集氣瓶、燃燒匙、坩堝鉗、酒精燈、火柴、小木條、木炭、硫、細鐵絲等。
五、教學過程
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之一,學生雖然耳熟能詳,但對它了解得并不多。為了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氧氣的相關的知識,我首先用設問造成懸念引入課題。由于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氧氣的有些物理性質比較抽象,如氧氣的溶解性,氧氣的三態等,我通過具體的事例和觀看圖片資料等,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氧氣相關的物理性質,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指導學生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時,我一方面介紹實驗操作的方法并指出有關的安全注意事項,一方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幾種可燃物在空氣、氧氣中的燃燒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最后讓學生由氧氣的性質猜想氧氣的用途,使學生體會到物質的性質決定它的用途,同時讓學生感悟氧氣對生產、生活、科學技術發展的促進作用。整節課用一些列環環相扣的問題銜接起來,讓學生的好奇心在萌發和解決的推演中得到滿足和愉快。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我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如學生自學,小組討論,表達交流,實驗探究等,通過這些活動為學生創設交流和合作的機會,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師生互動中促進學生積極思維,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氣氛活躍。課堂中我還運用圖片把氧氣的三態的實物和氧氣的在生產、生活和科研中的用途直觀展示在學生面前,豐富課堂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愿望。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化學課程標準給課堂帶來的生機與活力,對課程標準強調的貼近學生的生活聯系社會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等觀點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我深刻地體會到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學生只有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探究活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提高學習的效率。
氧氣化學教案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
2.觀察和描述木炭、硫、鐵絲等燃燒的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
3.能說出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定義并會判斷。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實驗現象及結論的分析,學習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
2.通過實驗環節,豐富學生在認知過程中所需要的感性材料,提高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和描述木炭、硫、鐵絲等燃燒的現象,養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二、教學重點
1.觀察和描述木炭、硫、鐵絲等燃燒的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
2.化合反應、氧化反應概念的建立。
三、教學難點
通過對實驗現象及結論的分析,學習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
四、教學準備
教學設備(投影儀,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集氣瓶、燃燒匙、坩堝鉗、酒精燈、火柴、小木條、木炭、硫、細鐵絲等。
五、教學過程
環節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新課引入2分鐘 | 猜猜看:無影無形摸不著, 火焰見它跳得高。呼吸作用它參加, 動物生長離不了。(打一物質) [提問]:氧氣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一種物質,你對氧氣了解多少?它有哪些性質? | 學生興趣高漲猜謎語,七嘴八舌地喊著答案。 聯系什么生活,積極踴躍地搶答自己了解到的氧氣的性質,有的同學還舉例說明。 | 以謎語引課,激發他們的興趣,抓住學生,進入新課情境。 |
新課講授26分鐘 | [提問]:你面前集氣瓶里收集的是一瓶氧氣,你能猜測出氧氣的物理性質嗎? | 環節一:氧氣物理性質 學生回顧物理性質的概念,總結出氧氣的物理性質有:(1)無色、無味的氣體;(2)密度比空氣大;(3)不易溶于水 | 使學生明確物質的物理性質通常研究哪幾個方面便于今后學習其他物質。 |
[提問]:如何證明一瓶氣體是氧氣? [討論]:為什么在空氣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氣中卻能燃燒? [追問]:其他物質在氧氣中能燃燒嗎? [演示]:硫粉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在演示過程中隨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實驗前、中、后的現象)。 [提問]:鐵絲在空氣中能燃燒嗎?在氧氣中呢? [演示]:鐵絲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 [思考]:實驗前為什么在瓶底放一些水或鋪一層細沙?鐵絲為什么繞成螺旋狀?為什么要在下段系一根火柴? [討論]:回顧前面幾個實驗,思考幻燈片上的幾個問題。 [提問]:對比木炭、硫、鐵絲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現象,說明了什么? | 環節二:氧氣化學性質 根據已有經驗,學生不難說出: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看木條是否復燃。 小組分工協作完成木炭在空氣中和氧氣中燃燒 液化氣、天然氣、塑料等等 學生認真觀察,描述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寫出文字表達式。 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不能,對展示的圖片依舊抱懷疑態度。 學生認真觀察,描述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寫出文字表達式。 學生認真觀察后得知:為了防止燃燒時濺落的熔融物炸裂瓶底,所以在瓶底放一些水或鋪一層細沙;繞成螺旋狀是為了增大鐵絲的受熱面積;火柴是為了引燃鐵絲。 分析討論幾個問題后得出: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它在氧化反應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種常用的氧化劑。 |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讓學生學會如何全面細致有序地觀察實驗,準確描述實驗現象。 學生在分析比較中獲取知識,從而學會從具體到一般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 |
[討論]:分析實驗2-1、2-3、2-4,填寫課本35頁表格。 [思考]:上述三個化學反應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問]:化合反應有什么特點? [提問]: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之間有什么關系? [提問]:氧化反應都是像燃燒那樣劇烈的發光放熱嗎? | 環節三:尋找共同點 學生認真分析,完成表格,分析三個反應得出:都有氧氣參加,都屬于氧化反應。都是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屬于化合反應。 概括:“多變一” 討論分析后得知:有氧氣參加的化合反應同時也是氧化反應 學生尋找生活中的例子:食物腐爛、動植物呼吸都是氧化反應,但現象不明顯,進而總結出緩慢氧化定義。 | 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關注、探究化學變化,用對比的方法建立概念,尋找概念之間的關系。 | |
調查你家及鄰居家在用什么燃料做飯?燃燒過程中能觀察到什么現象?分析各種燃料的優缺點,給家長或鄰居提出合理化建議。 | 環節四:走進生活,學以致用 學生走進社會走入家庭進行調查,享受“指導員”的待遇,很有成就感。 | 走進生活,學以致用,真正體現了化學與社會的整合。 | |
課堂小結2分鐘 |
氧氣教學反思
氧氣是典型的非金屬單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主要幫助學生認識氧氣的物理性質,學習觀察和描述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并從中歸納出氧氣化學性質的特點,了解氧氣的主要用途,理解氧氣和人類的關系,培養學生愛護綠色植物的意識。同時通過實驗探究,進一步感受探究的一般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感受化學變化的奇妙,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并且初步學習化學實驗的一些操作技能,學會在實驗中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之一,學生雖然耳熟能詳,但對它了解得并不多。為了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氧氣的相關的知識,我首先用設問造成懸念引入課題。由于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氧氣的有些物理性質比較抽象,如氧氣的溶解性,氧氣的三態等,我通過具體的事例和觀看圖片資料等,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氧氣相關的物理性質,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指導學生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時,我一方面介紹實驗操作的方法并指出有關的安全注意事項,一方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幾種可燃物在空氣、氧氣中的燃燒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最后讓學生由氧氣的性質猜想氧氣的用途,使學生體會到物質的性質決定它的用途,同時讓學生感悟氧氣對生產、生活、科學技術發展的促進作用。整節課用一些列環環相扣的問題銜接起來,讓學生的好奇心在萌發和解決的推演中得到滿足和愉快。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我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如學生自學,小組討論,表達交流,實驗探究等,通過這些活動為學生創設交流和合作的機會,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師生互動中促進學生積極思維,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氣氛活躍。課堂中我還運用圖片把氧氣的三態的實物和氧氣的在生產、生活和科研中的用途直觀展示在學生面前,豐富課堂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愿望。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化學課程標準給課堂帶來的生機與活力,對課程標準強調的貼近學生的生活聯系社會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等觀點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我深刻地體會到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學生只有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探究活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提高學習的效率。
氧氣化學教案及反思相關